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型的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www.zhangdahai.com--班主任工作总结】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是一所依托型急救中心,依托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而建。该中心是全市120指挥调度总中心,下设7个分中心、31个急救站。分中心由各地区医院承担,每个分中心下设急救站,急救站由当地医院或县级医院承担。
  急救医疗中心位于重庆市交通繁忙的渝中区两路口地段、鹅岭公园山脊的末端,南北两面均面临城市主次干道。原18层急救医疗中心大楼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该地区标志性高层建筑,曾被评为“重庆十佳建筑” 。2005年,由于发展需要,拟在原大楼西侧修建新的门诊住院综合楼。
  相对于通常的医院建筑,急救中心建筑的规划设计就是要围绕“急救”两字做好文章,一切都要有利于应急,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
  尽量降低建筑高度,采用水平延展的建筑形态
  重庆的自然环境特点是大山大水,城市规划的目标是营造山水园林城市,所以对新建筑的基本要求是避免遮山挡水。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用地本来就处于山脊末端,因此对建筑的形态、高度均十分敏感,必须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城市景观的不良影响。门诊综合楼的方案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建筑形态高与低的艰难抉择。
  该项目方案通过对3个方面的考量,尽量控制建筑高度。一是经过城市景观分析,如果建成百米高层建筑,将会影响周围七个主要城市观景点的景观效果,造成城市空间封闭,景观视廊被遮挡。二是从急救中心建筑群整体形象的角度来看,百米高层方案会对原急救中心大楼产生威逼感,削弱其标志形象和地位。三是急救医疗中心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建筑,必须考虑到患者行动的方便,使他们与就诊治疗位置有尽量便捷的联系。百米高层建筑常常只有一个垂直交通枢纽提供上下联系,显然不如水平延展的建筑可以提供的上下联系通道多。
  新建筑一共12层,方案充分利用地形,将建筑主入口设置在城市次干道健康路一侧,健康路以上为9层。健康路比城市主干道长江路地形高两层,这两条道路之间的负一层和负二层,靠长江路一侧主要功能设置为普通门诊,靠健康路一侧设置为地下车库。长江路以下为负三层。
  通过以上处理,建筑一共设置病患垂直通道、医护垂直联系通道和污物垂直通道各3个,显然水平延展的建筑形态比百米高层的建筑形态更适合急救中心建筑功能需要。
  集约布置综合功能,缩短水平联系
  该项目建筑建设用地约14000m2,总建筑面积达到75000m2,容积率达到5。在如此高的容积率下基本上要满足600张床位综合医院的所有功能,客观上迫使规划设计方案必须按照综合体的理念进行设计。建筑方案地上部分每层建筑面积约为5000m2,地下部分约为9000m2,建筑最长约为143m,地上部分进深约为39m,地下部分约为72m。
  建筑功能基本上按层设置,建筑负三层中央设有放射医疗和成像诊断科室,围绕这个区域设有其他设备和后勤辅助用房。负一层和负二层为普通门诊和车库,一层为架空入口层,二层为住院管理和五官整容,三到八层主要功能为住院部,九层为医技手术层,屋顶层为晾晒,一般可能产生紧急情况的科室都具备。
  在这样一个综合体内,能够有效减少内部运行时间,在抢救病患时常常遭遇到的病理检查、转科室、会诊、手术等问题比较容易得到快速解决。
  该项目建筑如此设置的另一个原因是:120指挥调度系统、院前急救部和急救车管理部仍放在原中心大楼的最高层19楼,有调度大厅、培训室、会议室等,所占面积约600m2。
  指挥调度大厅设有3个一机双屏带电子地图的接警台,后座设有数据库、录音、数据维护、监控屏。电子大屏幕可显示电子地图和接警状况。由于新旧大楼在地平面相邻、空中也可相互连接,因此院前急救部和车管部仍放在旧大楼,通迅与120指挥调度系统直接相连,便于调度和出车。所以,在新楼里并未设置这些功能空间。
