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 张子和《儒门事亲》心理疗法学术探讨

【www.zhangdahai.com--共青团公文】

  摘 要:通过对张子和心理治疗验案的分析,发掘其丰富、独特及有开创性的治疗方法,阐释其对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张子和;心理疗法;学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2―0010―04
  
  张子和,名从正,因其祖居地属春秋时期的戴国,故又自号“戴人”。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即金贞元四年),他出生于睢州考城,正值宋金对峙、社会动荡之期。其自幼从父学医,二十多岁始悬壶济世。五十岁左右有过短暂的军旅生涯,随军从事医疗活动。六十岁左右曾被召入太医院,不久即归。之后便在豫东一带行医、带徒,交游、访道,研究、著述,并写成仑儒门事亲》一书。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的生活极不稳定,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心理、生理疾病不断,这在客观上为张子和研究心理治疗提供了可能,并促使其深入研究情志疾病的发生及其特点与治疗方法。在其主要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运用和施治起来也是灵活多样,有的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某些方法非常相似,至今仍有其临床实用价值,现就其治疗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1 情志相胜疗法
  
  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该疗法是中医最重要的疗法,极具鲜明的中医特色。
  1.1 怒胜思疗法 怒胜思思胜怒疗法是利用愤怒情绪克制过度思虑或利用平静思考状态的情绪来抵制过度愤怒的情绪。《儒门事亲・内伤形不寐一百二》记载:“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看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这位患者因为思虑过度而导致失眠2年,戴人故意收取其很多治疗费用而不开药方,以此来激怒患者,使患者发泄怒气出了汗,当晚就能睡着。《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篇又云:“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此案例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2个案例皆因思虑过度而导致失眠,这对笔者在临床上治疗失眠障碍有一定启迪意义。
  1.2 恐胜喜疗法 是指恐惧情绪可以克制过度喜悦的情绪或喜悦太过而引起的疾病。保持愉悦的心境有益健康,但喜悦过度则会引起疾病,中医认为过喜伤心,可令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神思恍惚、健忘等。名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所载:“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此患者因过度喜乐致病,医者借口取药离开患者并几天不来看患者,巧妙的利用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此举使患者以为自己病人膏肓而绝望恐惧,正好抵消了过度喜乐的致病情绪,病情自除,在今天治疗类似的患者,医者不可能照搬,应因时、因地制宜,让患者产生恐惧情绪要把握好分寸,采用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
  1.3 喜胜忧疗法 喜胜忧疗法是指喜悦情绪可以克制忧愁或由忧愁而引发的情志疾病。《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复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此患者使用药物没有效果,戴人为使患者笑而模仿在场的巫者,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场景,使患者乐而忘忧,气机舒缓通和而祛病。此法对于改善抑郁、焦虑、恐俱等情绪状态十分有益。
  1.4 喜胜怒、怒胜喜疗法 喜胜怒疗法是用喜悦愉快的情绪来克制过于愤怒的情绪或者由过度愤怒导致的情志疾病。《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喜可缓肝急。通达百脉,消其郁气。又以能食之妇夸其食香味美,借此诱导患者,激发其食欲,此例与行为诱导法两法合用,以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情志疗法是中医最重要的疗法,是以某种情志来调节与纠正另一种过激情志的规律性总结L3,。在治疗上医者应以调整整体气机为原则,临床上应注意灵活运用,不可机械照搬,张子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使此法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其具体治疗极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反映出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对于今天医者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探索不无裨益。
  
  2 移精变气疗法
  
  也称“移情易性”,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患者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即通过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缠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囿。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此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反应预防法相同,都是通过改变患者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现代曾报道用本疗法治疗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以及用于某些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症的治疗。另外,移精变气法与森田疗法有一定相关性,但移情变气法缺乏理论升华和经验总结,没有提出诸如森田疗法那样较为完善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治疗程序。
  
  3 开导解惑法
  
  此法又称语言疏导法,是医生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与患者交谈,使之明了与疾病有关的道理,以及自己所能做的努力,主动消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此法与现代认知疗法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来启发患者,纠正其错误思想与观念,帮助其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从而克服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不良表现。《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记载:顷西华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遥十余剂,终无寸效。一日,命余诊之,二人脉皆浮大而无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时时渍以热汤,渍而不能止。吾妇手足之热,终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何也?”余曰:寒热之厥也,此皆得之贪饮食,纵嗜欲。遂以《内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曰:“《内经》真圣书也,十余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 药,愈过半矣。”张子和让患者很好的理解了病因,用经典使患者信服,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认知,配合药物治疗得以在短期内治愈此病。
  
