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生活经验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游春美

(龙岩市松涛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儿童生活经验是指儿童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具有自然性、生存性、发展性等特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儿童生活经验缺失,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脱节,没有与儿童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是“不接童气”的课堂。为此,笔者提出“儿童立场,回归本质”的教学主张。教育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以发展儿童为目的,回归儿童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道德与法治重要的课程资源,重视教学的过程价值,真正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强调要关注、了解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生活的价值和儿童的权利。[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具有道德和经验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教材中呈现的典型生活事件,表面上是“他人的经验”,其实是展现儿童如何生活,儿童应当怎样生活的学生“自己的经验”。[2]教师要结合班级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典型生活事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从以下三类生活事件进行具体操作:为生活“定时”的时间性生活事件、为生活“定位”的空间性生活事件以及为生活“定料”的平常性生活事件。

(一)时间性生活事件,为儿童生活经验“定时”

建构时间性生活事件,是指建构与时间相关的生活事件,即建构遵循自然时间和人造的社会时间而来的生活事件。[3]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季节为时间线索,编排与自然时间相符的儿童生活事件。教学时,可选取与季节相关的生活事件,以时间线索展现典型的儿童生活,以形成儿童的生活感。以一年级上册第14 课《健康过冬天》一课为例。这一课体现的是冬天这个季节的生活事件,教师可从引导学生关注冬天运动可能遇到的麻烦展开教学。课上,提出问题:“你们在冬天运动时有没有遇到一些困惑或麻烦的事呢?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通过问题的启发,学生回忆冬天里发生的一些生活事件:如跳绳时,手脚僵硬,容易绊倒;
跑步前,要做好热身运动;
运动后,会口渴,要喝水,但是不能喝太多等。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在冬天、在运动前后保护自己的方法,唤醒生活经验,形成冬天的生活感和生活方式。

(二)空间性生活事件,为儿童生活经验“定位”

建构空间性生活事件,是指建构儿童在不同空间的思维方式、言行方式的生活事件,使儿童能够区别不同的空间,形成与社会空间相符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社会空间感。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框架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这些儿童生活不断拓展的生活空间为主线,教学时,应挖掘教材中儿童的学校生活空间、日常公共空间和社会空间中典型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形成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养成遵守秩序、遵守规则、举止文明的好品行。例如,教学五年级《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公共生活靠大家》两课,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成长需要和成长阶段,借助学校生活事件和公共空间中的生活事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如《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一课,教师设计问题“课余生活谁做主”,让学生组成采访小分队,分别深入学校、家庭、社区等,采访学生、教师,家长等,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如果你选择的课余生活与父母的要求,或与学校的兴趣活动相冲突,你会怎么处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唤醒相关生活经验。教学《公共生活靠大家》一课时,教师在教室、校园或生活区域中拍摄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公共生活素材,展示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辩证看待公共生活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平常性生活事件,为儿童生活经验“定料”

建构平常性生活事件,是指建构儿童的平常生活事件,即建构每个儿童在生活中都可能遭遇的事件,常被误认为是儿童生活琐碎、平淡无奇的事件。教学时,应关注这些平常性生活事件,抓住一个日常行为或一件平常事,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平常生活的奇妙、特别之处。例如,在讨论“塑料垃圾危害大”这个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调查家里一周内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情况,然后把眼光放大到一个学校、一个城市。当学生意识到一次性塑料制品被废弃后无法降解,会给社会带来大量污染时,教师引出学生平常容易忽视的“白色污染”现象,再结合教材提供的《塑料袋漂流记》进行教学。这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破除学生对环境污染现象漠不关心的状态,从而唤醒儿童生活经验,丰润德性生长。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学习支架,精心设计情境式、导学式、评价式等支架策略,引导儿童理解、体验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丰富儿童的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感悟能力。

