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色小吃:贵州小吃特产能带走的

【www.zhangdahai.com--卫生防疫公文】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那里不但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而且各式小吃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贵州街头常见的小吃不下百种,其中恋爱豆腐果、黄糕粑、肠旺面、丝娃娃、小米喳等特色小吃堪称魅力十足、脍炙人口。它们各有各的制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逸闻趣事。
  
  恋爱豆腐果
  恋爱豆腐果实际上就是烤豆腐果,是贵阳有名的小吃。制作时,将豆腐切成5厘米宽、7厘米长、3厘米厚的长方形小块,经碱水浸泡后取出,放在竹篮里,用湿布覆盖,使其发酵;在铁制的烤床上抹些油,将豆腐置于上面,以糠壳或锯木屑为燃料,暗火烘烤,并用小铲不断翻动,以免烤糊;待烤成皮色黄亮、松泡鼓胀的豆腐果后用薄竹片将其侧面剖开,添入由辣椒、酱油、食醋、麻油、味精、葱花、蒜泥、姜末、折耳根(鱼腥草)等混合而成的调料即成。其特点为:外脆里嫩,咸辣爽滑,满口喷香。
  据载,烤豆腐果是在偶然中创制的。上世纪30年代,贵阳市郊彭家桥附近有一对年近半百的张华丰夫妇靠卖豆腐谋生。盛夏的一天,眼看未卖完的豆腐就要变质,他们把豆腐切成小块,用火烘烤至半干的豆腐果,再加入调料,稍作加热处理,以减少损失。未料这烤豆腐果味道别致,将之卖与顾客,竟深受好评。于是,他们对制作工艺加以改进、完善,并在自家菜地里搭起数间茅屋,作为制作烤豆腐果的作坊,把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别处设摊或沿街叫卖。
  抗战时期,日机轰炸贵阳,空袭警报频传,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空袭的藏身之地。张氏夫妇发现,躲空袭的人往往腹中饥饿,又无法回家就餐,就将那几间作坊辟成店铺,出售烤豆腐果。一般人来吃烤豆腐果是为解馋或充饥,吃完就走,但一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上一盘烤豆腐果,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还有一些年轻人也经常在此相聚,一回生二回熟,竟渐渐谈起恋爱。日子久了,其中还真有不少终成眷属,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佳话。于是,烤豆腐果便有了“恋爱豆腐果”的美称。
  
