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www.zhangdahai.com--妇联公文】

  【摘要】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的60例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轻重程度分成三组:中西医结合组20例(观察组)口服颇得斯安与中药灌肠治疗相结合;西药组20例(对照组)口服颇得斯安;中药组20例(对照组)中药灌肠治疗,以上3组疗程均为两个月,对3组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在综合疗效方面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单纯采用西药或单纯采用中药治疗。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中西医结合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为主,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病程漫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1]。本研究采用口服颇得斯安与中药灌肠相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研究60例观察对象,均是自2003-2008年门诊就诊的患者,属于UC轻度或中度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组20例(观察组)口服颇得斯安及中药灌肠治疗相结合;西药组20例(对照组)口服颇得斯安治疗;中药组20例(对照组)中药灌肠治疗,疗程均为两个月,对以上3组同时观察临床疗效。
  1.2 病历入选标准 根据文献[2]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检查所见,及(或)黏膜活检支持,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隆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参照文献[2]标准:①轻度:患者腹泻4次/d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②中度:介于轻度重度之间;③重度:腹泻6次/d以上,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至少3~4 d;血红蛋白>75 g/L,红细胞沉降率>30 mm/h,病变范围多为全结肠。
  结肠镜检查UC病变特点参考文献[3]①病变连续,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加重;②肠黏膜有多发性溃疡,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上附脓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水肿,病变呈弥漫分布;③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质地脆,触之易出血;④在慢性炎症期,可见形态和色泽各异的假息肉或称炎性息肉。肠黏膜活检组织学可见浸润、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上皮增生和杯状细胞减少等变化。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给予颇得斯安4.0 g/d口服,配以中药煎汤灌肠治疗。中药基本组方:黄芪20 g,白术15 g,白头翁20 g,苍术15 g,黄连15 g,黄柏15 g,秦皮15 g,败酱20 g,苦参10 g,甘草15 g。每次取上述灌肠液40~60 ml,在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d。各组均是两个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价。 西药组20例(对照组)给予颇得斯安4.0 g/d口服;中药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灌肠治疗,其基本方及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4 观察方法 治疗以前及治疗第1、4、8周记录患者有关症状、体征;观察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情况,参照文献[2-3]对主要症状及结肠镜检情况所见黏膜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5 疗效判定 参照文献[3]确定疗效的评定标准:①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2 结果
  
  疗效对比:中西医结合组20例中,完全缓解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西药组20例,完全缓解16例,有效1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85%;中药组20例,完全缓解15例,有效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三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推荐访问:溃疡性 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 临床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fuliangongwen/2019/0407/618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