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让学生爱上“之乎者也”】

【www.zhangdahai.com--班组建设】

  摘 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传承者,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创新理念,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让课改的春风吹进文言文教学的鬼门关。   关键词:架桥;预习;诵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31-2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传承者,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然而,大部分的师生都认为它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的生活中又不需要接触文言文,学了没什么用处,这是一种误区。
  一、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文言文
  许多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言名作往往被学生称为“古董”。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不妨借鉴央视“百家论坛”的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感到文言文完全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且可以用现在的意识去理解文言文,更可以批判性地吸收古人的观点。这种办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文的目的,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浅显的文言与现代汉语之间有着显明的传承性。不少文言词语至今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强的生命力。教授这类词语时要有意识地延展,让学生认识把握这一点。其中最普遍的是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不少变成了保留该词义的双音节词。还有一些文言词的词义保留在现代成语、短语中,如“良多趣味”的“良”用在“用心良苦”中(《三峡》),“宠辱偕忘”与“白头偕老”的“偕”(《岳阳楼记》),等等。另外,不少成语直接出现在文言篇目中,如《岳阳楼记》中有“政通人和、气象万千、春和景明、心旷神怡”等。
  2.利用教材的思想感情内容让学生领悟古人的智慧,古文化的精湛。例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请学生思考: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向齐王哭谏,痛诉齐国的弊端?学生能纷纷从文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许多道理,老师的教学目标也能达成。但如果教师再深入一步,继续追问:同学们有时为了一句话而闹了别扭,这是为什么?学生的反响会更热烈,教师最后提示我们如何把本文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和同学交往上来。通过这样设计学生对本文的认识就深刻得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结合生活实例,去阅读、感悟、评价古文中的情和理,渐渐地学生就会从古文言中挖掘出“古董”的价值,而乐于接受它了。
  3.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文道”的有机结合体,其形式方面的东西也值得借鉴学习。如教学《五柳先生传》这一课时,陶渊明假托他人为自己作传时那种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很典型。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去感受“自读课本”中老舍的《著者略历》的语言口吻,学生们很快找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学生们学习陶渊明抓住个性特征为自己作传的方法,学用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写出的“自我写真”精彩纷呈。
  如果我们教师努力在古文言文和现实生活、现代汉语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学生们定会通过这些桥梁走近古文。
  二、引导预习,让学生课前行动起来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这个理念必然也要贯穿于文言文教学之中。近几年盛行的古诗文诵读活动让我们看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其实很大,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不可低估。为了不让文言文教学步入了误区,教师要注重引导,努力抓好课前预习这一步骤。
  1.创设自读情境,明确预习要求。
  为了激发学生自读的动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最常见的是来点有趣的引子。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引入法,如故事引入法、成语引入法、讨论引入法等。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预习课文创设了一点提示和引导。在预习之前,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要求,具体如参照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全文,使学生能从整体出发,大处着眼,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2.反复阅读思考,准备课堂质疑。
  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遍,不看任何注解,把不懂的语句画出来;第二遍,结合注释,用另外颜色的笔把不理解的词、句圈出来;第三遍,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四遍,对文章遣词造句,结构层次,表现方法等多方面思考质疑。
  课前的导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提问阅读中,阅读能力、思辩能力得到了训练。良好的预习,可以让老师少做许多词句解释的无用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精心备课,让文言课堂活跃起来
  1.坚定一个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开放课堂,改讲读为点拨。文言文课堂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课堂,近年来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法也更侧重于能力。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认真梳理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布局好课堂结构层次,设计好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解决的问题不用再不厌其详地讲解。教师要设法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把预习中梳理出来的问题归类,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相机纠偏,提供必要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精彩问题和自告奋勇的释疑当场作出很高评价。这种做法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提出的不少问题和对问题的见解都很有创见,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鼓励学生,并适时作些指导。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答案适当启发、点拨,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文言文的内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领悟。
  2.确立一个教学根本:诵读。
  说到诵读,可能不少老师会说:套话,老话。确实,诵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我认为确实有再提的必要:我们如今的课堂读得太少了。我们不少教师“急功近利”,用诸多的讲解或问答取代了诵读。古代私塾里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朗读,因为朗读适应了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而这种音乐的美感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应该让朗朗的读书声贯穿在文言文的课堂中。在组织每遍诵读时应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读准字音、句读到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其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单个试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演读、录音伴读等等。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让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形成和谐的、高效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参与,学有所成。好的问题可以串起整篇文章的内容,而且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以往的教学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为主要目标。在学生疏通文章的前提下,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作者学有所获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②作者的从师之路给你怎样的启示?③你如何评价作者的从师尊师方式?这样的提问既紧扣文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展思维空间。结果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思辩中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针对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教师应走出传统文言教学的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学生也会和“之乎者也”交上朋友,那定会获益匪浅。

推荐访问:之乎者也 爱上 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banzujianshe/2019/0317/1982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