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6例临床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www.zhangdahai.com--企业工作总结】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63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16-01
  
  笔者自2005年12月~2006年1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6例,并设46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2005年12月~2006年11月收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均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经腹部B检查确诊。将92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1岁10例,1~6岁23例,>6岁13例。对照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岁8例,1~6岁21例>6岁17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解痉止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方腹痛散治疗,处方:枳壳lOg,半夏10g,白术6g,木香6g,青皮6g,蝉蜕10g,钩藤8g,黄柏6g,白芍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不能口服者可采用保留灌肠方法给药,灌肠量视患儿年龄而异;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5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方法 用药前详细记录病史、体征、腹部B超等,用药期间每日观察其症状、体征的变化,疗程结束时复查腹部B超,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止,无复发,腹部B超复查未见肿大的淋巴结;显效:腹痛明显减轻或中止,但出现反复,其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B超复查未见肿大的淋巴结;有效:腹痛减轻,但仍经常发作,B超复查肿大的淋巴结较前减少或缩小;无效:腹痛无明显减轻或者减轻但仍经常发作,B超复查肿大的淋巴结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2。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26%,经统计学处理: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腹痛消失时间,腹部B超检查肿大的淋巴结消退时间等方面,2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属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机多为寒凝、气滞、湿热、瘀血等导致气机壅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而成为腹痛。笔者采用腹痛散结合西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腹痛散是根据“通则不痛”和“腑以通为用”的原则,采用散寒、消导、温中、祛瘀等方法,使气机宣通,血脉流畅,达到止痛的目的。腹痛散中的枳壳、青皮下气通便,消积化滞,近代临床研究证明枳壳能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从而有止痛的作用;半夏、白术、木香行气止痛,临床表明其有抑制呕吐,同时对细菌、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含有挥发油,含维生素A类物质,能促进肠胃分泌,增强单核一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且能明显增高血清1gG的含量,木香含挥发油和木香碱,对肠道先有轻度兴奋作用,随后紧张性与节律性明显降低,对乙酰胆碱、组织胺与氯化钡所致肠痉挛有对抗作用,而钩藤、蝉蜕等有镇静、催眠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钩藤含有钩藤碱等,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蝉蜕含大量甲壳质及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有控制惊厥、镇静和解热作用;黄柏、白芍、甘草等有解毒散湿、柔肝止痛等作用,同时亦对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现代临床证明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推荐访问:肠系膜 小儿 中西医结合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gongzuozongjie/2019/0423/9103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