  交通流线周到简洁,方便快捷
  建设用地位于原大楼西侧,南北长约80m,东西长约160m,地形相对最大高差29m,从东到西逐渐降低。地块内除了散布着医疗中心的各种医疗行政用房外,还有抗战时期原重庆美国大使馆旧建筑。现状地块与周边道路标高相差较大,内部交通联系非常不便,只有少量局部地方机动车可以到达,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
  急救中心担负着抢救生命的职责,必须尽量提高其可达性,让患者方便迅速到达。在山地旧城改造中,项目建设容量与道路交通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良好的道路服务水平能够提升项目的使用价值。该项目由于自身特殊功能需要多个独立的人车出入口,加上由于建设量巨大,新增交通量和吸引交通量均较大,可能导致周边道路服务水平下降,影响项目自身正常运营,也会影响项目周边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地配置内外交通流线和联系来降低对周围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的不良影响。
  �设法消减地形高差
  对于一般公共建筑,方案的地形处理应该着力于对用地山脊的尽量保留。但对于急救医疗中心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建筑,必须考虑到患者行动的方便,不但要求避免上坡下坎,而且要考虑到人对建筑内外空间环境的认知,因此建筑内外空间必须简洁明快,容易定位识别。加之本用地处于山脊线的末端,故本方案将山脊线作切除处理。经过这样处理后,用地西端南北城市道路高差缩小为3m左右,东端高差缩小为8m左右,为用地内部以及内外的交通流线处理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内外道路连通成环
  方案将交通量相对较小的北边健康路作为主要人车流出入口,在用地的东西两侧均用内部道路将南北城市干道联系起来,间接地增加了城市路网密度,提高了内外道路的服务效率,而且解决了原大楼的消防通道和扑救问题。
  �设左转弯进入通道
  由于项目主体面临长江路主干道,为了解决从大坪方向来车不能左转弯的问题,本设计在长江路干道转弯部位主动后退建筑红线,从而在不影响城市道路宽度的前提下在路对面腾出可建地下左转弯通道的位置。通过城市干道对面的左转弯通道进入的车辆可以直接进负二层的地下车库。
  �停车就诊同层并列
  按照常规,车库应该设在最下面的负三层,而本方案将车库设在负一层和负二层地下与门诊部相邻的同层,使车库和门诊水平并列。方案还在处理建筑东西两端的道路坡度时使车辆可以直接进入负一层车库,大坪方向通过地下过街通道来的车辆可以直接进入负二层车库。这样做的好处是:患者和就诊之间的距离最短最方便,运送患者不用上下楼电梯。其次是使门诊部进深减小,患者在内活动时容易把握方位。车库和门诊部之间设置了2.1m宽、沿建筑通长的采光通风带。
  �屋顶设置停机坪
  结合医院急救需要在建筑西端屋顶设置了直升飞机停机坪,平台下设置避难层,在发生火灾时亦可用作消防救援。
  �内部空间定位分明
  医疗建筑内部功能十分错综复杂,空间众多,内部空间的组织特别要提倡充分考虑患者“寻路”的行为心理,避免在建筑内部由于无法定位定向造成来回奔跑,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水平通道分主次
  对于门诊住院综合楼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巨大综合体建筑,必须考虑人对建筑环境的定位识别及患者行动的方便。方案在门诊通道部分采用了人们熟悉的类似城市街道的街坊式通道布置,门诊内部的通道系统由主要通道、次要通道、各科室内部通道组成。
  �创造标识性空间
  由于建筑进深较大,住院部所有病房均必须靠外墙布置,所有辅助用房和医护用房处在建筑中部,采光和通风条件受到限制,为了有效改善住院部环境,方案结合建筑的生态设计措施,在建筑内部设置了5个竖向采光井,并且结合竖向采光井设置了水平贯通的通道。
  (责任编辑 吕志新)

推荐访问:重庆市 急救 依托 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banzhurengongzuozongjie/2019/0422/890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