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病经验总结(之五)] 咳嗽的经方辩证经验总结

【www.zhangdahai.com--合同范本】

  【摘要】本文作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胃热津伤气逆证、热厥(白虎汤证),脾约证(火麻仁丸证),疗效显著,现将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进行总结,以便与广大同仁交流。
  【关键词】经方治疗胃热津伤气逆证;热厥证(白虎汤证);脾约证(火麻仁丸证)
  
  伤寒论是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以及作者的临床经验,重点探讨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以后所引起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创造性地总结了一般外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规律、治疗原则,以及药剂的配伍方法。始终严密而系统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疾病及其他杂病的辩证施治,为后世医学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现将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伤寒论中的方药辩证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胃热津伤气逆证
   王XX,男,16岁,系广宗县城关公社小王五村人,初诊日期:1973年8月10日。患者发热、恶寒、头痛、左耳道红肿疼痛,听不见声音已10天,当地医生用青霉素80万,一日2次,链霉素0.5克,一日2次肌注,口服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5天病获大效。发热、恶寒、头痛止,左耳道肿退痛减,流出分泌物减少,患者因学习紧张未再继续治疗,近5天来又因劳累复感外邪,患者发热恶寒,体温持续上升,曾高达40℃左右,前来我院住院治疗。证见:壮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心悸,气促,不能平卧,左耳流出黄脓恶臭,舌质红,苔黄,脉数。给以黄连解毒汤加味,处方: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6克、山栀子1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龙胆草6克,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服6剂,患者精神大见好转,食欲改善,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经多方治疗,历时三周,未见速效,邀余前去会诊,诊得: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恶心、心烦口渴、虚烦不眠、四肢酸楚、左耳流出黄脓味臭,下午头痛偏重,舌质红,少苔,脉虚数。
  辩证:病后余热未清,津伤气逆之证。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方剂:竹叶石膏汤。处方:淡竹叶9克、生石膏20克(杵)、半夏9克(姜汁炒)、人参6克、甘草6克、麦冬12克、粳米15克。煮、服法:上七位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温分二次服,每日1剂,连服2剂。
  8月12日复诊:体温降至37.4℃,头痛、全身酸楚已除,恶心气逆大减,唯饮食减少,宗上加入鸡内金10克、炒麦芽10克、焦谷芽10克,以增强健脾消食之力,继服2剂。
  8月14日三诊:服药后患者脉静身凉,左耳分泌物减少臭味亦小而停服中药。外上,耳底散,组成:五倍子15克(炒焦)、黄连6克、枯矾10克、冰片2克、共为细末,过绵绢,先用消毒棉签将耳道分泌物拭干,再将药粉用细竹管吹入,一日2次。3周后随访病已愈。
  按:本证为病后,余热未清,津液受伤,元气未复。故汪琥曰:“伤寒本是热病,热邪所耗,则精液销铄,元气亏损,故其人必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者,气虚不能消饮,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气,散热逆也。”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冬、粳米滋养胃阴;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以辛温半夏,配寒凉滋润之石膏,麦冬尤有妙用。一则使石膏、麦冬之凉润不致呆滞,再则半夏之降逆不致温燥,于清热养阴和胃降逆方中用此最宜。
  2热厥证
  赵XX,男,6岁,系广宗县葫芦公社赵庄大队人,初诊日期:1974年5月30日。患儿发烧10天余,虽屡更医药但疗效不佳,身热逐渐上升,今日体温上升至39.9℃,并见烦渴燥妄,胸腹灼热,溺赤便秘,便下腐臭,手足厥冷,前来我处求诊。诊得:舌质红、苔薄黄而燥、脉浮滑。
  辩证:热厥。治法:辛寒清热。方剂:白虎汤。处方: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粳米30克。煮、服法:上四味以水400毫升,煮米熟汤成至200毫升去渣,温分三服,每日一剂,连服2剂。
  6月2日复诊:服药1剂后,体温降至38.5℃左右,手足变温,2剂尽,体温降至正常,手足温热如常,病遂愈。
  按:本证为太阳病化热已转阳明,热邪深伏于里,阳气不能布达四末,故手足厥冷,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之意。《伤寒论新义》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黄坤载云:“脉滑者,里有热也,厥者表有寒也。此不言厥者,论脉之浮滑已知是假寒外束,真热内郁,――里热表寒,乃里热之极,内外格拒之象,非真表寒之外束也,不然,表寒未解,无用白虎之理。”方中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热,擅内外之长为主药;知母苦润用以泻火润燥;甘草、粳米调和脾胃之气,有此两味庶大凉之品不致劫伤脾胃耳。
  3脾约证
  杜XX,女,63岁,系广宗县城关公社南街大队社员,初诊日期:1972年3月18日。患者素体虚弱,平时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劳累则大汗淋漓,一个月来小便较前偏多,并出现大便7日一行,大便时干燥难解,曾服果导片、蓖麻油、香油等,取快一时,旋复如故,其怕生他疾,前来我处就诊。诊得: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燥咽干,小便量多,大便干结难解,腹部微满不痛,舌质红,少苔无津,脉细数。
  辩证:脾约证。治法:润肠通便。方剂:麻子仁丸。处方:火麻仁15克、白芍9克、枳壳9克、大黄9克(后下)、川朴9克、炒杏仁9克。煮、服法:上六味以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纳大黄,再煎3―5沸,去渣,温分三服,一日1剂,连服2剂,大便随之通畅,小便正常。
  为了巩固疗效,将汤改为丸剂,按原份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一日1丸,白开水送服,连服一个月。
  半年后随访,末再复发。
  按:脾主运化,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因而肠中干燥,便结难解。《伤寒论新义》引程郊倩云:“小便自利者,津液未还入胃中津液内竭而鞭,故自欲大便,但苦不能出耳。须有此光景时,方可从外导法,清润其肠,肠润则水流就湿,津液自归还于胃中,故不但大便通,而小便亦内转矣。”故方中火麻仁润肠滋燥为主;辅以杏仁降肺气,润肠道;芍药养阴和血;更以川朴、大黄、枳实破滞通便,本方合为养阴润燥,润肠通便之剂。
  
  参考文献
  [1]《伤寒论今释》人民出版社1957年
  [2]《伤寒论释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
  [3]《郑润身临床经验选》1987年

推荐访问:外感 之五 治疗 经验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etongfanben/2019/0326/370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