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加强与改进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形式都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转移日益频繁,流动人员中的党员数量日益增加,大量的“组织人”变为“社会人”。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和社会化工作方式创新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成为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

一、整合行政管理工作资源,创新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全面参与城市社会生活,并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上海全面施行外来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使外来人口管理从多口并行转为一口为主的模式。各级党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成功地把来沪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到街道人口综合管理体系当中,充分发挥区域性党建格局的组织优势,各社区依托政府人口综合管理部门的资源,紧抓外地来沪人员政治信息的采集、登记、排摸,从源头上解决来沪流动党员底数不清的难题,创新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

1、社区综合协管员严把信息采集关。按照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制度规定,外地来沪人员在办理《上海市居住证》或《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之前,首先由社区综合协管员上门了解并填写《来沪人员居住登记表》,这是了解和掌握外地来沪人员信息的主要关口。在信息采集工作中,要求综合协管员将《来沪人员居住登记表》中的“政治面貌”栏作为必填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确保政治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居住证受理窗口严把信息登记关。为确保对外地来沪人员政治信息采集的全覆盖,街道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住证受理窗口的信息登记工作整合到社区来沪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工作当中,要求居住证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切实作好对每一个直接来窗口填表办证人员的政治信息采集工作,对“政治面貌”栏空缺未填的,主动询问,是党员的在“政治面貌”栏中明确标出。

3、居民区党群干部严把信息排摸关。居民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群干部和包块干部在联系群众中的作用,重点对未填表办证的外地来沪人员进行信息排摸,是党员的要求其填写《外地来沪党员信息表》,确保政治信息采集工作不遗漏、不留死角,并督促办理有关居住手续。同时,还要求居民区党组织根据综合协管员和居住证受理窗口所采集的来沪流动党员初始信息,进一步上门排摸,了解情况,为下一步核实党员身份,实施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整合外口工作行政资源,创新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依据公安外口管理网络,定期获取外来流动党员的底数、基本分布及流动情况,破解了外来流动党员管理相对滞后的难题,从机制上保证流动党员管理做到全覆盖。

二、依托人口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动态管理信息网络

针对来沪流动党员流动规模大、流动频率高的特征,依托上海人口管理网络信息大平台,运用“外来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信息平台”的网络技术,健全派出所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住证受理窗口的信息汇集以及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信息传递机制,建成以社区来沪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为终端的网络化管理接口和信息传递系统,形成社区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动态的即时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1、连通信息网络。与当前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及时性、规范性相比,外来流动党员管理相对滞后,呈现出底数难掌握、流向难控制、管理难健全的特点。整合外口工作行政资源,创新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在房屋协管员排摸外来人口情况时增加政治面貌一栏,弥补基层党组织工作力量的不足。依据公安外口管理网络,定期获取外来流动党员的底数、基本分布及流动情况,使流动党员管理做到全覆盖。依托“黄浦区实有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外口办”与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网络连通。根据外来人口管理的信息采集、登记程序,有效利用综合协管员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住信息采集资源,建立来沪流动党员信息接口流程。通过来沪流动党员信息接口工作流程和来沪流动党员信息登记,健全来沪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以及组织关系、教育管理落实的基本运行程序,努力实现来沪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

2、建立信息数据库。利用网络、电子邮件等信息化工作平台,形成信息化管理网络,真正实现对外地来沪党员管理的全覆盖目标。信息化管理网络依托“外来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信息平台”,创新外地来沪流动党员管理模式,通过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形成“外地来沪党员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立网络化管理接口和信息化传递平台,实现党组织对外地来沪党员信息的共享,取得对来沪流动党员在社区的准确、完整的数据,让来沪流动党员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

3、形成三级网络系统。连接区、街道、居民区的三级网络系统,具有高效的信息交换处理能力。为确保社区各基层党组织能及时接受和反馈来沪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黄浦区在各街道投入资金,为每个居委会接通网络宽带,设置了相应的网上工作窗口。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信息传递枢纽的作用,将服务终端与区党员服务中心、各居民区的服务终端进行了网络链接,使来沪流动党员在办理居住证或离沪注销居住证后,其信息会通过数据库自动处理,及时传递至其所在居住或工作区域党组织,有效提升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时效性。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形成管理与服务并重的长效机制

社区党工委建立了来沪党员管理工作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社区来沪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各部门沟通机制,并研究解决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由居民区党委牵头召集来沪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小组联席会议,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来沪流动党员管理,研讨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来沪流动党员管理运作问题的办法、对策和措施,规范动态管理工作,完善管理与服务并重的长效机制。

1、建章立制,明确责任。来沪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涉及到街道各个部门和职能科室以及所辖各居民区党组织,为确保每个工作部门职责到位,建立了街道、居民区“两级”工作责任体系。一是在街道下发了《关于建立街道外地来沪党员管理工作责任制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社区(街道)党工委、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派出所、组织纪检科、行政办公室、综合治理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住证受理窗口各自的职责要求。二是在居民区下发《关于建立居民区外地来沪党员管理工作责任制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区党群干部、社区民警和综合协管员的职责要求,用制度来明确责任主体,清晰责任边界。

