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在现代中医学的临床意义探讨] 血痹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血痹是中医早期认识血脉系的疾病,探讨血箅有助现代中医学在血脉系疾病诊治方面趋向规范、系统和量化,以及展开基础与临床的多学科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历代医家对血痹的论述
  
  血痹病名始见于《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说这其病因、脉象证治是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的“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篮,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主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支五物汤主之”。东汉・华佗《中
  藏经・论血痹》曰:“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隋・巢源方《诸病源亿论・血痹候》认为“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也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诊其脉自微涩在寸口,而关上小紧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瘘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经脉篇》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与由心脏、血管、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机构组成的徨系统相一致。
  血痹的病因:①气血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②先天遗传:“骨弱肌肤盛”、“胖人多痰湿”。③饮食失调,《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或“饮酒过多,怀热太盛”。④情志失调,《灵枢・九针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⑤劳逸过度,“忧乐之人……因疲劳汗出”。外感六淫,《素问・痿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易患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其次为职业:饮食:A型性格:微量元素摄入:遗传等。)非常接近。
  血痹是气血不足,邪与血搏,形成寒凝、显阻、气滞、痰结、血瘀等痹阻脉道而致血失濡养(供血不足)的血脉疾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以血脉为主,涉及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脑(脉舍神)等脏腑。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多见。但近年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发病年龄有下移趋势。临床表现为四肢麻痹,眩晕头痛,神倦乏力,记忆衰退,心烦易怒,怔忡失眠等症状。
  
  2 血痹变证与鉴别诊治
  
  《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舍也”。故产生血痹的变证。《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厥证;《素问・痹论》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相当于喘证(肺心病、肺栓塞等);“心痹者,脉不通”相当于心痛胸痹(以冠心病为主的各种心脏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是”相当于中风(脑血管疾病);脑脉痹阻,髓海失养而发的痴呆(血管性痴呆)。《素问・调经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相当于各种出血病变等。反映出血痹既是血脉系的疾病,又是血脉系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杂至,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以关节与筋骨痛、肿、热为主的疾病(结缔组织、骨关节病变)。脉痹是正气不足,六淫侵袭血脉,致血凝闭阻脉管,引发肢痛、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弹头脉或无脉的疾病(动、静脉炎或曲张,闭寒性血管病变)。麻木是感受外邪或正气不足,致气血运行不畅,闭阻经脉而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肤不仁的疾病(中枢和周围性神经病变)。眩晕是外感、内伤所致目眩与头晕的疾病(内耳、中枢性眩晕,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眼疾、头部外伤、贫血、低血压等病变)。头痛是外感、内伤以及外伤而致后反复发作性头部疼痛的疾病(各种慢性头痛)。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是清而去之。”指出调理经脉血气用温经通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气血,今其调达。”强调疏通气血的重要性。《灵枢・阴阳二十五入》曰:“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提出瘀结血脉宜放血通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代表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后世医家扩展了以痰瘀论治等。
  
  3 血痹的临床意义
  
  血痹已成为血脉系的多发病,确立血痹为现代中医学病名,在规范临床诊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血痹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有着许多交汇点,这种殊途同归见解有利于相互间取长补短,促进血痹在诊疗标准方面逐渐趋向量化,加快中医与国际交流的步伐。如根据血痹病理在于脉内血凝、气血不畅的特点,通过血脂、血液流变学、多普勒、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帮助早期无症血痹的诊断;对血痹辩证论治、疗效评定除临床症状、舌、脉象外,可提供各种客观指标作为参考依据;结合血酶学、心电图、X线断层扫描、磁共振、血管超声、血管镜等检查,将帮助及时诊断的变证,这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中医学 探讨 临床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19/0403/5327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