  4 习以平惊疗法
  
  此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有害的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张子和说:“平着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对《内经》之言做出了新的解释,在治疗上采用从治之法,谓之“习见习闻则不惊矣”,这就是后来中医行为疗法中的习以平惊法。习以平惊疗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系统脱敏法是Wolpe依据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提出的,用于治疗焦虑和恐惧症状。具体的实施过程是将引起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然后让患者学会松弛反应(经过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并将其放松的状态与恐惧状态或焦虑状态按层次由低焦虑到高焦虑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或对抗情境,直到各刺激与焦虑反应的联结消除为止。而张子和在下面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中应该就是属于使用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摄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人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在这个案例中的患者属恐惧障碍,乃因精神骤遭刺激所致,张子和让两个侍女把患者的双手按在高椅之上,并在患者面前放置了一个小茶几,让患者看着茶几,然后用木棒猛击面前的茶几,给患者施加刺激。患者受惊后,张氏对患者进行安慰和解释并再次猛击茶几,此时患者的惊恐已减缓。这样又连着敲击茶几三、五次后,又用木杖击门,并让人偷偷地去击打患者背后的窗户,当天晚上又敲击门窗一直到天亮,患者从此听到雷声也不害怕了。以上一系列击茶几、击门和窗即是按刺激等级的从弱到强、循序渐进而达到脱敏效果,患者从开始时的“大惊”到习惯了不再对木棒猛击茶几的声音感到恐惧,就是让这个刺激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患者在整个过程中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焦虑的刺激,最后达到了“虽闻雷而不惊”的效果,恐惧症也就治好了。张子和的治疗设计十分合理,在空间上由近及远,在刺激强度上由弱到强,所以才能取得这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张子和以习胜惊的解释,阐发了新的经义,提高了临床效果,开阔了临床思维。西方现代心理治疗体系的形成亦不过百余年,而张子和早在近八百年前的金元时期就已经成功使用了现代心理治疗意义上的系统脱敏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这种治疗方法前所未有,极大的丰富了中医心理治疗的内容。
  
  5 整合疗法
  
  人体的疾病是心身相互影响的,这也正符合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念,所以在治疗时也应该采取综合的治疗方式。这一施治方式以辨证论治为依据,兼顾心理疾病产生的身、心及社会因素,以问题为中心,以身治心,以心治身,身心同治。针对不同患者,灵活运用药物、针灸、音乐、气功等治疗方法与心理治疗协同论治,以取得最佳疗效。《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篇载有这样一个案例:“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戴人对于因忧而心痛的患者,施以针灸治其心痛,但同时伴以杂舞、笛鼓等娱乐活动,使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并收乐而忘忧之效,两种方法同时运用,使得施治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
  《儒门事亲・狂二十七》篇记载,“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烦扰而暴发狂,口鼻觉如虫行,两手爬搔,数年不已。戴人诊其两手脉,皆洪大如�绳。”戴人曰:“徭役烦扰,便属火化,故发狂。故《经》言:阳明之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又况肝主谋,胆主决,徭役迫遽,则财不能支,则肝屡谋而胆屡不能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这是1例典型的心身症状,病因是当时社会压力大,患者又是社会底层之属,怒火无从发泄,而致心情抑郁,其病症表现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癔病症状。戴人根据其疾病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症状审因论治,汗涌下多法合用,后以调理之剂,终得痊愈。
  《儒门事亲・是胎非积一百三十五》篇记录了一个医案,“胡王之妻,病脐下积块,呕食面黄,肌瘦而不月。或谓之干血气,治之无效。戴人见之曰:孕也。其人不信,再三求治于戴人。与之乎药以应其意,终不肯下毒药。后月到,果胎也。”此例说胡王不相信他的妻子怀孕了,认为她是生病,再三求治于戴人。他求医却不相信医之判断,所以不是他妻子得病,而是他有心理问题。戴人顺其情而从其欲,“与之平药以应其意”,这里的平药起到的是安慰剂的作用,现代临床心理治疗有时也会遇此类患者,此时只能灵活处之,顺情从欲而处与患者一些“安慰剂”,从而起到协同心理治疗的作用。
  《儒门事亲》共记载医案236个,其中明确记载情志病者达23例,心理治疗医案10例。在整个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是心理治疗医案最多、治疗水平最高的。在此所论之例,只不过为张子和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隅,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和灵活多变的处理方法却是值得医者借鉴和学习的。
  
  6 结语
  
  从对张子和的心理治疗医案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其治疗方案设计灵巧,疗效显著并充分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药物、针灸、音乐等治疗方法与心理治疗协同论治,这也正充分显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张子和对中医心理学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心理治疗验案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在古代医家中都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在治疗方法上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暗示疗法、说理疗法、音乐疗法及行为疗法等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合临床实际,对今天心理治疗的发展和实践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医者在学习现代心理治疗方法的同时,更要学好和应用好古人留下的精华,在治疗上力求使心理治疗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符合本国人的心理,真正的体现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尚朴,李会敏,张从正生平考略[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1):37
  [2]董湘玉,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3]张孝娟,黄小玲,中医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6
  [4]杨倩,中医心理治疗的行为疗法初探[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11~13

推荐访问:学术探讨 疗法 心理 张子和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gongqingtuangongwen/2019/0424/9309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