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 电针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20例疗效观察

【www.zhangdahai.com--保证书】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针灸;中药;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1-02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尿频、尿急,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或盆腔疼痛,排尿后减轻。是一种多发病、疑难病。IC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少见,女性多于男性,且有发病逐年升高趋势。其患病率上升之趋势十分惊人[1]。因此如何改善IC患者生活质量,寻找一种行之有效并易于接受的方法已经受到医学界越来越多关注。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2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根据1987 年制订的IC 诊断标准确诊。采取排除法进行诊断:(1)长期(9 个月以上)的尿急、尿频≥5 次、膀胱区疼痛、憋尿时加重及排尿后疼痛减轻;(2)多次尿常规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细菌培养阴性;(3)膀胱镜检查可见小血管曲张,多发膀胱黏膜点状出血,充盈膀胱后出血明显,黏膜上有小裂隙出现或偶尔有Hunner 溃疡;(4)病理发现肥大细胞在膀胱间质内浸润,多呈脱颗粒状态,表明肥大细胞被激活;(5)不伴尿道或阴道感染、膀胱癌、细菌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放射性或化学性膀胱炎、盆腔炎症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泌尿系结石、性传播性疾病及前列腺炎等疾病。以上即可诊断为IC。
  1.2 排除标准 ①超过70岁,或低于18岁患者;②治疗前、后合并严重心、脑、肺、肝、肾等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③糖尿病血糖>10 mmol/L;④肝功能(Child)B级及以下者。
  1.3 分组方法 选择诊断符合间质性膀胱炎患者80例。按数字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A,对照组B,对照组C各20例。其中女72 例,男8例。年龄21 岁~53 岁,平均31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级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患者隔日电针治疗1次,治疗组电针处方:次�穴、三阴交。2寸针直刺施提插手法平补平泻,两侧穴交替使用,选用G6805 型电针治疗仪,然后接通电针疏密波治疗,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 min。同时口服中药活血化瘀方(当归 10 g,丹参20 g,王不留行10 g,赤芍15 g,柴胡5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败酱菜15 g,香附10 g)日1剂,分2次口服;停止使用所有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
  2.2 对照组A 口服中药活血化瘀方,方药同治疗组,日1剂,分2次口服。
  2.3 对照组B 隔日电针治疗1次,电针穴位同治疗组。
  2.4 对照组C 口服阿米替林片(常州四药制药厂,每片25 mg),25 mg/d,2周内由25 mg逐步增加75 mg/d。以上4组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若呈正态分布,方差齐,则行t检验,否则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依据相关公式计算u值。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通过O’Leary Sai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O’Leary Saint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评分及PUF症状评分,计算治疗前后各组病例有无显著性差异。疗效评定按PUF评分,分为显效(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评分下降>7 分)、有效(症状部分缓解,评分下降>3 分)、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评分下降≤2 分,甚至增加者)。膀胱镜检评定分为黏膜下点状出血及Hunner 溃疡减少1/ 4 以上者为消失;减少1/ 2 以上者为好转;减少不足1/ 2 者定为无效。
  4.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3。
  
  5 讨论
  
  IC患病率高,病程长,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降低。其病情反复,呈慢性进行性发展过程。持续的活动耐力下降,临床症状反复,加之多次药物治疗,患者在心理上产生抑郁、焦虑、悲观情绪,使得患者不能进行适合自身年龄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交往,严重影响着IC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但迄今为止IC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寻求有效方法治疗IC的同时,加强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控制,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是当今治疗IC的热点所在。
  目前国内外针对IC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膀胱训练、膀胱扩大术、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各种电刺激[2]。但因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各种治疗方法均只能部分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副作用明显。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历代文献皆有记载,现代研究结果也认为针灸对 IC 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目前较为一致的认识是,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生与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相关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如尿道括约肌、盆底肌痉挛可导致尿道压升高,尿道压力增大;膀胱平滑肌过度兴奋及其所支配神经功能紊乱导致逼尿肌不稳定,形成排尿障碍。所以,调节相关神经的兴奋性和肌肉的张力,可改善膀胱尿道的功能。本研究所选用的次�穴,位于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经神经冲动通过骶丛神经传入S�1~S�3 节,影响低级排尿中枢的兴奋,针刺这些穴位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膀胱的外周神经以及骶髓排尿中枢,从而影响调整膀胱的贮、排尿功能,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神经反射双向调节交感和/或副交感神经对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影响,从而调整 IC[3]。
  间质性膀胱炎属中医淋证范畴,根据病因病机,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次�穴位于人体的骶部,作用为疏导水液,健脾除湿。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深部有胫后神经走行,本穴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作用是双向调节足三阴经气血。二穴均为调节膀胱功能的重要穴位。两穴配合,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机能,使机体恢复健康。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对膀胱平滑肌调整作用有关。治疗期间多饮水,禁止性生活,生活规律。配合心理疗法,解除患者的顾虑,树立其信心,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选用的活血化瘀方为主治湿热瘀阻型淋证患者的常用方剂。全方组成为当归、丹参、王不留行、赤芍、柴胡、延胡索、川楝子、败酱草、香附等。方中当归、丹参活血行血,化瘀散结,为本方活血化瘀两擅其功的君药;王不留行、赤芍、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行气止痛,使瘀热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瘀则易伤阴血,加用柴胡养血益阴,以使标本兼顾;败酱草清热解毒。配合成方,共奏活血化瘀,清湿热之功。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
  笔者采用的低频电刺激能增强交感神经抑制膀胱的不稳定收缩和中枢神经通路对膀胱副交感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初始感觉阈而控制不稳定膀胱。动物实验也表明,电针刺激可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收缩,改善膀胱的顺应性,维持正常的排尿过程[4]。根据本研究的临床观察结果分析表明,电针联合活血化瘀重要方法对间质性膀胱炎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Ralph Peeker,Liliana Atanasiu,Yr Logadottir.Intercurrent toine Conditions In Classic And Non�ulcer Interstitial Cystitis Scand[J].Urol Nenhrol,2003,37:60~63.
  [2]陈跃来,岑珏,侯文光,等.不同针刺方法对肾虚型不稳定膀胱排尿状况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9(7):43~44.
  [3]王翔宇,郑蕙田,蔡定芳.电针“中膂俞”抑制膀胱活动亢进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2,28(2):119~123.
  [4]沈泳,黄安康,程宗超.电针刺阴陵泉对尿道闭合压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2):31~32.
  (收稿日期:2011-04-21)

推荐访问:电针 膀胱炎 活血化瘀 疗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baozhengshu/2019/0424/9279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