晕针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晕针的护理

【www.zhangdahai.com--地税国税公文写作】

  摘要:从心理因素、体质因素、体位因素、刺痛程度、环境因素及护理行为等六项晕针诱因,对26例晕针患者原始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项诱因引发的晕针,对各项诱因进行积极引导,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晕针的发生。�
  关键词 晕针诱因 护理��
  
  晕针是一种精神性反应,一般在注射时或注射后几分钟内发生。轻者有心慌、头晕、乏力,恶心及手足发麻等,一般平卧休息一会儿就可恢复正常。重者面色苍白、体力不支、晕倒、手足冰凉、出冷汗、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严重都会失去知觉、呼吸变慢、瞳孔散大等。一旦发生晕针,应平卧,去掉枕头,将头部放低,保持安静,给饮热开水或热糖水,片刻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同时可以刺激人中和合谷穴,促其清醒。 �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门诊部自2004年6月~2007年5月共发生晕针26例,其中肌肉注射23例,静脉注射3例,患者平均年龄25岁,男9例,女14例,女性晕针人数约占总晕针人数的2/3。大多数晕针患者持续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继续用药不再发生反应。�
  1.2 方法 我们按晕针发生时机可分为先期性晕针、应期性晕针和延缓性晕针,即分别对应于发生在针刺前、针刺中和针刺后的晕针,同时根据晕针患者不同症状表现可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晕针。一般地,轻微晕针时患者感觉心慌、头昏、眼花,持续1~3分钟可自行缓解;中度晕针除有上述反应外,还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意识恍惚、血压偏低等症状;重度晕针则可能出现瞬间心率减慢、脉搏细弱、不省人事。观察各种晕针因素对晕针时机与程度的影响,揭示其相关性。�
  
  2 晕针因素分析�
  
  现代病理生理学认为晕针本质是属于反射性晕厥中常见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短暂性脑供血障碍有关。�
  2.1 心理因素 患者在自主神经协调功能较差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可能出现晕针。�
  2.2 刺痛因素 受针刺局部疼痛使晕者无法承受瞬间刺激,可能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身体自我调节失控,从而产生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现象。�
  2.3 体质因素 体质虚弱、劳累、空腹或饥饿状态下,神经机能不稳定,脑血流量减少,容易发生晕针。�
  2.4 体位因素 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了脑部供血,可能发生晕针。�
  2.5 环境因素 夏季气候闷热,诊室空气不流通,人多声音嘈杂等环境因素,以及病人所感觉到的其他不适(如亲眼见到前一个病人晕针时的情景等)均可促使晕针。�
  2.6 护理行为 包括针刺手法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当患者流露出紧张或恐惧等不良情绪,即表现出先期性晕针时,护理人员如果表现出反感,甚而态度生硬,恶意讥讽,同时针刺手法粗暴,无疑会促使患者晕针程度加剧。�
  2.7 孕期妇女 尤其怀孕早期1~3个月的妇女,早孕反应严重,进食少,多呕吐,体质虚弱,可能发生晕针。�
  
  3 护理对策�
  
  以上分析说明,各项诱因对晕针程度及时机均有影响,其中患者心理因素与护士护理行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晕针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医患关系。为了预防和减少晕针的发生,我们将各项诱因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获得如下护理体会:�
  3.1 通过优良的护理行为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可有效地降低晕针发生率。利用视觉、听觉等转移患者思维,分散其注意力,对明显紧张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同时护士本身应做到动作规范、操作准确,采用无痛注射技术,如在进针时绷紧局部皮肤,推药时轻抚刺点周围或按压无痛穴位等,在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因反复针刺造成更深的恐惧心理,力争博取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处于尽量放松状态。�
  3.2 体质因素对晕针程度也有重要影响,通过观察患者状态,特别对于看上去较虚弱的患者,询问是否有晕针史,了解其疲倦、劳累、饥饿程度等基本体质情况,对不适宜立即注射的应让其休息或进食后再进行注射。很多患者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相当一部分人不吃早餐,劝其进食后再做治疗。 �
  3.3 虽然体位因素对晕针程度的影响最弱,但资料显示平卧位时几乎不会发生晕针,所以为了减轻晕针程度以及缩短晕针时间,在晕针处理时通常是对晕针患者首先使其处于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同时指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同时适当保暖,注意在处理过程严禁以扶持方法搬动患者,以免加重晕针程度。�
  3.4 和谐舒适的注射环境也能有效减少晕针的发生率。除了通过良好的护理行为构建和谐的注射环境以外,还应使注射室空气流通,安装空调使室内冬暖夏凉,使患者处于一个舒适的外部环境中实施注射过程。��
  
  参考文献:�
  [1] 代全利.减少病人晕针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 (2):219.�
  [2] 贺君,唐庆芬.晕针疗效的临床分析及机理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7):45-46.

推荐访问:对策 护理 因素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dishuiguoshuigongwenxiezuo/2019/0312/1194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