2、规范操作,优化流程。根据外来人口管理的信息采集、登记程序,有效利用综合协管员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住信息采集资源,建立外地来沪流动党员身份核实流程,规范来沪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以及组织关系、组织管理落实的基本运行程序。其流程为:居住证受理窗口将当日采集的来沪流动党员的居住证登记表汇总交给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将所获得的党员信息,按居民区进行梳理分类,居民区党总支根据即时性信息,到来沪流动党员现居住地或在沪工作单位进一步核实相关信息,并填写《外地来沪党员基本信息表》。对无工作单位的纳入居民区管理,对有工作单位的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对有工作单位的按是否属本街道范围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来沪流动党员身份难以核实的状况,采取异地发证的方式来进行党员身份核实,并在工作中严格尺度,规范操作,由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统一制定印发《异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函调信》和《关于异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规定(试行)》,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确保管理范围内的来沪流动党员都能持证参加组织生活。

3、发挥作用,服务社区。来沪流动党员迫切渴望得到上海基层党组织的关心和服务,找到组织归属,同时也希望在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社区建设。对此,各社区提出以服务为切入点,用真心换真情的工作理念,居民区党群干部在第一次与来沪流动党员见面时总要送上“党员联系卡”。因此来沪流动党员非常感慨和激动,没想到上海的党组织还没有遗忘他们这些来自外地的普通党员。在做好关心服务工作的同时,社区还注重发挥来沪流动党员在社区外来人口中的引导示范作用,教育他们牢记党的宗旨,离乡不离党,在上海这个第二故乡继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目前已有一部分外地来沪流动党员主动报名参加了所在小区的治安巡逻队、治安值班门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对居住在本居民区但组织关系在外的外地来沪党员,居民区党组织也经常予以联系、关心和服务。积极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根据需求创设工作样式和服务项目,使社区成为来沪流动党员的温馨家园。

四、协同配合、运作有序,增强党的工作社会化的有效性

面对新形势下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切实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真正达到“流而有序、流而有效、流而有为、流而有进”,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区域性党建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区域性党建新格局对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社会重构提供持续的动力。新格局旨在建设一个组织化、社会化的体系,把来沪流动党员在流入地中进行再组织。党组织要善于从整个社会中汲取党的工作的有效资源,挖掘更为充分的社会资本,形成社会化工作的支持体系,打破部门信息壁垒,积极探索条块结合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呈现来沪流动党员社会化管理数据准确性、管理即时性、组织全覆盖,体现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执政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形成党在城市基层执政的活力。加强对来沪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权宜性的举措,而且是推进党在基层社会活动方式、工作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安排。通过各类有形的服务和动态的管理,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使党员自我认同党组织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不竭的动力源泉。

2、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接纳功能和动态管理。鉴于相当多的来沪流动党员找不到组织、不能纳入有效的教育管理、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的现状,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及站点的首要功能是成为流动党员的接纳地。从稳定性和包容性出发,确保流入本地的流动党员都能就近找到党组织,努力实现从组织接纳到工作接纳,最后达到心灵接纳。依托居住证管理制度和信息平台,创新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工作,用党的工作社会化方式加强和改进对来沪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健全的网络系统,确保来沪流动党员的全接纳,转变原来由党组织找党员和流动党员找组织难的被动局面,转变原来根据组织隶属关系封闭配置组织关系的局限,使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在实践中成为党在基层加强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

3、来沪流动党员管理的规范运作和无缝衔接。着眼于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加强和改进,必须简化流动党员身份认定和组织关系转移的手续。根据目前来沪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外地流入本地党员的身份认定,除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要求将由流出地党组织所发的《流动党员活动证》,直接交到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即可确立其党员身份,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加所在地区党组织的活动,使来沪流动党员在流动中与现居住地或现工作单位的党组织有效对接,使他们在流入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接受组织的教育管理,得到组织的关怀帮助,享有党员的权利,履行党员的义务,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

4、社区党的工作社会化的有序推进和有效途径。社区党的工作社会化意味着党的工作逐渐不依赖行政权力而依靠党员个人素质来发挥影响力和渗透力。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加强对来沪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既为服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他们在基层社会发挥作用,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新舞台,从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有效机制。来沪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除突出抓制度、规划和活动场所建设外,必须使组织活动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党员,努力营造来沪流动党员融入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氛围,使其作用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在支持家乡建设和参与社区建设上。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分散的特点,把党的组织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在流动人员中形成守望相助、自助助人的社会氛围,促进外来流动人员全面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并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逐步消除城市社会中的“新二元结构”,为社会现代化奠定基础。

执笔:杜言敏

■ 责任编辑:姜德福

推荐访问:来沪 流动党员 改进 动态 管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23/0405/57984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