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治疗带状疱疹30例] 刺络拔罐带状疱疹的病历书写大全

【www.zhangdahai.com--公司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和讨论刺络拔罐加穴位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疱疹周围皮损部位,刺络拔罐后,配合穴位针刺治疗。结果 痊愈26例,好转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通过观察,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疗法够迅速控制疱疹皮损蔓延,减轻直至消除皮下神经痛,缩短治疗时间,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刺络拔罐; 穴位针刺;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是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后引起皮肤感染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胸背、腰腹部,少数见于四肢、头面。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成簇的水疱,沿身体一侧的皮肤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有较明显的神经痛。患者疼痛剧烈,颇为痛苦。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好发于年老体弱者及受劳累、精神创伤、生活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人体免疫功能缺陷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或潜在有某种恶性疾病时易患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病程为2周左右,严重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可迁延日久,在表面皮损消失后的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缠绵不愈,顽固难除。故发病初期应及时治疗。笔者近来采用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疱疹皮损局部,治疗发病2周内的患者30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4例;最大70岁,最小23岁;病程1~7 d者25例,7~15 d者5例,均为本科门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皮损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皮损出现前常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
  2 治疗方法
  2.1 刺络拔罐 患处皮肤常规消毒后,持三棱针沿皮损的两端向中间快速散刺,使之出血,两针之间间隔 1 cm左右。再将透明玻璃罐罐口以酒精消毒,用闪火法在点刺处拔罐,留罐10 min。取下火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不需包扎,可用消毒纱布覆盖。
  2.2 穴位针刺
  2.2.1 取穴 根据“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原则:局部取穴和临近取穴,可配合背部夹脊穴及远端取穴(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对症加减。
  2.2.2 操作方法 局部:围针、横刺,即于疱疹四周旁开0.5寸处向疱疹中心呈25°上下左右各横刺1针。针数的多少视疱疹皮损累及神经引起疼痛的范围大小而定,针距间隔以1~2寸为宜,行捻转泻法1 min,待患者局部产生酸胀麻感后,再分别接通G6805-2A治疗仪,选疏密波(频率4~20 Hz)通电刺激,强度由小到大,以针刺局部皮肤肌肉出现轻微抽动(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左右。急性疼痛期可数小时针刺一次,留针30 min/次。远端穴位及夹脊穴采用泻法。电针围刺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皮损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 治疗结果 治愈 26例,好转4例,无效 0例,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工人,来院前2 d右侧胸背部开始疼痛,未加治疗,而后相继出现红斑及水疱,皮损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夜不能寐,遂来我科就医。查体: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右侧胸背部约第7~9肋间有密集成簇、大小不等水疱,皮肤无破损及溃烂,诊断为湿热型带状疱疹。在局部疱疹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后以闪火法拔罐,10 min后起罐。同时针刺支沟、阳陵泉、内庭诸穴,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连续治疗3次,疼痛明显减轻,疱疹基本消失。5次以后疼痛消失,皮损部位只留少量色素沉着。随访3月无复发。�
  5 讨论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外感毒邪郁于皮肤或肝经湿热内蕴袭于腠理、闭阻肌肤而发;或因脾虚日久而致湿热内蕴,又与外感毒邪互结,病久正虚无力驱邪外出,邪毒稽留不去,余毒未清,导致肌肤营卫壅滞,气血凝结阻于经络,不通则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因此肝胆热盛、湿热内蕴为本病的实质。在辨证施治上,应以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
  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是患者早年患水痘后,病毒潜伏在脊神经后根感觉神经节或脑神经髓外神经节内,在某种诱因作用下被激活而引起的局限性皮肤感染。本病由于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常水疱已消退,留有后遗神经痛。
  临床上没有治疗带状疱疹的特效药物,虽然有抗病毒的西药不断出现,但西医多以抗病毒及减轻疼痛等对症治疗为主,疗程长,见效慢且遗留神经痛较普遍。现临床治疗上多偏重中医治疗,且疗效令人满意。
  刺络加拔罐施于病灶局部,令血出邪尽,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腐生新。使郁热邪毒随血而去,防止病情蔓延,在治疗局部皮损的同时,调理整体气血运行,是遵循“苑陈则除之”的原则,达到调理气血,畅通经脉,缓解疼痛之功。治标的同时不忘顾本,因而见效快,疗效好。
  毫针围刺止痛效果快,因其能疏通经络,“通则不痛”。再通以脉冲电流,把毫针的刺激与电的生理效应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毫针的治疗效果。其中电针中的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加强了止痛之功。
  针刺本身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增加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对免疫系统进行良性调整,能够起到抗病毒,行气血,收湿敛疱,使水疱迅速脱水干涸、皱缩结痂以防感染的作用,从而促使皮损痊愈,快速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
  但本病属正虚邪实,在祛邪的同时不能太过,以免伤及正气,对于年老体弱,正气不足的患者,应兼顾益气养血、活血止痛,不能一味重泻,耗伤正气。嘱患者平常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并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但饮食宜清淡,并忌食海鲜发物;注意保暖,勿受寒凉。本病剧烈疼痛可诱发原有疾病的加重,治疗前有高血压者需测量血压,有冠心病者需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同时治疗原有疾病。身体弱、耐受力差者,可适当服用止痛药。
  另外,本病属因免疫力低下而发病,对于患者(尤其老年、体弱患者)要积极观察、寻找有无引起免疫低下的原发病,如肿瘤、结核、艾滋病等。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06-28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推荐访问:带状疱疹 穴位 针刺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gongsijianjie/2019/0408/6371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