  黄糕粑
  黄糕粑是贵州非常有名的小吃,以遵义南白镇所产品质为佳。黄糕粑的原料极其简单,主要为上好的大米、糯米和黄豆,但制作过程相当繁复,而且耗时颇长。制作时,将大米、糯米、黄豆分别用清水淘洗干净,经温水浸泡后沥干;将糯米煮成饭,大米磨成粉,黄豆磨成浆,然后把三物充分混合拌匀;待豆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和米粉完全吸收后放在案板上搓揉成团,打成一个个长条形块状,用洗净的斑竹笋壳包紧,并用线捆扎,然后一层层摆放在甑子内;旺火蒸熟,再退火,微火焖一夜,出甑即成。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豆浆、米粉、糯米饭中的一部分淀粉会转化成麦芽糖,黄糕粑无糖自甜。如需增加甜味,可在混合拌匀时加入适量红、白糖。食用时撕开笋壳,切成1厘米左右的厚片,既可冷食,也可蒸、炸、煎、烤、烙、炒后热食。其特点为:黄亮油润,竹香四溢,糯而不粘,香甜可口。
  据悉,黄糕粑由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首创。三国时期,贵州被称作夜郎。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南征蛮王孟获,亲率大军深入夜郎腹地,与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忽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于是下令出战,蛮军顿时溃不成军,落荒而逃。随即,他不顾这帮士兵还未吃饭,又下令大军乘胜追击蛮军上百余里。
  当时酷暑难耐,食物不上一日,就发馊变味。见大军久久未归,火头军心急如焚,因为军中粮草所剩无几,这煮着的豆浆和米饭可不能浪费。诸葛亮急中生智,命火头军把豆浆连同米饭一并置于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待此役告捷、蜀军班师回营时,被豆浆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不但色泽黄润,而且甘甜香软,别有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犒劳他们的美馔,三下两下便吃了个精光。当地百姓见此物如此美味,纷纷如法炮制,黄糕粑遂流传至今。
  肠旺面
  肠旺面是贵阳久负盛名的风味小吃,因其主要原料为猪大肠、猪血旺和人工擀制的鸡蛋面,故名“肠旺面”。制作时,将大肠里外洗净,反复浸漂,除去异味,再切成长段,放入锅内,煮至半熟后捞出改刀,切成片状,然后加入香料,用文火炖熟;将槽头肉或五花肉去皮,切成小丁,入锅加盐炒出油后把油滗去,再下食醋和甜酒汁翻炒,起锅冷却,制成脆哨;用面粉、鸡蛋、食用碱及清水和成面团,揉匀后放在特制的案板上多次冲挤碾压,制成薄如绸缎的面皮,然后将面皮折叠,切成细丝状的面条;将鸡蛋面和绿豆芽放进开水锅里,约煮1分钟后捞入碗中,舀入用土鸡熬成的鸡汤;用漏勺装入切成片状的血旺,在锅中略氽一下,置于面上,然后放入大肠和脆哨,淋上红油,撒入葱花即成。肠旺面面条蛋黄、面汤红亮、大肠粉白、豆芽金黄、葱花嫩绿,令人赏心悦目。其特点为:大肠味美,血旺嫩滑,脆哨香酥,豆芽清甜,面条爽口,面汤油而不腻、辣而不猛。
  据说,肠旺面始创于晚清时期。当时每逢新年将至,家家户户都要请专事杀猪的屠夫杀年猪。杀完猪,主人就将新鲜的大肠、粉肠、血旺、猪肉、豆腐、粉条炖成一大锅刨汤(当地俗称),再炒几个菜,加上一坛酒,谢屠夫、待客人。
  一日,有个屠夫帮人杀了猪,便提了谢刀肉回家。走之前他告诉主人,他先安顿母亲吃了再来吃刨汤。不料等屠夫把肉洗净、炖熟,伺候母亲吃好返回时,饭菜都已吃完,只剩下半碗刨汤,里面仅有几片大肠、血旺和几块豆腐。主人只得吩咐家厨煮些面条,然后把那半碗刨汤浇在面上,让屠夫充饥。女主人看了觉得很单调,就加了一些刚熬好的猪油和炸出的油渣,再配上作料和回锅肉里剩的红油,端与屠夫。屠夫憨厚老实,并不挑剔,接过就吃。孰料这大肠、血旺、油渣、豆腐、面条各有各味,非常鲜美,面汤的味道更是鲜得让人“掉眉毛”。屠夫越吃越觉得好吃,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做这样的面卖,让更多的人品尝。于是他放下屠刀,到城里用积蓄租了间铺面,开起了肠旺面馆。由于生意兴隆,屠夫很快发达起来。肠旺面也几经改良,质量不断提高,逐步演变成老少喜欢的著名小吃。
  
  丝娃娃
  丝娃娃以面皮和新鲜蔬菜为主要原料,是流行于贵阳的名小吃。制作时,用面粉或经研磨而成的米粉烙成手掌大小的圆形薄饼(如同制作春卷皮);在薄饼上放少许粉丝、黄瓜丝、莴笋丝、萝卜丝、海带丝、海蜇丝、绿豆芽、折耳根等菜丝,再包成上大下小的兜形;放入油炸黄豆,浇淋由花椒油、麻油、酱油、食醋、辣椒、葱花、味精等配制而成的调料即成。其特点为:菜嫩豆酥,香辣酸脆,开胃爽口。
  据传,清末时有农妇拾回一个奄奄一息的被遗弃女童。农妇一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便将家中所余蔬菜送与女童。农妇将之切丝,裹以面皮,灌以调料,让女童食之。因其状若襁褓中的婴儿,故称“丝娃娃”。斗转星移,女童出落成肤似凝脂、貌若天仙的少女。乡民探究缘由,少女笑称:“皆因常食丝娃娃。”由此,丝娃娃广为流行,爱美少女尤其喜爱。
  
  小米喳
  小米喳是贵州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主要原料为小米、猪肉、白糖。制作时,将小米去壳,用清水浸泡后淘洗干净,然后加上猪肉、白糖一起上锅蒸煮,蒸熟即成。小米喳糯糯的吃口和八宝饭有异曲同工之感,但是糯软中还有小米粒的咬劲。其特点为:鲜黄透亮,软糯香甜,回味悠长。
  传说,一日苗王携女巡游山寨,至山民喳幺家中。喳幺家徒四壁,无以款待,遂将小米拌以山枣,置于火塘蒸熟,取名“小米喳”,献于苗王。苗王怒其不恭,然其女见小米喳色泽灿烂,欣然食之,顿觉甘香可口,不禁笑语嫣然。苗王见状食之,亦香亦糯,异于寻常美食,于是转怒为喜,令喳幺回寨专做小米喳。以后,每逢各寨主来朝,必以小米喳待之。苗疆各寨重大节庆,皆以苗王所赐小米喳为上品,以示贵重。小米喳因此登上大雅之堂。

推荐访问:贵州 特色小吃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weishengfangyigongwen/2019/0309/406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