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优化_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

【www.zhangdahai.com--酒店工作总结】

   摘 要: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化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内化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 优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传输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选择、吸纳等接受活动的统一,其过程可简单描述为:输入、内化、表现。其中,内化是连接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的核心环节,关系到整个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1.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因此,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内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最终实现人的思想转化。狭义上讲,思想转化就是积极的思想转化,是指向大学生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思想道德,转化为大学生相应的正确的理想、信念、态度、愿望、情感和意志,即内化的实现,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
   其次,内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受多方面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等无疑都会产生重要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则会激发受教育者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同化外部的影响,提高受教育的选择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自身的意识、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等,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优化
   2.1社会目标与受体需要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看来,引起受教育者个体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注意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个体的需要”,即是否能够符合并实现求知、欲望、自尊、利益等个人价值。就“需要”的本质而言,是主体预感到缺乏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企求倾向,它是维持身心状态与环境平衡而寻求生存、享受、发展等良好条件的内在驱动力。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渴望、动机和内化主动性。
   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及其导向适当并符合个体需求的时候,个体就比较容易形成“我要”的肯定情感而对其产生兴趣,形成社会目标和个人需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序走向,从而减少能量耗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顺利入脑入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差距较大,个体则因为产生否定情感而缺乏热情甚至忽视教育内容,二者的不吻合状态及其造成的矛盾与冲突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系统尤其是内化环节因两种“意义”失调,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果而终。
   当代大学生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有认同感,这种认同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加速他们对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再需求。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以及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提高正确收集信息的能力,自觉地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从而使得内化更从容,更主动。相反,如果教育的内容是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违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那必然引起大学生的漠视甚至反感,更谈不上去接受,实现内化。
   2.2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
   所谓灌输,是教育者将外在的思想理论和相关知识输入受教育者大脑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将“灌输”理解为教育者单向硬性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的意思,这种受到曲解的说教形式阻碍了双方的交流,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受体地位的削弱和教育方式的单向度,人为地减缓了教育内容内化的速度,降低了内化的成功率。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思想观念呈多元化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增加内化方式的效果,顺利实现教育内容的受体吸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生硬而多年来被老师们已经习惯的“我说你听”、“我说你做”的武断式教育,采用以协调、互动为特征的对话和信息双向交流。交流才有互动,互动才有平等;平等才能沟通,沟通才有缓解;缓解才有融洽,融洽才能协调;协调才能认可,认可才有热情;热情才有主动,主动才能吸纳。可见,提高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大学生在协调与互动中通过知、情、意、信等认可过程,通过自我介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吸收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意识,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这是教育内容内化成功的关键。
   2.3调动大学生的非理性因素作用
   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在认识活动中出现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以及非逻辑思维活动所呈现的状态,诸如情感、情绪、意志、信念、直觉、灵感等等。”其中,情感因素对提高内化效果尤为重要,对人的接受活动起到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障碍,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绪、情感障碍。
   情感这种“心理反应活动”的中介变因,对教育内容的内化过程有着两种不同方向的能量释放。其中,受教育者会因为对某些教育内容或教育方法持有否定情绪而产生拒绝接受行为,或由于情绪的不悦而对教育信息进行排斥和歪曲的耗费性能量应答。这些由于情绪造成的正熵值的增加不但会抑制内化过程,甚至会中断整个内化进程。反之,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方法持肯定态度,则以满足、热爱、赞赏的心态把自身的积极情绪和热情转化为接受的主动性能量,就可以将教育内容顺利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主导思想。
   社会行为学告诉我们,“情绪、情感是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个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况。”这种心理倾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遵循“情于理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以炽热的真情、浓浓的爱意细微体察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尊重他们的情感,通过合情合理、体贴入微的引导激发他们消化、吸收内容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合理利用大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育人、激励等作用顺畅、和谐地发挥出来,使大学生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响应、自主能动的内化状态。
   2.4营造和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围环境
   系统论的观点表明,任何事物(包括人)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受整个系统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环境的优劣必然引起内化过程熵值的相应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一般意义上讲,凡是与人有关并对人的思想发生影响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些源自主体外部的因素既可能成为干扰内化过程的正熵值抵消内化效果,也可以成为促进内化过程的负熵值提高内化质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同时又必须重视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内化内容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玉宾.关于邓小平理论内化问题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25-128.
  [2]高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途径探索[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6):37-39.
  [3] 肖红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实践,2010,(4):33-35.
  
  作者简介:
   郑建村(1971-),女,硕士,副教授,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郭占欣(1972-),女,硕士,讲师,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推荐访问:内化 优化 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jiudiangongzuozongjie/2019/0320/2491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