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藩主任运用脏腑辨证治疗眼病经验 脏腑辨证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关键词:眼病;脏腑辨证;苏藩;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02-04
  
  苏藩主任为全国第四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导师从医50年,从事中医眼科临床40余年,通过体悟《内经》等古籍对眼与五脏六腑密切关系的阐述,在眼病治疗中重视脏腑辨证,认为眼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眼底病变多见脾虚失运、肝脾不调、肝肾阴虚及脾肾两虚证,运用益气健脾祛湿,疏肝理脾,涵养肝肾及温肾健脾,配合通络明目而获效。学生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眼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眼病与脏腑的关系
  1.1 眼与肝胆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五脏应四时、同气相求、各有所归时说:“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了目为肝与外界联系的窍道。因此,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眼,使眼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则进一步阐述说:“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还指出血与眼内神水,神膏、瞳神等关系密切,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才能维持眼的视觉。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气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津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而人体气体是否调畅,又与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强调了只有肝气冲和条达,眼才能够辨色视物。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对眼珠具有濡润和保护作用。其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气的制约,同样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
  《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鉴于眼与肝在生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因而肝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所以,《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肝之外候。”概括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胆汁于眼,十分重要。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人年五十,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在《灵枢》论述的基础上,《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由上可知,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养护。
  1.2 眼与脾胃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及脾之虚实时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其中包含了脾虚能致眼病。李东垣《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进一步阐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这就突出了眼赖脾之精气供养的关系。《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说:“益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而不致外溢,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若脾气虚衰,失去统摄的能力,则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素问•瘘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运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胞睑肌肉受养则开合自如。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周身。所以,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并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由此可见胃气于眼之重要。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胃为机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阳之气升运于目,目得温养则视物清明;浊阴从下窍而出,则不致上犯清窍。
  1.3 眼与肾、膀胱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说明眼之能视,有赖于充足的精气濡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内经》说:“肾生骨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脑和髓异名同类,都由肾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连属于脑,也就关系到肾。因此,肾精充足,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锐。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医林改错•脑髓说》则谓:“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可见王氏已明确地将眼之视觉归结于肾精所生之脑,而且还通过肾阐明了眼与脑的关系。《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如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总之,眼内外水液的分布和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肾与膀胱相合,互为表里。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此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袭,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视。
  1.4 眼与心和小肠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视觉。《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维活动(实为脑的功能)。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视,受心主使。《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又说: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此外,《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为心之外窍。这一理论,也为中医望诊的“望目察神”提供了重要依据。人食水谷,由胃腐熟,传入小肠,小肠则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其清者,包括津液和水谷之精气,由脾转输全身,从而使目受到滋养。此外,心与小肠脏腑相合,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互流通,故小肠功能是否正常,既关系到心,也影响到眼。[JP2]
