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www.zhangdahai.com--福利民政公文】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综述;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75-0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症状与中医学“胸痛”、“噎膈”、“胃痛”、“吐酸”、“呕胆”、“反胃”、“嘈杂”等相当。可表现为多种食管刺激症状及食管外证候群,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现代医学多用抗酸药及胃动力药,重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目前,采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诊疗效果已被多数患者认可,现代医家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并初步形成了针对当前发病机理的诊疗体系,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诊治该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理论研究
  经典文献中,多认为GRED的发病与肝、胃、脾密切相关,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抑郁而成,治疗主要以泻热清肝和胃为大法。现代医家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GERD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具体治法多有发挥,重视痰瘀、气滞、正虚在GRED发病中的作用,治疗重视化痰理气与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
  谢昌仁教授认为本病多由肝胆疏泄和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上逆所致,气郁、食滞、胃热、痰浊、正虚、血瘀是主要病机,并强调疏肝解郁、降气和胃,为治逆之枢;清热化痰、行气通腑,为治逆之要;益气健脾、化湿助运,为治逆之本;扶正祛邪、行气化瘀,为治逆之责[2]。吴滇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病机以肝胃不和,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痰、气、火、食、瘀互结于食管为关键,故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和胃降逆,常以疏肝和胃、化痰开郁、泻火降逆、行气活血、清胃滋阴、益气健脾等为主要治法,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常酌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瓦楞子、乌贼骨等降逆制酸之品,遇重症患者嘱其餐后吞服白及粉、三七粉作用于局部,疗效显著[3]。承伯钢主任医师认为中医辨证须抓住“气”之一字,治疗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把握“滞”、“虚”两端,以疏肝泄热、健脾和胃为基本治法,随症佐以通降、芳化、养阴、温中等药物,方可收满意疗效[4]。徐景藩教授认为反流一症,当属胃气上逆。咽中不适,主要为痰气交阻。烧心,有灼热感,以气郁化热为多。常见证候有:气郁证、痰气交阻证、肝胃郁热证和气滞血瘀证,临证需注意与润燥、升降、宣通等药物的配伍。同时提出改进服药方法,煎糊剂,各卧位咽药后平卧,若是晚间服药,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5]。袁红霞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的发病基础,胃虚气逆为其病机关键,益气和胃为本病主要治则,同时审其虚实寒热、兼夹邪气,临证分为:胃虚兼少阳不和型、胃虚兼肝胃郁热型、胃虚兼痰热内扰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胃虚兼寒热错杂型及胃虚兼胃阴不足型6种证型,以旋覆代赭汤合其他经方化裁,取得了满意疗效[6]。周福生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实属胃病,病机为脾虚胃强。认为脾胃虚损、胃气上逆是其本,肝气郁滞,痰湿内阻是其发病及加重的关键。临证以行气降逆,健脾疏肝为其大法,擅用五爪龙等药物,并注重气血并调,疗效显著[7]。
  2 临床研究
  2.1 中医证候研究 李志等[8]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李黎等[9]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经研究认为性别、Hp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可影响本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刘汶等[10]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一般资料、相关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资料,根据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作出GERD诊断并辨证分型,结果表明,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关键。朱生梁等[11]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型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2.2 中医治疗 孙跃岐等[12]临床选择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服用枳朴汤煎剂;对照组43例,口服兰索拉唑(15 mg,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1.48%。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13]观察丁香降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予丁香降气汤治疗)和对照组30例(予奥美拉唑治疗),2组疗程均为8 w。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2.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0.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为83.3%。高学清等[14]观察自拟反流平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反流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0.0%,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率为77.5%,有效率为90.0%。2组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停药后治疗组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15]将61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其导师蒋红玉教授的经验方肝胃百合汤加减,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多潘立酮片常规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内镜复查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86.1%;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0%、91.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16]。GERD的发病机制体现在两方面: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包括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改变,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和食管粘膜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2.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增强。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1]。
  国内学者结合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优势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GRED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黄妍等[17]观察奥美拉唑联合枳术宽中胶囊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GERD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每日2次);观察组50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每日2次),枳术宽中胶囊1.29 g,(每日3次)。治疗8周后,复查2组胃镜并评价临床症状。结果:治疗8周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刘宏等[18]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予兰索拉唑(15 mg,每日2次)配合小半夏汤(100 mL,每日2次);对照组24例,予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和兰索拉唑(15 mg,每日2次)。结果:症状评分:治疗后第1、3天,治疗组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胃镜检查: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8.5%和100%,对照组分别为75%和95.83%,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1例无效。张先军[19]观察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味配合西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味配合西药吗丁啉片,西米替丁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6例。结果:使用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味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6例,其中治愈37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4.7%。徐海荣等[20]将116例GRED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药组,从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变化、内镜变化及复发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西药组用潘托拉唑(40 mg,每日1次)、莫沙必利(5 mg,每次1片,每日3次);1个月后改用奥美拉唑(20 mg,每日1次),莫沙必利剂量、服法同上,总有效率为67.2%;中西医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总有效率为84.5%;2组的总有效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推荐访问:食管 研究进展 诊治 中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fuliminzhenggongwen/2019/0424/928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