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高敏综合征 [儿童抗癫痫药高敏反应综合征11例分析]

【www.zhangdahai.com--员工思想】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临床特点,增强鉴别诊断意识,降低误诊率。方法 对11例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儿均有发热、多形性皮疹及内脏损害三联征。甲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凡服用苯环类抗癫痫药物者出现发热、皮疹、内脏损害时需警惕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及时诊断正确处理预后良好。
  【关键词】 儿童;抗癫痫药物高敏反应
  
  抗癫痫药高敏反应综合征(AHS)是一种特异性体质反应,主要由含苯环的芳香族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所致,与剂量无关,属于迟发性全身过敏反应。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及内脏损害为主要特点,现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11例AHS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本科明确诊断的11例AHS患儿,男6例、女5例,年龄3~9岁,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致AHS分别为10例和1例。11例患儿在服药后7 d~1月,出现发热、皮疹和内脏损害。发热以稽留热为主,皮疹为麻疹样、猩红热样及斑丘疹,呈多形性。同时伴皮肤瘙痒,淋巴结肿大6例,肝脏肿大8例,肝功能损害7例。外周血化验:白细胞升高4例,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例,蛋白尿1例,肾功能均正常,血沉增快3例。所有病例确诊后均停用致AHS药物,换用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同时加用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及抗过敏治疗。11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1.5 d。未留有后遗症。
  1.2 典型病例 男7岁,因发热7 d,皮疹5 d入院。患儿因反复发作性抽搐1年,诊断为癫痫,服卡马西平治疗1月。入院前7 d开始发热,体温39℃~40℃,无咳嗽及吐泻。入院前5 d 颜面出现皮疹,渐至全身伴瘙痒。在外诊断为病毒感染,予抗感染治疗无效。体查:T 39℃,全身皮肤见麻疹样皮疹,双颈部扪及数枚黄豆及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活动,轻触痛。咽充血。肺心(-),肝右肋下4 cm,剑突下5 cm,脾左肋下1 cm。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9.58×109/L中性0.28%,淋巴0.43%,嗜酸性0.13%,血红蛋白110 g/L,血小板135×109/L,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361 μ/L,谷丙转氨酶(ALT)374 μ/L,肾功能正常,血沉10 mm/L,尿、粪常规及心电图正常。入院后停用卡马西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住院第3天体温正常,皮疹渐消失,住院13 d治愈出院。
  2 讨论
  芳香族抗癫痫药物所致AHS发病率为1/1000~1/10000,其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缺陷致肝细胞环氧化物羟化酶缺乏,引起中间毒性产物芳香类氧化过量,启动自体免疫机制有关。本组11例患儿均有以下特征:①发病前1~4周有服用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史;②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以稽留热为主。皮疹为多形性麻疹样,猩红热样,斑丘疹等伴皮肤瘙痒;③内脏损害以肝脏损害最常见,部分病例有多系统损害;④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由于本病起病突然,初期临床表现差异大,常伴有多脏器损害,易造成误诊误治。本组2例初期误诊为病毒感染,1例误诊为川崎氏病,1例误诊为猩红热。防止AHS误诊的关键是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特别是应用芳香族类抗癫痫药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高度怀疑AHS的可能。应与川崎氏病和出疹性感染性疾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
  治疗在于早诊断,及时停用致AHS药物,本组11例患者均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可封闭抗原,疗效确切。但也有报道,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治疗癫痫药物引起的药疹效果不确定,可出现过敏性水肿[1]。丙戊酸及托吡酯被认为是安全替代药物治疗癫痫[2]。本组11例患者应用丙戊酸及托吡酯后未见其他损害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孙道开.新抗癫痫药物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61-62.
  [2] 程明,任永.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的临床与治疗.儿科药学杂志,2003,3(5):61-64.
  

推荐访问:综合征 儿童 分析 抗癫痫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yuangongsixiang/2019/0409/6403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