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分析|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

【www.zhangdahai.com--开题报告】

  【摘要】高职生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就业率偏低的结症到底在哪里?学校在其中究竟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及多大的份额?本文就其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健词】高职生;就业率;学校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分析
  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又步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服务一线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2004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达908所,2005年4月教育部又备案56所,高职招生已占全国高校招生数的52.3%。独占半壁江山。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国家“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并过渡为“自主择业”。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越来越严峻,就业难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更难。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9月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70%(2004年9月为73%),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约为55%。这其中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就更低,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是社会对职业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无业可就。其症结到底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到底应该有何作为?
  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中应担当的角色
  如果全方位的调查分析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其焦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大环境
  包括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渠道不畅、现有就业岗位被挤占、舆论导向出现偏差、就业市场不规范及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猛增等原因。
  (二)学生、家庭
  学生基础差、就业观念过时、对自身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没有掌握一门比较过硬的技术、缺乏创业意识、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三) 学校方面
  对学生就业工作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方面原因的叠加作用,造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局。那么,学校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呢?
  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已非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性教育。交费上学,已成天经地仪的事。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希望学校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材,他们朴素的认为,孩子毕业时,就应该有一份工作。犹如一位客户把一块钢锭和加工费用交给了工厂,希望工厂能把它锻造成一个合格的产品并能销售出去。至于做成一件什么样的产品,加工过程如何,这都不是客户所能关心的。工厂如果制造的是一件废品,或果是一件非常优秀的产品,但货不适路,卖不出去,其责任都在厂家而非在客户。
  无需置疑,在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下,现实的生源状况下,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成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责任谁大谁小,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三、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学校自身原因透析
  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筹办的:(1)高校办高职;(2)由几所中专学校整合组建新校办高职;(3)由条件好的中专学校升级而成的高职学院;(4)民办高职。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出现了办学能力方面的差异。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观念僵化
  部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切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申办高职成功后,校牌换了,而其他一切还是中专时的一套,没有危机感,自我感觉良好,上比本科院校不足,下比中专学校还绰绰有余。培养的学生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二)学校自身定位不准
  有的学校申办高职成功后,没有把功夫下在如何办出高职特色来,而是一味把目标又瞄向本科,一切追求本科模式,结果不但未学到办好高职的经验,就连原来办学过程中应保留的一些优点也丢失殆尽。
  (三)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上缺乏社会调查,没有特色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上未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及时调整,不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上作文章,不管条件是否具备,市场就业形势如何,一味的跟风,社会上热什么,就上什么专业。例如,前几年国家大力宣传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时,全国几乎是一夜间出现了不分文、理、工科,校校办环保,行行搞监测的怪现象。 省、市、县的环保局、监测站及需环保治理的企业为数有限,就业空间狭窄,而且好单位早已是人满为患,结果环保专业的毕业生,有多少人是专业对口了呢?
  跟风专业产生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各高校最后生产出的“产品”,除了“产地”不同,其余几乎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造成就业上的被动。
  几乎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已报批的专业,由于没有生源而待在深闺
  (四)师资力量不强
  某些高职院校只热衷于大搞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师资力量的培养。规模是大学的规模,而教师还是中专时的水平,缺乏“双师型”的教师和学科方面的带头人。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五)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生与本科生、中专生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生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而理论知识比中专生深。高职办教育,就是要抓住这一优势,办出高职自己特色来。绝不能轻视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理论知识不如本科,拿自己的劣势跟人家的优势去比。培养的学生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学生”。
  (六)重招生轻就业
  各高职院校虽然都设有招生就业部门,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招生方面而忽视了就业,以就业为导向成了一句空话,把能招来学生作为衡量其部门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把就业工作完全抛给了学生、家长和社会。“一把手工程”成了形式工程。
  (七)资金投向偏差
  学校不在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建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向修建学校标志性建筑,或超负荷一味为追求扩大招生规模而修建高档学生公寓楼,或投向其他配套设施上。学校对外形象是轰轰烈烈,教学上却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八)管理重于专业,行政支配教学
  有些学校把工作的重心不是向教学一线倾斜,而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工资分配等方面重行政管理轻教学一线,造成干部争到行政管理部门去任职现象,导致了教学一线骨干力量的削弱。
  (九)缺乏行业分析,招生是多多亦善
  对一些市场饱和、就业岗位空间有限的弱势行业,缺乏调查研究,一味的扩大招生,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后无岗可上,无业可就局面。
  四、高职校应采取对策
  对以上学校方面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诸多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及应采取的对策为:
  (一)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预测不准
  包括市场行业分析、专业分析(包括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同一专业)、就业岗位空间分析预测;学校专业(专门化方向)设置、招生人数确定。并随市场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
  (二)培养的学生身无特长、技不如人
  1.教学计划制定要切合实际
  特别是涉及到动植物学科的教学计划,安排实训时一定要考虑到季节性、时效性、灵活性。
  2.课程设置要科学
  一是开设的课程要实用,二是开设的课程要先进。特别是本专业当今最新的科研成果,如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一旦进入实用阶段,要果断的引入教学中,学校在新知识的传授应用上应该走在生产的前面。
  3.尽一切努力创造实验实习条件
  特别要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地点可选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外出实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建校企长期合作关系,产学结合,进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就业。
  4.加大实训比例,提高技能水平
  学生在校学完大部专业课程后,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结合实施“双证书”制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由专业课教师辅导(每位老师带5-8个学生),进行特长生的培养。每人争取掌握1-2门绝活手艺。企业选拔实习学生时,可有目的的进行推荐。选择就业岗位时可避免撞车或同挤独木桥的现象发生。
  5.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要特别重视培养“双师型”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直接深入到生产一线去学习提高。
  (三)做好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和创业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职生为独生子女,其特点是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依赖性强,吃苦精神差。在校时应有针对性的加大教育力度。
  1.教育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人要诚实守信。
  2.正确的定位自己,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
  学生在设计工作、专业、薪金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在求职问题上,要克服求全心态和理想化模式,理想的职业岗位、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工资福利、理想的人际关系、理想的发展空间等等。不要把就业单位只盯着“国”字号,只要有发展前途,非“国”字号的企业一样可以就业。
  3.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怕吃苦受累,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和创业的理想。要清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工作岗位是在生产一线而不是坐办公室。
  4.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般人说到创业,首先提到的是资金、场所、人才等许多难题,这是狭义上的创业。毕业生应将自己的一生奋斗目标、奋斗过程纳入创业的范畴,创业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累积知识、丰富经验、掌握技能的过程。选择受聘单位应将这个作为一个既定原则。积累知识阶段,不要把薪金看的太重,一旦掌握了超人的技能,自会有高薪来聘的。另外,青年人应具有良好的经受折挫的心理素质,不怕失败,对前途应该看的更远一些。
  
  参考文献
  [1]王宗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2]关玉霞.靠观念+能力开展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
  
  作者简介:朱晓燕(1969-),女,现供职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推荐访问:就业率 偏低 毕业生 高职院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kaitibaogao/2019/0317/1890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