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言据性研究中的适用性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杨林秀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06)

1911 年,美国人类学家Franz Boas[1]首先发现了美国印地安语中有一种语法形式可以表示命题的信息来源和肯定程度。之后,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此语言现象,并将其称为“言据性”(evidentiality),把能够体现这一语言现象的形式叫作“证素”(evidential)。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范式和理论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比如人类学、语言类型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这些研究涉及言据性的多个方面和多个层面。目前,言据性研究已是语言学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SFL)自创立以来就朝着“适用”的方向努力,Halliday[2]曾非常明确地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以问题导向的理论(a problemoriented theory)。几十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用SFL 对多种语言现象和语篇类型进行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说,SFL 是名副其实的“适用语言学(appliable linguistics)”。那么,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言据性研究的“适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出发,阐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言据性研究中强大的“适用性”,并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为言据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多维视角。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创始人Halliday 首次正式提出“ appliable(适用性)”是在2005 年8 月香港城市大学成立“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The Halliday Centre for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Studies, HCLS)时的开幕演说。当时,Halliday 作了题为“Working with Meaning towards an Appliable Linguistics” (研究意义: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的主旨发言。这是Halliday 首次正式使用“appliable linguistics”这个术语。2006 年 12 月,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所发起并召开了“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即为“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此后,胡壮麟教授在第10 届中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上作了题为“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的主旨报告,并发表于《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在此论文中,胡壮麟[3]教授谈了自己对appliable linguistics 中appliable 一词的看法,并论述了适用语言学的目标和工作机制。在2009 年清华大学召开的第36 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上有一个特别的活动,即北京大学的胡壮麟教授和复旦大学的朱永生教授对韩礼德教授做了一个特别访谈。访谈中胡壮麟教授向韩礼德教授提出了为什么要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适用语言学的问题,韩礼德教授就此作了回答,阐释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是适用语言学的思想及其动机。这次大会之后,功能语言学学界对“适用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关系的关注明显加大,频频使用“适用语言学”这个名称并发文著书,如黄国文和辛志英[4]、朱永生[5]、Halliday[6]、Mahboob & Knight[7]、Peter McGill[8]、谭欣和黄国文[9]、于晖[10]等。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适用语言学的定义和特征,特别是讨论了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辛志英[11]在《系统功能适用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一文中从时间维度详细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并指出研究的三大特点:多语言研究,如汉语、Telugu语、Beja 语、日语等;
多学科研究,如语言教学、文体学、翻译、语言类型学、机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伦理语言学、临床语言学等;
多意义系统,如音乐、舞蹈、服饰、图表、空间组织等。文章还指出系统功能适用语言学研究内容的精细度也越来越高,涉及的语言现象和语篇类型向纵深拓展。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适用语言学。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众多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事实上,Halliday[12]本人就曾强调系统功能语言学一开始就是朝着“适用”的方向努力,把理论作为解决语言问题的手段,目的是把语言学与日常行动和任务联系起来。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适用语言学”。

作为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语言现象,言据性已被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流派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探讨,如言据性的类型学和跨语言研究、言据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言据性的语用学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但都从不同的侧面让人们了解了言据性。近年来,言据性在语篇层面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许多研究者选择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其理论依据。以“言据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在检索到的论文当中,发现有不少研究者开始重视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言据性现象做阐释,而并没有停留在对语言范畴的描述上,这有助于揭示言据性现象背后的本质[13]。例如,房红梅[14]在其博士论文《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中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出发,探讨了言据性的本质和人际意义。她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虽然没有把言据性作为独立的范畴来研究,但言据性的语言现象已被从不同的角度,如及物性系统、情态、人际隐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她认为言据性具有如下本质特点:(1)言据性揭示了语言、语言使用者、世界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认知角度;
(2)言据性在本质上是主观性的;
(3)言据性是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语言现象;
(4)言据性体现语言的人际意义,协调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之后,不少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言据性的解释力,事实上,Halliday[15]在《系统功能语法导论》2004 版中首次提到了言据性,可见其重视对言据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汤斌[16]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探讨言据性在英语疫情新闻中的语篇特征。杨林秀[17-19]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并基于此理论的基本概念,如语义与词汇语法的体现关系、语法隐喻、形式与功能等等,在全面展示了言据性在科研论文中的词汇语法表现形式之后,探究形式背后的功能,即言据性的人际功能。此外,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研究还有高晴[20]对英语气候变化新闻中的言据性人际意义的探讨,廉梦甜[21]讨论了言据性在汉语理论语言学学术论文中的词汇语法形式及其所实现的人际功能。廖巧云和翁馨[22]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贯穿在对比分析国内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中言据性使用特点的研究中,考察二者在论文各语步通过使用言据性资源所建构的作者身份差异。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言据性的形式和功能都有较强的解释力。那么,这种强大的解释力对我们研究的适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作为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从语类和语篇层面研究言据性意义重大,并体现了言据性研究中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将言据性研究提升到理论层面。下面我们将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要概念对言据性研究的启示。

