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长教授诊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下肢动脉闭塞偏方

【www.zhangdahai.com--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陈淑长;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03―03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sans,ASO)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出现患肢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状。其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晚期则多继发血栓形成,迅速出现高位肢体广泛性坏疽而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人口的老龄化,ASO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生活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陈淑长教授从事该病的临床研究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降低了患者由此而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笔者有幸随诊多年,对老师之经验窥得一斑,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提倡个体化的中医辨证治疗
  
  陈淑长教授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主张对该病要辨证用药,不能仅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着手,应结合临床,根据病因、证候表现,以八纲为总则,以脏腑为经纬,辨证用药。
  1.1 脉络寒凝证 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局部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颜色正常(或苍白或苍黄),大中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舌质淡紫,舌苔白润,脉孩紧。发凉、间歇性跛行是本证的主症。治宜温经益气,活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
  1.2 脉络血瘀证 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酸胀加重,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间歇性跛行加重。皮肤可呈紫黯色或见紫褐斑,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肌肉萎缩。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青紫,有瘀点或瘀斑,苔白润,脉沉紧或沉涩。静息痛、皮色紫黯以及舌厥青紫、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沉涩则为本证的诊断要点。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1.3 脉络瘀热证 临床表现为患肢酸胀麻木,烧灼疼痛,遇热痛甚,遇凉痛缓,夜间痛剧。皮肤呈紫红色,干燥、脱屑,光薄或皲裂,趾(指)增厚、变形,长见缓慢,汗毛稀少或脱落,肌肉萎缩,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红或绛,苔黄,脉沉涩或细涩。患肢出现烧灼、疼痛,遇热痛甚。遇凉痛缓是脉络瘀热证的主症。治宜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用顾步汤加减。
  1.4 脉络热毒证 临床表现为患肢局部皮肤紫黑,溃破,脓水恶臭,腐肉不鲜,疼痛难忍,夜间痛甚,腐溃可很快蔓延至小腿及小腿以上。范围渐见增大,并深至筋骨。患部严重营养障碍。严重者伴有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红绛有裂纹,苔黄燥或黄腻,脉弦细或滑数。患肢出现溃疡、坏疽为本病主症。治宜养阴清热、活血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2 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
  
  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表现为瘀血、缺血、瘀斑、肿胀、舌红绛、紫黯、青斑等明显的血不循经,瘀滞不行或血行不畅,为本病的主要矛盾。所以,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中甚为重要,陈淑长教授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根据不同的证候和不同的病理阶段,分别选用不同的方法。(1)注重活血化瘀与调理气血的关系:气与血关系最为密切。血瘀气必滞,调理气血是基本理论和法则,因此可根据病情选用行气、调气、补气之法。(2)重视辨证论治:许多外科疾病可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但血瘀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热盛血瘀等。需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分辨寒热虚实,灵活应用活血化瘀法。(3)注意瘀血的部位和程度:根据瘀血的部位和程度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如牛膝活血祛瘀,引经下行,常被用于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对瘀血重症或慢性血瘀症,应用虫类活血破瘀药,较一般活血化瘀药更有效。(4)注意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时机: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活血化瘀药物使用的时机,不可过早或过晚,过早会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过晚则失去最好的治疗时机。如湿性坏疽,应先用药物消炎后再进行活血化瘀,如应用过早则毒素吸收,不利于正常治疗。(5)根据血液流变学指标酌情应用活血化瘀药;针对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选用适当的活血化瘀药物对症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改善血液流变的中药:①降低全血黏度的中药:丹参、益母草、郁金、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水蛭、赤芍等,②改善红细胞变形的中药:丹参、川芎、当归、红花等。③降低血小板凝聚性的中药:川芎、地龙、丹参、赤芍、红花、当归等。④降低红细胞聚集性的中药:桃仁、郁金、红花、益母草、丹参、川芎、当归等。⑤改善红细胞电泳的中药:丹参、赤芍、川芎、水蛭等。⑥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中药:姜黄、赤芍、川芎等。
  
  3 注重健脾和胃、固护正气
  
  外科疾病虽然大多数发于体表皮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陈淑长教授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虽然表现的症状较为表浅,但往往是由于内脏的病变所导致的。而脾胃乃后天之本,因此,本病与脾胃有着紧密的联系。”故陈老师临证治疗中医外科疾病时强调运用李东垣之脾胃论观点来遣方用药,在内治法中注重调理脾胃。用药时亦注意顾护脾胃。陈老师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只是局部组织气血瘀滞的病变,而且是全身气血虚弱的表现,其主要病机是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本病以虚瘀为本,以腐为标,内先虚,而后外溃。脾主肌肉,人作为有形之肉体,为气血濡养而化生,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水谷不化精气,不得上输于肺而下流,成为湿浊,则肌腠失养、湿腐蕴阻而发病。陈师结合数十年临床观察与治疗经验,提出内治当以益气健脾、祛瘀生肌为大法,盖补脾而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盛,脾健则能运化水湿,湿邪得祛,又可扶助正气,正气充足以托毒外出,使邪祛正安,注重脾胃、培护正气是陈淑长教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大特点,临床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4 衷中参西、治防并重,促进学科不断发展
  
  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提倡中西并重,多种方法手段联合运用,不要厚此薄彼,比如闭塞部位比较高,而且流出道比较好,或病情比较急重的,可首选手术内膜剥脱或人造血管搭桥术,再用中医中药巩固治疗,这样既可防止只用中医中药疗效慢而加重肢体坏死,又可防止手术后再次堵塞的发生。再如有肢体坏死并发急性感染的,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结合抗生素运用,以提高疗效。但中西药联用时,要辨证与辨病分开,根据病情、病程、体征、时机有的放矢,灵活运用,不能混淆,病证不分,以免用药过乱、过滥及药物拮抗、副作用等现象发生,从而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周围血管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充满朝气而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尽管目前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都拥有独立的周围血管科,但这其中水平也都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是以手术或介入等有创治疗为主的,不论目前现状何如,不得不承认,其适应症是相当局限的,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患者或病变的某一阶段适用于此,除此之外,还面临术后再狭窄、堵塞等一列难题,而中医外科学源远流长,在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加之近几十年来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医患面前。中医学历来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时至今日仍有其实际意义,在周围血管疾病具体体现在:周围血管疾病大多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继发于全身大中血管病变基础之上,且病程长、病变多缓慢进展,一旦症状出现多数情况下已属于临床中后期阶段,病情多无法逆转,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长远效果,因此应教育患者、基层医务工作者、甚至于综合医院的非专科医生对此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也是治未病的固有内涵;另一方面,即使病情发展到了从前认为无以恢复的地步,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新兴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临床,亦使得一些沉疴固疾得到的暂时的缓解或是控制,这就要求患者千方百计抓住这一难得时机――另一种意义上的无病状态。

推荐访问:动脉硬化 闭塞 诊治 教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shideshifengjianshe/2019/0423/9056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