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zoޛ)j首总结消化系统肿瘤及其转移机制,分析其转移的形式、步骤和主要方式,并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三个方面对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概括介绍,以提高该类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以及为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135例确诊为消化系统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根据WHO制定的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将0、Ⅰ期确定为未转移组,Ⅱ、Ⅲ、Ⅳ期确定为转移组,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分别是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消化系统肿瘤的最主要发病年龄是在40岁以上,并且伴随有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同时在临床检测中可以看到肿瘤大小和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变化,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转移;危险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归纳总结消化系统肿瘤及其转移机制,分析其转移的形式、步骤和主要方式,并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三个方面对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概括介绍,以提高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以及为其治疗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135例确诊为消化系统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诊疗资料,其中,胃癌28例(男性21例,女性7例)、结肠癌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食管癌29例(男性14例,女性15例)、直肠癌27例(男性14例,女性13例)、胰腺癌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未转移组共计67例,其中胃癌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结肠癌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食管癌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直肠癌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胰腺癌9例(男性5例,女性4例);转移组共计68例,其中胃癌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结肠癌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食管癌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直肠癌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胰腺癌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胃癌28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0例,35~40岁的2例,40岁以上的26例;结肠癌32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1例,35~40岁的3例,40岁以上的27例;食管癌29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0例,35~40岁的1例,40岁以上的28例;直肠癌27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1例,35~40岁的2例,40岁以上的24例、胰腺癌19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1例,35~40岁的1例,40岁以上的17例。

1.2方法 根据WHO制定的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将0、Ⅰ期确定为未转移组,Ⅱ、Ⅲ、Ⅳ期确定为转移组,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

1.3研究变量 参考有关文献,选择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大便性状、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等作为研究的变量进行归纳分析。

2结果

2.1患者的性别 通过对患者的性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0.05,没有显著差异性,见表1。

2.2患者的年龄 转移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如下:转移组共计68例,其中胃癌15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0例,35~40岁的0例,40岁以上的15例;结肠癌14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0例,35~40岁的1例,40岁以上的13例;食管癌16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0例,35~40岁的0例,40岁以上的16例;直肠癌13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0例,35~40岁的1例,40岁以上的13例;胰腺癌10例患者中35岁以下的0例,35岁~40岁的1例,40岁以上的9例。通过对患者的性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0.05,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说明年龄因素是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见表2。

2.3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患者临床表现的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P>0.05,没有显著差异性,见表3。

2.4患者的大便性状 对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患者的大便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转移组患者黒便和便血的发生率为100%,未转移组黒便和便血的发生率为74.62%,结果P<0.05,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说明患者的大便性状变化是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

2.5肿瘤的原发部位 对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患者的肿瘤的原发部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患者肿瘤的转移与否与原发部位无明确关联,P>0.05。

2.6肿瘤的肿瘤的大小和数目 对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患者的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会加大转移的可能性(P<0.05);肿瘤的数目较多的患者转移的可能性相对较大(P<0.05)。

2.7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 对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患者的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与消化系统肿瘤的转移有重要关联(P<0.05)。

3讨论

3.1消化系统肿瘤转移机制

3.1.1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含义 临床上消化系统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的瘤细胞脱离了原发部位,对肿瘤周围的组织进行侵袭,并转移到其他组织中进行增殖的过程。原有的消化系统肿瘤称为原发性肿瘤,后转移生成的肿瘤称为继发瘤。病理学认为,消化系统肿瘤在远离原发部位的组织中生成的继发性肿瘤与原发肿瘤具有相同的病理指标,能够进行快速的增殖扩散,并对继发性肿瘤的周围组织进行侵袭并再转移。消化系统肿瘤系统所表现出的扩散性增殖形成继发瘤的过程,即为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之一。

3.1.2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形式和步骤 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主要形式包括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和淋巴管等渠道实现初次转移,然后到远离原发肿瘤部位的新靶组织中增殖,形成继发瘤。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主要步骤包括:原发性肿瘤细胞在原发部位大量快速增殖,并生成肿瘤血管;大量肿瘤细胞对临近的正常组织细胞、基底膜、基质进行侵袭;肿瘤细胞通过血管通道和淋巴通道进入到循环系统中;转移中的肿瘤细胞在远离原发部位的新靶器官中形成转移病灶,并且快速繁殖成为继发肿瘤,局部生成新的血管;进而继发肿瘤快速增殖、浸润、侵袭周围组织,进一步扩散转移。

