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能根治吗 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www.zhangdahai.com--庆典致辞】

  【摘要】 目的 观察干扰素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4例,单独使用利巴韦林,观察组在使用利巴韦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其用法100 U/次,1次/d肌注,疗程3~5 d,其他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相同。结论 观察组临床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高峰期的年龄是2~6个月。呼吸急促、胸凹陷、喘鸣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为病毒感染,一半以上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副流感病毒等,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感染者是传染源,每年均有流行,男女发病率相似。本文阐述干扰素在本病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治疗中的作用与单独使用利巴韦林治疗相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毛细支气管炎88例,年龄2.5月~2岁,男女发病率相等,病程平均7 d,咳嗽、呼吸喘、憋。88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44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要点
  1.2.1 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2~6个月婴儿。
  1.2.2 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后2~3 d出现持续性干咳,发作性喘憋,严重时呼吸暂停。低热或不发热。发作严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1.2.3 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发绀,三凹征明显。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气相呼吸音延长,呼气性喘鸣音,严重是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喘憋稍缓解时可闻及细湿�音。
  1.2.4 胸部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炎或斑片状阴影,肺气肿。
  1.2.5 血中RSV-IgM抗体可阳性,或鼻烟分泌物中检出RSV抗原或核酸。
  具有上述1~4项,可临床诊断为本病,同时具有第5项可做病原学确诊。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独使用利巴韦林,观察组在对照的基础上使用干扰素100 U/次,日1次肌注,疗程3~5 d,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治疗5 d热退,呼吸喘促消失,查体双肺�音明显减少;②有效:治疗5 d,热退,时有呼吸喘促,查体双肺仍可闻及喘鸣音和中小水泡音,但较前减少;③无效:治疗5 d,症状出现典型的发热、呼吸喘促、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双肺听诊存在较多的喘鸣音和细小水泡音。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26例(59.1%),有效15例(34.1%),无效3例(6.8%),总有效率(93.2%),对照组显效15例(34.1%),有效22例(50%),无效7例(15.9%),总有效率(84.1%)。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病因及流行病学主要为病毒感染,1/2以上系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他为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是1岁以下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最常见的原因。于1957年被发现,属副黏液病毒科RNA病毒,因被感染细胞体积增大、融合而命名。该病毒极不稳定,容易被肥皂、水、消毒剂灭活。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还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传播,感染者是传染源。每年均有流行,但时间及严重程度各异。我国北方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广东、广西则以春夏或夏秋为多。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在儿童中广泛传播,2岁以前儿童多数均曾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高峰年龄在2~6个月,80%以上病例在1岁以内。发病率男女相似,但男婴重症较多。新生儿、早产儿症状不典型。高危人群为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且病程较长。病死率1%~3%。
  毛细支气管炎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小气道指内径60次/min,即可能出现CO�2潴留,并随呼吸频率增快而增加。但以呼气阻力更明显,肺顺应性下降,功能残气量可为正常的2倍。当呼吸>60次/min,即可能出现CO�2潴留,并随呼吸频率增快而增加。恢复期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再生需3~4 d,纤毛要15 d后才出现。毛细支气管内的阻塞物则由巨噬细胞清除[2]。本病最危险的时期是咳嗽及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h。病死率为1%。主要死于长时间呼吸暂停、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严重脱水,有些病儿在呼吸性暂停后突然出现病情恶化。病程一般5~15 d,平均10 d。细菌性合并症不常见。婴儿患毛细支气管炎者易于病后半年内反复咳喘,有报告随访2~7年有1/2发生哮喘。危险因素包括过敏体质、哮喘家族史、抗RSV-IgE、先天小气道等。部分患儿肺功能异常持续数月至数年。
  总之,气道高反应是哮喘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气道炎症通过气道上皮损伤、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作用引起气道高反应。
  本文采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用药与单独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对照,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已在儿科广泛应用,如腮腺炎[3]、手足口病。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①能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生成抗病毒活性蛋白质,使得病毒的mRNA宿主细胞的核蛋白结合受到抑制。妨碍病毒蛋白、病毒核酸以及病毒复制所需酶的合成,使病毒繁殖受到抑制;②干扰素是正常人体体液中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质,是强有力的抗病毒制剂,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调节功能,使T细胞和B细胞功能明显增强,对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起到一定作用;③干扰素同时能刺激免疫细胞,大量产生干扰素,起始动作用。干扰素的主要成分为重组人干扰素,由高表达人干扰素基因的腐生型假单孢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制成。辅料为人血白蛋白、甘露醇、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干扰素辅料中的人血白蛋白作为生物制品有利于减少患儿的排毒量和排毒期限,对于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诱发哮喘起到一定作用。
  本文44例对照组应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治疗,优于单独使用利巴韦林治疗组,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个别病例在用药的第1个24 h内出现发热,对症处置后热退,停药后症状消失。结合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药物成分及不良反应少(常见有发烧、头痛、寒战、乏力、肌痛、关节痛等症状,常出现在用药的第一周,不良反应多在注射48 h后消失。少数患者还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象异常,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因此,干扰素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儿科住院医师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511.
  [2] 薛辛东.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81.
  [3] 李建德.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68例.淮海医药,2002,20(6):523.

推荐访问:干扰素 支气管炎 毛细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qingdianzhici/2019/0412/7007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