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中医 [中医治病实质浅探]

【www.zhangdahai.com--教学心得体会】

  【摘要】 中医是以“治病必求于本”、“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执行着“辨证论治”的诊疗方式,从《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思想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医所治者为得病之“人”,而非病人所患之“病”。中医诊疗模式关注是人体的生理状态,采取因势利导、恢复生理的治疗方式,而非现代医学单纯祛除病因的对抗性治疗。
  【关键词】 中医实质;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生理
  
  传统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特点,“有是证用是方”,故而被西医学认定的病因不明、只能对症治疗的功能性病变、疑难杂症等,中医却能给予相应的治疗。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治疗的是人的生理状态,而非使人生病的病理因素。
  中医治疗原则的根本大法是“治病必求于本”,而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以阴阳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明确指出“阴阳”为本。“阴阳”作为一对描述世间对立制约关系的矛盾范畴,在人体内同样表现为正与邪,气与血,物质与能量等的相对的变化关系。而另一方面,作为治疗理念的“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主张“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治病的重点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其本质在于“治人”而不是“治病”。这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提出的人体“自稳态”学说: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自稳态”被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1],即生理功能的异常,故疾病的治疗也应着眼于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第67条中述及“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在没有外界治疗因素干预的状况下,疾病何以能够自愈?唯有自身生理机能的恢复正常方可如此!再看中医治病八法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皆是补正固本以及疏通经络以期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而治愈疾病,而并非直接针对病症本身[2]。可见中医治病,主要在于使用各种方法因势利导,尽力将机体的各部调整、修复到平衡、稳定、正常的生理状态。
  《灵枢・经水》中虽有云:“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但限于当时医疗解剖水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对人体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解剖研究,中医学就运用“黑箱原理”“司外而揣内”,通过研究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迹、外在现象来把握生命和疾病的状态[3]。“特定的研究对象必然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公理”[4]。中医所研究、治疗的范围是人体的生命现象,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可能是像现代医学一样的分析、还原理论孤立地、单纯观注“形下之人”的解剖结构、病理状态;而是对“形上之人”的生理整体性、过程性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系统论对人体生理“道器合做出阐释。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周易・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此处“道”即指阴阳,即是自然而然的正常生理状态,也是人须遵守的生命本质规律。中医正是运用“道器合一”的“形上之学”,对人体过程的生理状态进行观察、思考,从健康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含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适应(良性互动)出发,把疾病视为一种健康不良状态[5]。因为生理是作为生命的主题而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临床上却并不存在纯粹的病理状态,故而中医治疗措施理所应当的就是顺应生理趋势恢复常态、因势利导、“开门逐寇”――给邪以出路,而并非是现代医学所引以为豪的针对病理因素的对抗性治疗,而去拮抗病菌、病毒,以求力挽狂澜。
  例如刘渡舟医汗出偏诅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仅限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施以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l 2枚, 3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6]。再如门纯德急性肠梗阻案:(1953年)王某,19岁,腹痛5日,面色青白交错,剧烈呕吐粪水,诊时大叫、翻滚,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急予川大黄15g、制附子15g、细辛6g煎服,服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样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7]。上述两例验案中,汗出偏诅案西医病理不明,多责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汗腺功能失常,属疑难杂症,看似无从下手,但刘老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从人体生理角度思考,辨此例实为阴阳营卫运行失常、左右气血运行失调所致,故而调和营卫气血、恢复正常生理则愈;次案急性肠梗阻属西医外科急重症,正常情况下首选急诊手术治疗,但限于1953年当地医院尚不具备此手术技术能力,以及病情危重无暇转院等客观情况,就需中医担当此力挽狂澜的重任,门老辨其为寒实中阻、阳气虚衰、腑气不通,念“六腑以通为用”,故顺应胃肠生理而兴阳、导滞、温下,切中要害而效若桴鼓!
  综上所述,中医在反复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的“辩证论治”诊疗方法,事实上更加注重人体在得病时的生理状况,“证”即是人体生理对疾病反映的外在表现规律。在此病名已没有实际意义了,只是起一个辨证分类的符号作用而已[8]。由于生理状态的规律性、可控制性,成就了中医甚至不需认识病,有“证”即可治疗的独特理论体系。可见中医治病的实质是在辨“证”“治人”,力求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而非拮抗病理因素的“治病”!这也是中医诊疗实质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郝斌,宋乃光.试论“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4)91-92.
  [2]宋安群.从中医治病看疾病的本质与现象[J].新疆中医药 2008,26(113):81-88.
  [3]任秀玲. 论中医学的本质特征[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2):113-115.
  [4]李致重.中医现代化的再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1):5.
  [5]陶功定.大生态医学-21世纪医学发展的战略走向[J].医学与哲学,1998,19(2):80.
  [6]刘渡舟,姜元安. 经方临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
  [7]门纯德.名方广用[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31-32.
  [8]贾得道. 中医理论的实质探讨(续完)[J].山西中医,2000,16(20):32-34.
  作者简介:周岑�,男性,生于1977年10月,山西太原人,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高永强,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综科。

推荐访问:治病 实质 中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tihui/2019/0326/3781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