(一) 作为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语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交际方式,是一种意义潜势,作者/说话者根据具体环境和交际目的进行合适的选择。Halliday[23]51认为,语言潜势就是意义潜势,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的语言表现形式。当转换成语言时“能意味着什么”就是“能干什么”。反过来,意义潜势在语言系统中以词汇语法潜势实现。如果把言据性看作一个语义范畴,我们可以探讨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如何进行语言和其他模态层面的言据性识解方式,然后通过不同识解方式的选择,探讨言据性可以为人们“做什么”,即是研究言据性形式背后的功能的理论起点。

(二) “系统”的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之所以称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是其基本概念,也是正确理解并正确运用此理论的关键。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视为符号系统,即语言是系统的系统。而系统就是一组由ABC 组成的可供人选择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语言使用者可在ABC 中选择其一。因此,语言就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即“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语言是一种资源(resource),人们在此资源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使用条件在不同层次选择最合适的一种,而每一步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选择。那么,系统的思想对我们理解言据性有什么启示呢?虽然目前对言据性是语法概念还是语义概念争论不一,但是普遍的一个观点认为言据性是一个语义概念,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只是体现形式不同而已。我们在研究中,可以根据消息获取的来源和方式对言据性进行分类,每一类又有次分类,而且言据性类型的语义体现形式也各不同。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与体现的关系,语义层是由词汇语法层体现,每一类言据性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是“一对多”的关系,到底选择哪一类,是由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不同的选择显示了语言使用者的倾向,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选择。这个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为何选择不同的言据类型或据素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三) 层次和体现

层次(stratification)也是SFL 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义和语法是三层次系统中的其中两层,第三层是表达层,可以是音系层也可以是字音层,如图1 所示。

图 1 语言的三层次 (Halliday & Matthiessen[24])

图1 表明三个层次之间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Halliday 对语言的层次化具体内容阐释为:语言本体被分成三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是语义、词汇语法和音系/书写,而且这三层之间的关系不是成分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上层由下层体现。所以,图中的这三个层次通过体现相互关联,语义或意义系统是由词汇语法系统体现;
词汇语法是由音系或书写系统体现。那么,根据层次间的体现关系,处于语义层的言据性会体现于低一级的词汇语法层。例如,同一言据性语义可以由小句、情态附加语、情态动词等体现,如例1~3 所示。

例 1.It seemsit’s going to rain.

例2.Probablyitwillrain.

例3.Itmayrain soon.

以上例句具有同样的信息it’s going to rain,但言据语义的表达方式却不同,如it seems、probably、will和may。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种言据性语义在词汇语法层可能由多种形式体现。这种“一对多”的体现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语言使用者在某种语篇类型中偏爱使用某种据素意义重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去探讨每一种语类中言据性的使用规律和在实现语篇目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四) 言据性与及物性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系统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关注语言使用者如何构建句子来表达经验意义。Halliday[15]认为,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经验分成六种不同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这六种过程都与言据性有关,言据性意义主要体现在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

心理过程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过程,反映了人类的内心活动。其中某些心理过程是言据性所关注的,例如,感官类心理过程(seeing、hearing、touching 等)属于言据性的感知类据素。认知类心理过程(thinking、knowing、understanding)属于信念类据素。投射是心理过程中体现言据性语义的另一种方式。在投射中,人类所感知到的经历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命题”。换言之,它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事实”,如例4 所示。

例4.I believedthat he was in Beijing.

在上述例句中,“I believe”投射的不是一个事物(thing),而是以投射小句形式出现的一个事实(fact)“he was in Beijing”。I believe为投射小句,该例子与言据性所研究内容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言据性。在心理过程中,只有被感知的是“事实”而非“事物”时才属于言据性研究范围。请看以下两例:

例5.Tom realizedhis mistake.

例 6.Tom realizedthat 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

在例5 中,Tom 意识到的是一个事物“his mistake”,因此该例不属于言据性研究范围;
然而在例6 中,Tom 意识到的是一个命题信息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在该命题中,Tom realized 表明了命题的信息来源和方式,即存在据素Tom realized,因此它属于言据性研究范围。

言语过程是通过言语交流信息的过程。跟心理过程一样,言语过程中也存在投射小句。也就是说,交流内容被作为命题或提议来投射。跟心理过程类似,并不是所有的言语过程都属于言据性研究范畴。首先,投射小句中的交流内容必须是事实而非事物。其次,投射内容是一个命题(proposition)而非提议(proposal),如例7 和例8 所示。

例7.I told the story to my sister.

