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癔病_小儿癔病诊治初探(附2例报告)

【www.zhangdahai.com--合同范本】

  【关键词】   癔病;小儿;诊治   �   1 资料�   例1:患儿,男11岁,农村儿童。因自觉咽中梗阻,伴胸闷、气短2月余入院。2月前因无明显诱因自感咽部不适,喉部异物梗阻,伴胸闷、气短、心悸四肢麻木冰冷、不发热、无咽痛、喑哑、咳嗽等症。曾辗转多家医院求治,拍X线胸片、作纤维喉镜、心电图、上消化道钡透均无异常。在外院五官科住院治疗半月,诊断为急性咽炎。经常规抗感染、口服咽炎冲击、草珊瑚含片及维生素C、B类药。疗效甚微,特转来我院希望通过口服药取效。入院时除上述症状外,只能进鲜奶之类流食,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个性强、任性,学习成绩优良,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神志清,精神较差,表情忧郁,咽部轻度充血扁桃腺不大,咽部壁光滑,颈软,甲状腺不大,心率80次/min,率齐,心音有力,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查体无异常。化验血、尿常规、肝功、脑电图均正常。入院诊断:急性咽炎。住院后静注青霉素、肌内注射三氮唑核苷、口服中药汤剂,治疗1周无效。遂详问其母患儿的病史及治疗情况。其母追述患儿的病因是在一次患儿饮奶时奶中有一小菜末,表示不能下咽,强咽后自觉咽部不适所致。病前曾与其嫂发生口角,据此考虑为癔病可能。拟改变原治疗方案,给家长讲清病情,指导其配合医生进行暗示治疗,并予雾化喷喉2次/d,中药汤剂继服,同时肯定地告诉患儿如此治疗后便能进一切食物。2 d后患儿自感咽部异物感较前减轻,医生亲视其进食饺子,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果能进食10余个,且事后无不适,按原法继续治疗3 d,饮食如常,原有胸闷等症亦消失,住院12 d痊愈出院,随访未复发。�
  例2:患儿,女性,10岁,城市儿童。因持续性颈部疼痛伴活动障碍1月余入院。患儿1月前不明原因颈部疼痛,以左侧为甚,活动严重受限,日夜端坐床头,晚上亦不能半仰卧及平卧休息。不发热,食纳、精神差,无头痛、呕吐,大小便正常。曾赴多加医院求治,并在外院住院10余日,诊断不明,治疗无效出院。既往体健,独生女,个性强,任性,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神志清,精神差,痛苦表情,端坐位,头向左侧略偏,全身皮肤黏膜无异常,颈部浅表淋巴结不大,无压痛,咽不红,扁桃腺不大,双耳及腮腺无异常,颈部皮肤外观正常,拒按、未及包块,颈部屈伸旋转严重受限,余查体无异常。头颈部CT及颈部、胸廓拍片均正常,化验血常规、血沉及脑髓液均正常。入院诊断:颈痛待查。给常规抗感染、营养神经治疗5 d无效。患儿仍日夜端坐床头,不能脱衣平卧,不能低头,由其父喂食三餐。一次查房时让患儿试着轻微活动颈部,其表示不能且呈现痛苦表情,见此情形,同病室患儿家长述该患儿日夜端坐入睡后,频繁低头时下颌几乎贴住胸部。据此疑为癔病,遂要求家长配合医生进行暗示治疗。停用一切针药治疗,行颈部理疗,配合穴位封闭,日各1次,并向患儿言明经理疗、封闭后,颈痛肯定消失,活动如常。治疗2 d后自述颈痛减轻,头可轻微前屈,夜间能半卧睡眠。继续治疗6 d后颈痛消失,活动自如,生活能自理,精神亦较前明显活泼,住院11 d痊愈出院,随访1年余复发。�
  2 讨论�
  小儿癔病的治疗特点可概括为:难诊断,易治疗,重预防。�
  2.1 确定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由于小儿具有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故儿童癔病症状多种多样,且易变动。临床表现典型且诱因明显的病例不难诊断。文中2例表现特殊且诱因不明故难以确诊,经细心观察、多方询问及试探性治疗方确诊。这就提醒临床医生,凡遇到某些久治不愈,尤其是相关检查及查体均无异常的患儿,应考虑癔病的可能,须详细询问病因、病史、细心观察,凡有疑似癔病表现者,即可大胆采用暗示疗法,如获救便可确诊。�
  2.2 暗示疗法易凑效 小儿精神内容没有成人丰富,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暗示性高,因此暗示治疗易于奏效。治疗时注意:①要消除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属或周围人对疾病的惊慌忧虑,对病儿过分关心照顾等。②设法使患儿明白所患之病易治,且通过某种治疗能很快痊愈。③小儿暗示性较高,医护人员的言行对其影响很大,医生必须认真负责地作详细检查,再结合具体情况解释病情,及时肯定已取得的疗效,并给予鼓励,使病儿及家属对治疗建立信心。例如1,经各方面检查及详细查体后,医生断定经过喷喉及口服中药后能吃下饺子,并亲视其进食,及时鼓励,起到极好的积极暗示作用。为了增加暗示效果,可采用患儿病后未用过的治法,如口服中汤药、喷喉、理疗、针灸、按摩、封闭、药物熏洗等,再配合语言暗示,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重视教育,预防为先 小儿癔病好发于学龄儿童,这时期小儿情绪不稳定,易多变,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小儿性格形成影响很大,应重视思想教育,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本病易发生于个性较强、任性的儿童,如文中2例。当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更应重视儿童教育,不要过分溺爱、迁就,避免养成喜欢赞扬、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不良习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推荐访问:癔病 诊治 初探 小儿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etongfanben/2019/0416/7959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