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的围术期处理】围术期心律失常病因

【www.zhangdahai.com--环保公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8-2771-02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      2005年1月~2008年1月共有282例心律失常患者在我院施行各类择期手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82例心律失常患者中男151例,女131例,年龄31~91岁,平均64.1岁。术前心电图检查束支传导阻滞78例,房性早搏44例,室性早搏51例,窦性心动过缓56例,窦性心动过速11例,房室传导阻滞35例,房扑1例,心房颤动5例,预激综合征1例。其中伴ST段改变 79例。原发疾病手术涉及胸外科、脑外科、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妇产科等疾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患者均行心电图持续监测 48~72 h,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类型、治疗措施及效果。
  
  2 结果
  
  本组有3例患者在术前放置了临时起搏器。共有240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占85.1%(240/282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78例、束支传导阻滞71例、房性早搏36例、室性早搏45例、窦性心动过缓21例、房室传导阻滞25例、房扑1例、心房颤动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其中并发2种以上心律失常41例。本组未发生心跳停止和死亡。
  
  3 讨论
  
  我们认为对于术前已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围术期应特别做好以下几点。
  3.1 重视ECG监测: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显示了监测心电图 (ECG)的重要性[1]。手术室内ECG监测应注意选择显示P波高的导联利于观察;由于导联连结脱落、患者活动、电器干扰等诸多问题容易出现伪差,无法精确测量只能大致诊断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术中尽可能裸露心前区以便置放除颤板;最重要的是把ECG所见与术中情况联系起来进行判断。术后ECG监测是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已知的心律失常患者和经历中高危手术的具有较高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患者更具有价值。
  3.2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围术期心律失常最重要是识别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并设法解除。诸如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和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均可导致心脏产生异常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诱发心律失常[2]。如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碱中毒、电解质紊乱、高代谢状态、麻醉过深过浅、暴露眼部和气管插管、外科牵拉反射、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洋地黄毒性反应、儿茶酚胺的影响和心肌缺血等,往往只要去除这些病因,心律失常即可纠正。
  3.3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了解并消除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诱因,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方法。
  对于任何的心律失常要根据患者的循环状况来决定,循环不稳的应立即处理,如快速心律失常,无论是室上性还是室性应尽快电复律,如果循环稳定则可不处理。另外还要看患者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如果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者需要积极治疗。房颤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尤其多见于老年人。麻醉时需要注意使心室率降低到100次/分,以保持较好的心功能。另外要注意患者是否在服用预防心房血栓形成的抗凝药物,如未使用术中有发生栓塞的危险,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其危险性,如正在服用抗凝药物,选择椎管内阻滞麻醉要慎重。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突然失去窦性心律,严重心肌缺血患者突发恶性高血压,这些都将是致命的突发急症。
  对术后心律失常的治疗同样取决于当时发生的心律失常有无影响血流动力学及潜在影响心功能的可能性。本组最常见的术后心律失常为窦性心动过速,有78例,经及时查找病因,妥善处理,均随之改善。如为持久的窦性心动过速则需考虑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局麻药,主要抑制快通道 (Na+)开放;β-受体阻滞药;使心肌组织复极延迟和延长不应期药物如索他洛尔;钙通道阻断药。近年来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如腺苷尚未分类,它不仅降低AV和窦房(SA)传导,干扰AV结折返,而且作用迅速,半衰期

推荐访问:心律失常 患者 围术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huanbaogongwen/2019/0302/93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