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悲剧性美学意蕴分析】堂吉诃德主要内容

【www.zhangdahai.com--福利民政公文】

  【摘 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部扛鼎之作,米兰・昆德拉曾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本文将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它的悲剧性美学特征:一是个人的悲剧;二是时代的悲剧;三是人类的悲剧。
  【关键词】堂吉诃德;悲剧;人文主义;理想;现实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部扛鼎之作。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在这里找到了依据,如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人物的双重人格等。而小说家们最青睐的欲望、梦想、现实、疯癫、爱情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而今研究者众多,他们大都从堂吉诃德的形象;文章的叙事视角、内涵以及同类形象的平行研究等方面入手。而本文将着重从《堂吉诃德》对当代意义的延宕入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文章的当代悲剧性美学意蕴:一是个人的悲剧;二是时代的悲剧;三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人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悲剧性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堂吉诃德个人的悲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同与人格的内部分裂。悲剧人物的划分有两种,一种是哈姆雷特、麦克白式的,在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意识、潜意识,“自我”、“他我”,善恶,美丑等对立因素激烈厮杀,加上外在世界的冲击,使得他们性格的正面因素遭到否定,从而导致他们的毁灭并使他们带有悲剧的审美意义。还有一种悲剧人物,即堂吉诃德式,堂吉诃德式悲剧人物,“既没有轰轰烈烈的行动,也很难见出伟大而崇高的悲剧精神,又缺乏充满矛盾的悲剧性格。在这类人物身上,往往具有善良的品德和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合理要求。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他们却被无情的现实毁灭了。”
  堂吉诃德是一个处在神志清醒边缘上的精神错乱的人。他一直生活在自己臆造的幻影中,主客分裂,理想与现实相脱离。清醒时,谈吐高雅、学识渊博,热情传播人文主义。但以骑士身份出现时,说话颠三倒四,做事不分青红皂白,耽于幻想,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军队……把他从来没见过的一位农村姑娘杜尔西内娅幻想为一个高贵的公主。不得不说,过时的“骑士道”使他成了双重人格的代表。
  二是“悲剧性嘲弄”。“悲剧性嘲弄”(tragic irony)是指“悲剧英雄向着幻想中的胜利迈开的每一步都在走向他的毁灭,每一步都加强了观众对英雄在劫难逃的感觉。知道或预感到这个必然结局的观众完全了解作者,并洞悉到戏剧的秘密,而剧中人却并不知情。”堂吉诃德的行径让我们体会回到了他“人生的悲剧感”。堂吉诃德救了一个被绑在树上鞭打的孩子,可主人在堂走后立即将小孩殴打致死,这个结局,堂吉诃德永远无法知道,读者却看得很清楚。此外,堂吉诃德经过三次传奇式的游历后,终于醒悟,可我们知道,堂吉诃德在游侠过程中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但这最后的“醒悟”使他抛弃了这一切,让他甘愿在黑暗的社会中沉沦;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上帝对他人生的彻底嘲弄,我们发现堂吉诃德的每一次胜利也正是他的失败,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他难道不是被“毁灭”了?
  二、时代的悲剧
  这部作品出现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既是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更是对骑士道和骑士文化赖以生存的西班牙现实社会的一种痛恨。作者通过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整个社会背景,并通过主人公的游侠经历,反映了当时西班牙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堂吉诃德立志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怀揣美好梦想的英雄却处处碰壁,被人嘲弄。他的死亡,严肃地提醒我们:现实社会中人文主义的利己转向、信仰的衰落和价值观的丢失,信仰失去了它的可靠性,也就成为一种虚假的东西,人们不再相信上帝,维信己力,一切都开始只考虑自我的利益。特别是到了文艺复兴晚期,人们情欲泛滥,追求享乐,放纵自我,通奸乱伦。这种社会道德的沦落是将人文主义思想极端化的必然结果。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开篇所提到的那样:狂人恢复了正常,并且当了官。这和堂吉诃德如此相似,他们都清醒了,可是这也是时代的悲哀呀,他们丢失了与黑暗社会斗争的信念,不再相信人类自己的价值,向现实妥协。正如《伪币制造者》中阿尔芒所说:“如果他的信仰动摇,老兄,那就会大祸临头!……”。
  三、人类的悲剧
  在堂吉诃德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个人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更看到了人类的悲剧――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社会对人类解放事业否定性的质疑。
  堂吉诃德虽然身穿中世纪盛行的骑士盔甲,脑子里却装着平等、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手中拿的是封建时代的长矛,进攻的却是西班牙资本主义社会。堂吉诃德不是为个人荣誉而战,而是要实现书中所谓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一个和谐安定,人人平等,一切都是公共财产;表达爱意的方式非常纯朴;社会中没有欺诈、蒙骗和恶意的时代。然而这只是原始社会或堂吉诃德理想中的乌托邦,现实是残酷的,随着腐败堕落日渐增多,社会黑暗面越来越大。耽于幻想的堂吉诃德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他所追求和维护的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他只能碰壁,不被人理解,成了世人眼中行为怪异的疯子,最终他的“太古盛世”没能实现,他的悲剧让我们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复杂性与不可调和性,人类命运的多面性;面对人类理想无法实现的永恒绝望,我们不得不做出否定性的怀疑。
  《堂吉诃德》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悲剧意识,对于整个现代人类社会而言,这种悲剧意识也无疑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能促使人类避免沉溺于物质生活和感官麻醉之中不能自拔,并且自觉反抗生存环境中一切扭曲人类精神的因素,从而奋力争取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悲剧的痛苦与煎熬,崇高与伟大,都在于它绝不与现实相妥协,都在于它所决不放弃的遥远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塞万提斯 杨绛.塞万提全集・堂吉诃德:上、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马克思 恩格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3]米兰・昆德拉 董强.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克尔凯郭尔等.悲剧:秋天的童话[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5]虞雅芬. 阿Q和堂吉诃德的人文解读[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6]陈煜.堂吉诃德――伟大理想主义者的悲剧[J]文学评论,2010.
  [7]谢晓科.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1(1).
  [8]王艳.生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堂吉诃德[J]时代文学,2011(1).
  [9]赵芳.试论《堂吉诃德》中人物形象的人文主义精神[J]艺术博览,2009.

推荐访问:堂吉诃德 悲剧性 意蕴 美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fuliminzhenggongwen/2019/0320/2548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