  1.5 眼与肺和大肠的关系 张景岳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藏象类》注)。由于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和,气血流畅,则脏腑功能正常,五脏六腑精阳之气充足,皆能源源不断地输注入目,故目视精明。若肺气不足,以致目失所养,则昏暗不明。此即《灵枢•决气》所谓:“气脱者,目不明”。[JP]肺气宣发,能使气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气肃降,又能使水液下输膀胱。肺之宣降正常,则血脉通利,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煦濡养,卫外有权,且浊物下降,不得上犯,目不易病。肺与大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若大肠积热,腑气不通,影响肺失肃降,则可导致眼部因气、血、津液壅滞而发病。
  2 病案举例
  2.1 黄斑病变 陈某,女,67岁,于2009年3月22日初诊。患者无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1 a余。外院诊为右眼黄斑病变。在多家医院就诊均告知该病疗效不佳。症见:右眼视物模糊,纳差便溏,眠可,小便调。查:VOD 0.5,VOS 0.5,左眼晶状体混浊,右眼人工晶体位正,眼底视乳头边清色可,A∶V=1∶2,网膜未见明显出血灶,右眼黄斑区黄白色病灶,中心反光消失。左眼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反光弱。FFA:右眼黄斑病变。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腻。辨治:患者平素大便稀溏,纳差为脾失健运之体,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土湿木郁,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湿互结,黄斑属脾,而见视衣黄斑部病灶,中心反光消失。瘀湿不化,目络瘀滞,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而见视物模糊,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腻。脉沉细为脾失健运,瘀湿不化之外候。故此患者辨病为视瞻昏渺,证属脾失健运,瘀湿不化,治以健脾化湿,通络明目。拟方:薏苡仁30 g,杏仁10 g,波蔻10 g,炒苍术12 g,广藿香10 g,黄连10 g,丹参20 g,川芎10 g,茯苓15 g,甘草6 g,枳实10 g。复方光明胶囊(组成:血竭、地龙、水蛭等)4粒/次,3次/日,通络明目。守方加减服15剂,患者自觉视物较前清晰,双眼视力提高至0.6,纳可便调。
  2.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孙某,女,46岁,于2009年12月11日初诊。患者2 a来无明显诱因感双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遂来就诊,现症见:双眼视物模糊,口干苦,喉中有痰,纳可,眠差,大便时干,小便调。糖尿病6 a。否认其它病史,平素性情抑郁。查:VOD 0.6,VOS 0.6,晶状体密度增高,双眼眼玻璃体絮状混浊,眼底视乳头边清色正,A∶V=1∶2,视网膜散在点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灶,黄斑区中心反光消失。舌淡暗,苔白腻少津,脉弦细。辨治: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日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火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视衣出血,瘀血阻滞目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致视力骤降,视物不清,肝气乘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而见喉中有痰,而口干苦,舌淡暗,苔白腻少津,脉弦细均为肝脾不调,瘀湿不化之外候。故此患者辨病为暴盲,证属肝脾不调,瘀湿不化,治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拟方:炙香附10 g,郁金10 g,薏苡仁30 g,杏仁10 g,波蔻10 g,枳实10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黄连10 g,丹参20 g,川芎10 g。复方光明胶囊4粒/次,3次/日,通络明目。
  守方加减20剂,双眼视物稍清晰,口干苦,喉中有痰症减,纳眠可。VOD 0.7,VOS 0.6,晶状体密度增高,双眼眼玻璃体絮状混浊,眼底视乳头边清色正,A∶V=1∶2,视网膜散在点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灶,出血较前吸收,黄斑区中心反光消失。
  2.3 高度近视黄斑出血 赵某,女,39岁,于2010年3月2日初诊。患者2月余前无诱因出现右眼视力骤降,眼前黑影遮挡,视物模糊,无眼痛等不适。患者一直未诊疗。现感症状明显来诊。现症:双眼视物[JP3]模糊,中央黑影遮挡,纳眠可,口干,二便调。既往双眼高度近视,左眼自幼视力较差,不能矫正。查:COD 0.2,[JP]COS 0.02,双眼外睑(一),双眼结膜无出血,角膜透明,KP(一),前房深,房水(一),虹膜纹理清,瞳孔形圆等大,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双眼底-35D检视盘边清色炎,视乳头颞侧近视弧形斑,网膜高度伸张样改变,颞侧视网膜见小片状出血,波及黄斑区,中心反光消失。眼压:右眼20 mmHg,左眼16 mmHg。舌红少津,苔薄,脉细弦。辨治:患者口干,舌红少津,苔薄,脉细弦辨为肝肾阴虚之体,阴虚火旺,火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视衣出血,瘀血阻滞目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致视力骤降,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遮挡,而口干,舌红少津,苔薄,脉细弦均为肝肾阴虚,目络瘀滞之外候,故此患者辨病为暴盲、能近祛远,证属肝肾阴虚,目络瘀滞,治以滋补肝肾,通络明目。拟方:生地15 g,丹皮10 g,枣皮12 g,郁金10 g,焦山楂30 g,蒲黄15 g,五灵脂15 g,女贞15 g,枸杞15 g,黑豆30 g,甘草6 g。复方光明胶囊4粒/次,3次/日,通络明目。守方加减25剂,双眼视物较前清晰,COD 0.25,COS 0.06,眼底出血吸收。
  2.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赵某,女,66岁,于2010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10余年前无诱因出现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交黑影遮挡,诊为“双眼黄斑病变”,间断服中药控制,病情稳定。但近1年余,自觉视力下降明显。现症见:双眼视物模糊变形,眼前黑影遮挡,纳差,眠可,形寒怕冷,二便调。查:VOD 0.3,VOS 0.1,双眼外睑(一),双眼结膜无出血,角膜透明,KP(一),前房深,房水(一),虹膜纹理清,瞳孔形圆等大,晶状体混浊,双眼玻璃体絮状混浊,眼底视乳头边清色可,A∶V=1∶2,网膜未见明显出血灶,双眼黄斑区大片类圆形黄白色病灶,中心反光消失。FFA:双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辨治:患者平素纳差、形寒怕冷,为脾肾两虚之体,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阳气互相资助,脾主运化,水湿不化,土湿木郁,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湿互结,黄斑属脾,而见视衣黄斑部病灶,中心反光消失。瘀湿不化,目络瘀滞,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而见视物模糊,眼前有暗影遮挡,视物变形,而舌淡暗,苔白,脉沉细为脾肾两虚,瘀湿不化之外候。故此患者辨病为视瞻昏渺,证属脾肾两虚,瘀湿不化,治以温补脾肾,祛湿化瘀。拟方:桂枝15 g,茯苓15 g,太子参30 g,炒白术15 g,丹参20 g,砂仁10 g(后下),川芎10 g,炙黄芪30 g,防己10 g,炙甘草6 g,枣仁15 g。复方光明胶囊4粒/次,3次/日,通络明目。守方加减20剂,患者自觉双眼视物较前清晰,视物变形减轻,VOD 0.4,VOS 0.2,眼底检查同前。
  3 结语
  导师认为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故在治疗眼病时,亦不可忽视脏腑病理变化。当脏腑功能失调,可引起眼的病理改变,而眼部发生疾病时,往往也会出现全身证候。导师指出在治疗眼病时,尤其对于眼底病的辨证论治,要重视全身脏腑辨证,抓住疾病主要矛盾,遣方用药。而在眼底病的诊疗过程中,又总结眼底病的发生又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眼底病变多见脾虚失运、肝脾不调、肝肾阴虚及脾肾两虚证,运用益气健脾祛湿,疏肝理脾,涵养肝肾及温肾健脾,配合通络明目而获效。而在脏腑辨证中,其关键点就是要辨清脏腑病证,切中要害以处方用药。
  (收稿日期:2011-04-27)

推荐访问:脏腑 眼病 辨证 主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19/0424/9277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