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德:深化医改应鼎力扶持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医改

【www.zhangdahai.com--施工方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它在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举足轻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历届委员关注的热点。就此话题,今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教授。
  推进医改,大力扶持基层中医药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但据了解,在我国部分医院尤其基层中医院,中医药的发展困难重重。针对这些问题,王承德表示:“深化医改,应该多措施并举,大力扶持基层中医药发展。”
  王委员表示,目前在基层医院及农村,中医药基础建设、生存环境、人才培养、中草药种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等方面还十分薄弱,使得中医药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在广东省电白县,该县总人口1366458人,有医院(卫生院)28间,门诊部、诊所18间,卫生站297间,卫生室398间;其中县中医院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07人,但中医类别只有32人,占医院全部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29.9%;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含乡镇卫生院、门诊部、诊所)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有些更是没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按照中医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占医院全部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总数占医院全部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的有关规定,中医人才比例远远不符合要求;且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建设简陋,设备、人员严重欠缺,中医处方服务收费价格低等,致使业务难以开展,有的基层卫生院甚至已取消中医科,中医业务发展呈现萎缩趋势。
  对此,王委员建议,应该加大对基层中医院、卫生院、乡村医疗站中医科的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培养。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牢牢把握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把促进人才成长作为重要任务,为青年中医药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要充分利用中医专家和网络系统优势,通过对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网络培训、集中学习、选送进修、师带徒、学习班等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培养人才,形成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富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中医药技术团队。大力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对西医人员、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中医药知识系统学习,努力培训一批能够深入基层、心系百姓、运用中医药服务群众的实用型人才;并注重在中医药特色技术、特色疗法、民间单方、秘方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在基层普及中医是一门科学,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法宝的认识;在中草药尤其是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和栽培及动物中药规范化养殖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政策扶持;鼓励开发中药制剂,剂型创新,扶持院内中药制剂的开发和使用,允许院间调配使用;对中医药科研工作进行政策、资金支持,鼓励科研院校与基层中医药机构的合作。
  加强质量控制,
  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中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中医的疗效和发展。对此王委员说:“目前国内市场中药材、中药饮片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四川南充食品药品检验所近年抽查结果显示,其辖区共抽验中药饮片、中药材547批次,涉及100余个中药品种。其中不合格541批次,抽验不合格率为98.9%。这些问题与市场上为谋取利益中药材以次充好以及药材在种植、炮制、运输中管理不当有关。”对此,王委员提出,“保障中药材的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应该加强管理,规范行业行为。”
  王委员表示,制定中药材质量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方法、措施监管,建立、健全中药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具有中药特色的监管制度对规范中药材市场十分必要。另外,应从源头严把中药质量关。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加强中药材品牌培育和保护,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研究。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尽快统一中药材炮制方法和饮片质量控制标准。尽快研究确定不同种类中药材的有效期,建立相关检测标准。继续进行中药炮制规范化研究,提高和完善500多种常用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制定SOP操作规程,相应建立必须的内控标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按劣药或假药处理。加强从流通层面进行疏堵。应从国家层面形成中药材管理机制,通过信息引导和预警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优化市场布局,解决中药材产销存在的流通标准缺失和药材销售质量等难题。强化中药材市场流通秩序的专业化管理和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专业化管理。
  加强价格调控,
  保障中医药市场稳固发展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市场84%中药材涨价,涨幅之大、频率之快均为罕见。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监控的500多个中药材品种中,接近190个品种的中药材价格大涨,所占比重高达35%。中成药中较为常用的中药材如丹参、党参、麦冬、金银花、牛黄、土茯苓、枇杷叶、枸杞子、麦冬、浙贝母等96种中药材,价格涨幅均超过了100%,尤其是太子参,涨幅达到900%。
  针对这些现象,王委员分析:“去年因自然灾害影响,使中药材产量大幅下降。以山东为例,在临沂、潍坊等槐米产区,大部分都因去年槐米坐果时气候反常,面临绝收,海南则因暴雨导致白豆蔻、砂仁、槟榔等药材减产。另外中药材种植人工成本上升以及中药应用领域从医疗到养生保健等逐步拓展等因素使得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对此,王委员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中药饮片价格的监管力度,规范中药饮片定价机制,加强中药市场价格调控,采取行动,打击目前一些药商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严格扰乱中药材市场等不法行为,规范净化药材流通市场;对中药饮片上涨过快的品种,实行调控价格或规定最高限价,对于中药饮片贵细(或价格较高)品种,实行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预警平台,通过信息引导生产,防止产销失衡;建立完善常用中药材品种国家战略储备;限制、禁止国内供需矛盾突出的药材和提取物出口;大力引导、扶持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中药材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建立中成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与中药材价格联动机制,对国家基本药及国家医保目录中的中成药制定合理药价,使中成药价格能及时体现药材价格变动对中成药成本的影响,保障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扶持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
  推进甘肃经验,
  建立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模式
  据了解,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带领卫生部调研组到甘肃省调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时表示,甘肃总结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医改之路,积累了丰富、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对此,王委员深表赞同。他说:“甘肃省在经济总量小、自然条件差、财政收入少、农村人口多、医疗服务能力弱的条件下,提出了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到了一条有甘肃特色的医改道路,既为国家节约了医疗资源,又方便了群众就医,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据王委员介绍,甘肃省卫生厅、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和食药局联合在全国率先出台《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了四大优惠政策:在城镇医保中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在新农合中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在原来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的基础上,报销比例再提高10%,起付线再降低10%;在医疗机构补偿中,各级财政要提高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其中省级达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的1.5倍(每床每年2.1万元);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时,鼓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对中医药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补偿倾斜;调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使用,适时调整中医药诊疗服务价格。“这一举措在政策上保障了中医药的发展,另外在落实措施上甘肃省做的也很到位”,王委员进一步介绍。
  王委员称赞说:“甘肃省7个方面的建设保障了甘肃省医改政策落实到位。甘肃经验为我国特色医改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值得在全国范围推广。”
  建言献策保民生。王委员说,为保障本次议案切实体现民生,反映民生问题,自己曾遍访各地进行调研,希望自己的提案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专家简介]
  王承德:全国政协委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医保咨询专家,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国家药典编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工作咨询委员,中医药发展国际基金会副主席,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国中医风湿病杂志》主编,《中国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医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药材》杂志编委。主编了《中医风湿病学》、《中国风湿病学》等15部著作,发表论文40多篇。
  承担过国家七五、八五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治疗痛风”的科研课题。承担了风湿病系列药的研发工作。牵头组织全国中医风湿病专家制定了中医风湿病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制定了病名、证候、诊断、治疗、疗效判定标准,为中医风湿病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推荐访问:鼎力 中医药 深化 扶持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shigongfangan/2019/0418/8376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