例 8.I told my sister that she should be careful next.

基于上述原因,例7 和例8 都不属于言据性研究范畴。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中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是以投射的形式体现言据性语义的两种主要方式。

(五) 言据性与情态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modality)表示命题的可能性,是对所言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15]。情态虽不同于言据性,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关于“情态”的这个观点与言据性相似,因为言据性也是表示人们使用据素来表达不确定的意义,它们均指对命题的不确定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与言据性是有所共性的。

首先,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和言据性在语义上有所重叠。系统功能语言学中,Halliday[15]将情态看作表达语义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两种情态,一种用于交流服务,另一种用于交流信息,如图2 所示。

图 2 SFL 中情态分类图

图2 所示的两类情态中,情态化指信息交流,意态化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当语言用于交流商品和服务,小句是以提议的形式出现的;
当语言用于交流信息,小句是以命题的形式出现的,并成为可以讨论的东西:可以肯定、否定、怀疑、矛盾、坚持、有保留地接受、修饰、抱歉、抵触、调整等[15]。如果一个命题既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那么就会出现不同值的概率和不同值的频率,Halliday 称之为情态化。提议也有中介值比,如说义务和意愿,Halliday 称之为意态化。言据性表示信息来源和说话人对信息可靠性的态度。它与意态没有关联,却与情态语义上有所重叠。因此,只有表可能性的情态属于言据性研究范畴。其次,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有助于研究据素形式的不同功能。虽然言据性语义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并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情态系统的分析框架可用来研究言据性,例如情态系统的倾向性(orientation)和情态值(value)这两个参数有助于对言据性的理解。情态取向表明情态表达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取决于说话者的角色;
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取决于表达方式。情态值表示话语的确定性,包括三个等级:高、中、低。取向和情态值对于理解特定语境中不同的据素选择意义重大,它们可以表示说话者对信息的态度以及对信息可靠性的判断。比如作者可以在主观与客观形式间进行选择,例如I think和It is thought。主观形式是表达作者态度和观点最显性的方式。因此作者要对信息确定性与情态负全部责任。作者还可以选择客观形式,与信息相分离,从而避免对信息确定性与情态负责任。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9.This, in CEF terms,wouldfit under the category of flexibility,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例 10.Perhapson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exhaustive answers to the detailed questions had been given in the previous section and the recommendation inherent in the question was dealt with there.

在以上两例中,例9 的情态表达是主观的而例10 是客观的,它们是表达推测言据性意义的不同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在体现情态意义时,情态动词是主观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命题的部分限定成分。相反,情态副词却与说话者相间离,使情态更加客观。事实上,由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意义更利于协商,因为情态动词可以被直接讨论,而情态副词则不然。Nuyts[25]也认为情态动词可以被直接质疑而副词则不可以。副词的使用拉开了作者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减少了作者对信息的责任。上述两例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取向和情态值系统可以解释作者和说话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对据素的不同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信息的态度和责任。

(六) 语法隐喻与言据性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不同于词汇隐喻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语法层的形式转换[15]。

例 11.He was careless so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

例 12.His carelessness caused his failure in the exam.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从句he was careless 和he failed in the exam 被转换成两个名词词组his carelessness 和his failure。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这种语法层的形式转换就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扩展了同一意义的语言表达潜势,主要存在两种语法隐喻类型: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主要指及物性过程的隐喻。名词化是形成语法隐喻的唯一重要方法。通过名词化,过程(一致性动词)和属性(一致性形容词)被语法隐喻为名词。它们不在从句中作为过程或属性,而充当名词词组中的事物。例如:...is impaired by alcohol → alcohol impairment

如果将言据性看作一个语义概念,那么,言据性有多种表达方式包括一致式和隐喻式。例如:

例 13 Sb argues that...(congruent form 一致式)

例 14 Sb’ s argument or the argument that...(metaphorical form 隐喻式)

隐喻式能够增强言据性的修辞效果。例如,在上例中,如果使用了名词argument 而不是动词argue,那么言语过程就被转换成一个事物。名词化过程和动词使用具有不同的语篇效果。例如杨林秀[18]在对学术语篇中转述据素的评价功能研究时就发现,学术论文中有大量的名词作为转述据素(例如,fact、finding、 evidence、 suggestion、 observation 等 ) 。这些名词通常与that 从句连用(如Swales’s suggestion that review of literature does not only occur...)。这里的名词作为转述据素具有独特的评价功能,值得研究。首先,转述名词为作者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评价方式。与其他转述言据性策略不同,转述名词更容易在that 从句中构建对命题的客观评价,因为作者可以掩盖命题来源,信息来源的缺失使得作者遮掩了评价的根源。因此,信息更具客观性并不容易被争论。其次,转述名词使得动作过程成为一个事实或现象,如使用suggestion,而不使用suggest。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作者所陈述的事实是存在于现实中,而不是经人转述,因此更容易接受。第三,转述名词可以被属性词所修饰,这是其他转述据素不具备的独特修饰,例如,general finding、 the most striking finding for Harwood、 another important、though not surprising finding 等。允许不同的修饰词修饰转述名词有益于作者附加对命题的显性评价。可见,转述名词作为转述动词的隐喻式表达,具有巨大的评价潜能,为作者陈述信息并表达个人评价和态度提供了一种方式。因此,语法隐喻为言据性语义的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每一种表达都蕴含着“选择即意义”的效果。