3.1.3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主要方式 消化系统肿瘤细胞脱离了原发部位,在新的组织中形成与原发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同的继发肿瘤的过程称为转移,这个转移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来完成。现代医学的研究得出肿瘤转移的途径主要包括肿瘤细胞的直接扩散、血管、淋巴管与种植性转移这几种方式。为此,肿瘤的转移几率与原发肿瘤周围组织类型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血管、淋巴等组织的存在状况对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具有一定的影响,肿瘤经淋巴转移是消化系统肿瘤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

3.2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

3.2.1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 消化系统肿瘤转移与患者的年龄、大便性状的改变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是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人体老年化导致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状况不同程度的下降,容易影响到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以及肿瘤的转移率。临床上消化系统肿瘤缺乏显性特征,而腹痛、大便性状和黑便或便血被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研究统计指出,虽然腹痛是消化系统肿瘤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其普遍存在性,使其在对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预防诊断方面意义不大。而患者的大便性状改变、黒便或便血则与多类消化系统疾病都存在非常重要的关联,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特别是对于年龄高于40岁,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具有明显的黑便或便血的患者,要积极的进行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防范肿瘤转移的意识,并在日常治疗中加强监控,把握好治疗的时机。

3.2.2肿瘤的大小和数目 消化系统肿瘤的大小和数目是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与肿瘤转移有一定的关联,并且肿瘤体积的增大能够导致肿瘤在组织中的浸润程度逐步深入,会进一步加大转移的可能性。据报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直径小于2cm的胃肿瘤其转移率约为2%;结肠癌患者的肿瘤转移大多数是伴随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直肠肿瘤的转移则与原发肿瘤的大小和恶性程度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小肠肿瘤具有多中心、多发病灶等特征,并且会伴有淋巴结和肝转移。近年来,直肠癌的诊断成功率得益于内窥镜等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增高。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胰腺肿瘤多为恶性肿瘤,而阑尾肿瘤则多为良性。目前的检测技术对于小肠、胰腺和结肠等部位的检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其解剖部位的隐蔽性导致其在检测时的特征症状不明显,在后期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形成局部压迫,此时诊断发现时大多已经是肿瘤晚期,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上对于小肠、胰腺和结肠等部位要密切关注其病变特征,预防其转移。

3.2.3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 在早期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对淋巴管进行检测,无法正确的区分血管和淋巴,特别是微血管和微淋巴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淋巴管在肿瘤转移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淋巴管密度作为肿瘤淋巴管生成的重要指标,它与消化系统肿瘤的转移有重要关联。消化系统肿瘤周围的淋巴管密度是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淋巴管密度越高,肿瘤转移的风险越大。大多数的消化系统肿瘤在初期扩散时,主要通过淋巴管转移到临近的淋巴结,通过对肿瘤细胞周围淋巴管密度的观察可以判断肿瘤的分期和肿瘤进行淋巴转移所处的时期。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在进行淋巴管扩散时,会发生单个或者多个肿瘤细胞在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的淋巴管管腔内大量聚集,同时淋巴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特殊物质将肿瘤细胞牵引到淋巴管密度较高的部位,这个过程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大量侵入到毛细淋巴管中,并向淋巴结和其他的淋巴管中进行次级扩散转移。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在增殖转移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淋巴管密度的变化,这对于指导肿瘤的诊断分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在发生转移时,存在生成新的淋巴管的可能性,因此肿瘤病灶周围的淋巴管密度、形态特征变化等是判断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方法,同时,肿瘤细胞周围的淋巴管密度的增加以及形态特征的变化,提供了淋巴管作为肿瘤细胞转移的通道的可能依据。因此,消化系统肿瘤周围的淋巴管密度越高,则肿瘤转移的风险也越大,淋巴管密度可以作为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

4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等使得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消化系统原发肿瘤的转移是患者致命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认为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等5个方面。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最主要发病年龄是在40岁以上,并且伴随有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同时在临床检测中可以看到肿瘤大小和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变化,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云飞,郑文滔,郑志强.糖尿病并发消化系统肿瘤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3,32:75-76.

[2]李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编制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3]徐立,詹友庆.消化系统肿瘤卵巢转移55例临床分析[J].癌症,2012,03:311-313.

[4]肖辉.肿瘤标志物血清CEA、CA125、CA19-9及AFP水平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3.

[5]王军霞.消化系统癌症患者心理困扰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

[6]张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的修订、评价与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4.

[7]杨洋.放疗期食管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

[8]李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编制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9]张伟.中文版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筛查工具的修订及其最佳临界值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

[10]张淼.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及围手术期自我管理干预效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编辑/申磊

推荐访问:消化系统 肿瘤 转移 危险 因素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1/57804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