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历史影响:中医治未病的含义

【www.zhangdahai.com--员工思想】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27-02      “治未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上的科学见解,使后人不得不折服其思维的正确、科学,为后学者提供了永无止境的科学实践课题。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聪慧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中医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预防、保健、养生、防病放在首位。这是我们的祖先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空前绝后的预防为主的科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下面试就“治未病”的含义及历史影响作一初探:
  
  1 “治未病”的含义
  
  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有学者认为“治未病”只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二个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知、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笔者倾向于三个方面的论点)。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学,汉代以降,代有发挥,如唐•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含着先哲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
  1.1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也。只有时刻想到并教育他人做好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未病先防,治在病先,这就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在,是中医对预防为主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所以,可以说“治未病”是我们中华民族原创学说之精髓。
  1.2 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如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所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在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只知道治疗发生病变脏腑之病,是治已病,是普通医生(中工)所为;如果知道一个脏腑病变发生时,这个脏腑的病变可能要影响到其他脏腑,引起其他脏腑同时发病;所以,必须注意充实固摄尚未发生病变脏腑的经气,防止其传变与发展,才是治未病,才是高明医生(上工)所为。正如清•叶天士所说:“先安未受邪之地”。
  1.3 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痊愈之后,防止复发,这里主要是重视精神、饮食、劳作方面,医生对病人痊愈后的生活指导,中医历代,各有记载。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还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偏嗜五味,过食肥甘易引起脏腑气血之变。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肥则令人内热,甘则令人中满,不节则百病丛生”。中医在患者病愈后(包括病程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医嘱。如目前我们对脾胃病患者在饮食宜忌上的告知:宜食暖热、软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按时进食或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辛辣之品及粘腻、油炸、粗纤维等伤胃不易消化吸收之物。这些都是瘥后防复的措施。
  
  2 治未病的历史影响
  
  “治未病”理论形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唐宋时期,养生防病的治未病思想得到更加重视,金元时期,治未病的理论内涵不断充实完善,明清时期的“卫气营血”、“三焦”显示了“治未病”理论体系的层次性。因此,可以说《内经》是治未病理论的奠基石,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等就是各个时代治未病的代表人物。
  “治未病”体现了《内经》的治病观,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治疗的思想,以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促进机体抗病能力,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把握生命,注重养生,未病先防,防病在先,既病防变,截断扭转,有病早治,病后调护。总之,“治未病”是两 千五百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指南,她是中医精华之内涵,祖国医学之瑰宝。
  中医“治未病”的论述,《难经》中也有阐述,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而《伤寒论》中诸多禁汗、禁攻下、急下存阴等治护方法,也是包含防伤正气、防引邪入里、防发生变证的“治未病”的内涵。汉代名医一代宗师,可以说是实践、发挥“治未病思想”的典范。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念、脏腑学说、五行生克制化、阴阳平衡学说、气化津液生化规律均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防传防变、防误治的“治未病”的施治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调和,防患于未然;既病防变,争取主动;未渴掘井,未战铸器;“治未病”就是要求我们医生知道人体要保持阴阳调和、天人合一。因此说,“治未病”的预防保健养生护体方法是高明医生的治疗首选。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成形。按照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就是无论何种器质性疾病,都是从非器质性疾病阶段发展过来的。然在非器质性阶段(疾病初期)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药用花费少;而一旦进入器质性阶段(疾病的中、晚期)治疗上就困难多了,用药花费多。譬如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以说是由饮食不节、精神失调、遗传等多因素→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癌变(胃癌),通过较长时间逐步演变发展而成。因此,我们医生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治未病,见微知著,最好是在疾病未发之时,或在未成形阶段,就能发现它、截获它、治疗它、使它消之于无形,这才是“上工”所为,如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应该说治好疾病事半功倍,省时省力省费用。又如汉•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提前20年作出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调护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之功夫,需要我们每一位后学者去效法、去学习、去掌握。如果癌症病人到了晚期你才去发现它、诊治它,又有多大治疗作用呢?
  “治未病”的科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近代,而且影响着现代;不仅影响着中国,而且还影响着世界;不仅影响着医学,而且影响着行政管理、质量管理等其它学科。如政府机关单位制订的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无一不是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所采取的。又如医学模式转变以后,WHO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处于完全的完美状态。传统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今世界的这种健康理念。再如国际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对全面质量管理做出了科学而严密的界定:其中要求一切以预防为主,质量管理与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消除隐患,杜绝重复故障出现。目前我们建设和谐家庭、和谐医院、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是受《内经》“治未病”思想启发而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预防为主”被党中央制订为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些都是在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2007年底,“治未病”健康工程在我国正式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所谓治未病,就是讲中医注重无病先防,注重防病保健,我认为这也是西医与中医的最大差别之处”,“西医看病是奔病去的,长癌症用刀割掉,有炎症立即消炎;而中医看病是奔人去的,你头疼经过诊断可能毛病出在脚上;西医药是对症,中医药是辩证,是注重全身整体的治疗和调理。”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寄语青年中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他以“上工治未病”为例,指出“治未病”比亚健康的概念还要超前。亚健康已经是疾病的临界了。但是“治未病”就是在健康状态下就要懂得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讲明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治疗等全方位的优势。国家领导人和中医界泰斗的话,无非是强调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而已。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了“治未病预防保健中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治未病”的临床实践(临床应用)开展得轰轰烈烈。“治未病”正以它独特的中医预防医学理论和防病养生谋略,演绎着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交融中不断地认知、感悟和体味中医“治未病”的精彩。
  中医在修性养生、防病治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等,并调整心神情绪与身体相适应,以达到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健康长寿之目的。中医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调理有着系统而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循中医之理论,尽方药之功能,将健康、和谐、幸福的“治未病”理念传送至千家万户。
  中医治未病理论契合于现代中医预防医学,各地医院开展了众多的“治未病”特色项目,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如在“三伏”天采用穴位敷贴、内服中药、中药浸泡、针灸疗法等治疗疾病,冬季可以较少或不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这种方法叫做“冬病夏治”;另外还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之说,故进入冬季后,大多数人可以适当进补以收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精蓄锐之功效,来年可使人体健康,不患病或少发病。
  综上所述,“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所在,这一科学理论目前还在指导着人们,无论是治病还是治国、治天下。我们要在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真正把预防为主的思想推进到医疗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发皇古义”之目的。管窥之见,敬祈同道斧正!
  
  作者单位:226100
  江苏海门市人民医院

推荐访问:医治 试论 含义 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yuangongsixiang/2019/0311/96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