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适应症

【www.zhangdahai.com--信访维稳公文】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在常规降血糖的同时,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片A组10 mg,B组20 mg,C组40 mg,观察口服药物后8周,患者TC、TG、HDL�C、LDL�C、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B组、C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者抽血前3 d禁高脂饮食,隔夜禁食12 h,晨空腹采静脉血,测定TC、TG、HDL�C、LDL�C、hs�CRP,治疗8周后,观察TC、TG、HDL�C、LDL�C、hs�CRP的变化,用药期间监测FPG、2 hPG、肝功、肾功、肌酸激酶并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和肌痛。FPG、2 hPG采用日本京都血糖仪监测,血脂、肝功、肾功、心肌酶均采用日本7600全自动生化仪完成,血浆hs�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33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肝功能异常者4例,肾功能异常者1例,胃肠道反应4例,肌酸激酶升高3例,肌痛1例。见表3。
  组别肝功异常肾功异常胃肠道反应CK升高肌痛A组10100B组10110C组212213讨论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脂代谢紊乱,脂质异常不仅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而且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也密切相关。和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1]。在同一血清胆固醇水平糖尿病患者死亡危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且发展快病情重,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高达75%,其中脂类代谢异常是促发糖尿病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2]。
  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它一方面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减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另一方面,对HMG�CoA的抑制作用可刺激肝脏内LDL受体密度增加,加快血浆中LDL�C的清除。另外,LDL受体还可与VLDL结合,增加VLDL的降解,使VLDL水平下降,由于VLDL是肝内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载体,因此又会引起甘油三酯水平降低[3]。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降低hs�CRP水平的作用,而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志物,目前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性反应[4],其水平增高使体内炎症的敏感指标,可视为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糖尿病的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又加重了炎症反应[6],故降低hs�CRP的水平,可起到稳定粥样斑块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经治疗后,hs�CRP水平下降,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在本研究中,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均有降低TC、TG、LDL�C,升高 HDL�C的作用,而且调脂效果与剂量有关,20 mg组、40 mg组效果更明显,但40 mg组在副作用方面较20 mg组明显,停药后,均好转,因观察病例及时间有限,有待进一步观察。通过本研究,结合其他临床实践,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用量需要个体化,使其量�效关系最优化,一般以20 mg/d为宜且安全性较好。另外考虑到中国人的耐受性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潜在肝功能异常、肌痛、CK升高等副作用,结合经济因素,20 mg对中国人可能是合适剂量。
  综上所述,调节血浆脂蛋白,降低LDL�C、hs�CRP、提高HDL�C是预防动脉硬化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课题。20 mg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脂作用,而且还能降低血浆hs�CRP起到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临床应用将会更广泛与深入。
  参考文献
  [1]Steiner G� Risk factors for macr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1999,22(supl 3):C6�9.
  [2]马向华,何戎华�糖尿病与脂类代谢异常�糖尿病诊疗�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273.
  [3]陈汝筑,黄守坚�治疗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0�204.
  [4]Colwell JA� Inflammation and 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 Diabetes Care,1999,22:1927�1928.
  [5]Lagrand WK, Visser CA, Hermens WT, et al� C�reactive protrin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more than an epiphenomenon� Circulation,1999,100:96�102.
  [6]Rifai N, Ridker P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a novel and promising marke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lin Chem, 2001,47:403�411.

推荐访问:剂量 血脂 合并 糖尿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xinfangweiwengongwen/2019/0414/755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