(一)情境式支架,引发儿童认知生活经验

生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现在和将来能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创造性地生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生活德育的重要宗旨,而实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儿童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创设情境式支架,即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加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2]以一年级上册第14 课《健康过冬天》为例。针对低年级年龄特征,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巧妙地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如《熊出没》等情节,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观察自己以外的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分析其感冒、长冻疮的原因。这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感冒、长冻疮的难受情景,加深对冬日保健知识的认知,意识到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接着,教师设计“温暖大搜索”活动,将冬日保健这一主题的德育资源挖掘到更深层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生病时,特别希望有人关心和照顾。那么,是谁在你生病时关心你、照顾你呢?”学生会说家人及朋友等。教师再将话题拓展延伸到社会群体对大家的关心:如下大雪时,人们无法出门,相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会为他们送去吃的、穿的、用的;
气象台、电视台会通过发布暴雪蓝色预警,让人们做好防范;
学校会通过停课的方式照顾学生等。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体会亲情、友情、师生情、社会情等积极的情感氛围,产生感恩、责任、互助等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提升儿童生活经验感悟能力。[4]

(二)导学式支架,促进儿童探究生活经验

创设导学式支架,是为学生学习搭建具有挑战性的基本框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问题的精神。设计时,要帮助儿童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对生活经验的感悟、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生活,逐渐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执教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导学式支架,设计一张“环境问题大搜索”调查表,其内容分成五大类:1.农药污染调查;
2.大气污染调查;
3.噪声污染调查;
4.水体污染调查;
5.垃圾污染调查。要求学生分成5 个小组,深入校园、社区、社会等各种场所进行调查了解,并做好相关记录:调查中发现了什么?产生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建议是什么?通过导学式支架,学生不仅明确调查目的,而且有具体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真切感受环境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评价式支架,激活儿童反思生活经验

搭建评价式支架,即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强化评价过程,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等方式,不断激励、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以评价为依据,不断反思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感悟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课堂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推荐小组代表分享学习体会和收获。小组代表汇报完后,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从学习多样性、学习途径、汇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接着由教师、家长(视频连接方式)和其他组代表对其进行评价;
最后通过出示“学习评价表”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捕捉、欣赏、尊重儿童有创意、独特的表现,加深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反思,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匮乏,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和引导。教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生活,改变生活并超越生活,从而实现儿童生活经验的意义化。[2]

(一)课堂实践活动,让儿童领会生活意义

在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中,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动,道德行动也会反过来影响道德认识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拓展和丰富他们的意义世界,使原本不具有意义的生活事件进入他们的意义世界中,从而领会生活的意义。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友谊卡”的设计,将学生对朋友的情感融入制作树叶卡片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友谊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让我们为好朋友设计一张精美的卡片,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吧!”接着,请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友谊树叶卡片”,并选择一位好朋友,写一张友谊树叶卡给他(她);
写好后,读给好朋友听,再与好朋友互相拥抱;
最后,将树叶卡片贴在黑板的“友谊树干”上,伴随音乐唱友谊之歌。通过实践性活动,学生体会到交友的快乐,懂得珍惜友谊,相关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形成正确的交友观,达到生活经验意义化。

(二)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体认生活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动力和实践力。要实现学生的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的转变,不仅要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还要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融入社会生活中。教学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认生活的价值。例如,执教四年级下册《当地风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的艺术工作坊,参观艺术坊的传统文化元素,体验剪窗花、制作中国结、制作香囊等活动。还根据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带领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如春季带领学生到茶山,体验采摘茶叶、制作茶叶的过程,了解茶文化,表演体验当地非遗文化——采茶舞;
秋季到果园采摘、品尝瓜果,体验当地的饮食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对接,让学生感悟生活的价值,感受生活的美好,实现生活意义的通达。

杜威指出,任何教学都必须始于儿童的经验,才能激起儿童内在的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经验持续生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回归儿童的生活经验,关注当下的教育体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领会和体验,追求根植于儿童内心深处的成长。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起点,知晓他们的兴趣爱好,体谅他们的学习难处,让他们主动地学、有意思地学、有深度地学,引导他们“自觉参与”“自觉体验”“自我成长”。只有回归儿童生活经验,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才能真正引领儿童道德的生长,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

猜你喜欢 支架经验道德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支架远端流出道力学性质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2022年8期)2022-09-26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1期)2022-06-20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1期)2022-04-19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中国德育(2016年13期)2016-11-22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法治 回归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8/59066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