(七) 评价系统与言据性

评价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和功能研究的拓展,是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词汇语法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Martin 和Rose[26]对评价系统的定义是:评价系统是关于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评价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和级差(Graduation),如图3 所示。

图 3 评价系统

态度主要包括对人的情感的表达、性格和行为的评价以及对事物的价值的评价,它又被进一步分为三个方面:评判、情感和鉴赏。级差则包含于整个评价系统,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它将评价价值根据强度分级,形成高与低的连续体。例如,情态值可分为高值可能性(must)、中值可能性(will)和低值可能性(may)。在此意义上,分级强化了评价系统的人际意义。最后一种评价资源是介入资源。从广义上讲,介入通过引用、转述、承认可能性、否定、反驳等评价资源将说话者置于评价者地位。具体来讲,介入是明确表明语篇和信息来源的语言资源。怀特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又将介入分为两种:单声介入和多声介入。单声介入只认可一种信息来源;
而多声介入则认可所有可能的信息来源,从而提供了对话空间。因此Martin 和White[27]根据对话的功能将实现多声介入的语言资源归纳为“对话扩展”和“对话收缩”两类。所谓对话扩展指话语中的介入或多或少地引发了对话中的其他声音或立场,即说话者为对话者留有一定的话语空间;
而对话收缩指话语中的介入限制了其他声音或立场,即说话者缩小了对话者的话语空间。其中对话扩展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引发和摘引。“引发”指语篇所表达的命题建立在和其他命题的联系之中,因而它只是多声中的一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性,从而引发了对话。例如:it seems、perhaps、maybe、可能、也许等。“摘引”指语篇中的命题源于语篇外部,因而也表现为多声的一种,从而引发对话。例如:X said、according to X 等。对话收缩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否认和声明。否认表示语篇中的声音和某种声音相互对立;
声明指语篇中的声音所表现的命题是不可推翻的,声明限制了命题的其他解释,排除了其他声音,从而收缩了对话。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言据性跟评价系统中的介入系统关系紧密。

例15.Improvements in consumer confidence and the housing sector indicate more stable economies lesslikelyto be harmed by possible federal budget cuts.

上例使用推测据素likely来表示不确定性或真值的不可靠性。在此例中,读者可能将情态词的使用理解为该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从而不足以确定其信息真值,因此它们只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种,提供了对话协商的空间。推测据素通常用来表示认知的不确定性,因此从对话性角度来理解,它具有引发潜在对话的功能。

当然,不只推测据素具有对话性功能,其他据素也具有此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以评价系统中的介入系统为框架探究不同的言据性类型和不同的词汇语法表达形式如何体现对话性特征,即对话性扩展和对话性收缩,以及探讨言据性如何帮助语篇作者或说话者完成与潜在读者或听者的互动。

本文分析了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言据性研究的适用性。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当我们把言据性作为一个语义范畴时,可以探讨言据性语义的词汇语法识解方式甚至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模态的识解方式,然后再根据“系统”“意义潜势”“层次与体现”的思想,探讨在具体的语境下对不同识解方式的选择的意义,这样的研究思路既有形式上的表征,又有功能的探讨,使得言据性研究中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取向和情态值可以用来解释不同语境下不同的选择所体现的作者或说话者对信息的态度和责任。“语法隐喻”是词汇语法层面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转换和选择,也为言据性语义的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每一种可能的背后其实都蕴含着“选择即意义”的效果。评价系统则从介入的视角为研究言据性的不同据素所体现的对话性特征,为探讨言据性如何帮助语篇作者或说话者完成与潜在的读者或听者间的互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适用性理论,其中的很多理论思想和基本概念为言据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我们认识、理解以及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虽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言据性,但其广度和深度都是远远不够的,所涉及的语言种类、语篇类型、研究层面都是有限的,因此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开启言据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情态语言学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3-29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6期)2021-01-14《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4期)2020-08-24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活的隐喻》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疯狂英语·爱英语(2019年10期)2019-09-10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辞书研究(2016年5期)2016-05-14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推荐访问:适用性 语言学 功能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8/60859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