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思辨外语教学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冯宇玲,华裕涛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随着“四新”建设的全面启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以“使命、格局、举措”为主题,全国外语教育专家学者共同聚焦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路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做了题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主旨报告,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如何规划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自此,国内各高校开始了外语教学改革的新一轮探索。在新文科的概念、内涵、建设思路以及外语教师的转型发展等宏观领域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但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于外语人才综合素养的重新定义、外语思辨教学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还有待深入。

在我国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的专业与学科结构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与以往教学改革不同的是,本轮学科专业调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科研院所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主动对接。“四新”学科建设总目标是在我国原有学科基础上,通过学科整合,开拓创新,凝练特色,建成能反映中国特色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话语水平的世界一流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1]。“四新”的提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对标“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学科体系以及专业结构进行深度融合与调整,以系统化的布局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为“四新”之一的新文科,本质依然是文科,但要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进程中突出“新”的特征,这并不是要颠覆文科的本质属性,但必须要赋予文科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新文科的定义,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出台文件加以明确界定。但诸多教育专家以及知名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加以论述,并达成一定共识。那就是要以塑造未来高等教育功能为学科建设理念,要积极主动参与学科建设改革,实现文科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以学科内涵式发展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指南,以传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建设途径[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科、农科等其他学科与经济社会的物质形态联系紧密,成果转化路径呈现出多元化和即时性的特点,相比较而言,由于产出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滞后,人文学科受到的关注不够,在有些高校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很难获得政策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因此,持“文科无用论”的人不在少数。“四新”的提出,是对人文学科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的认可。中国应当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不应只是局限于全球经济和世界政治,同时也应体现在中国文化对全球文化与世界人文的贡献[3]。

外语教育如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命题[4]。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对思辨能力的提升路径有着更加清晰的描述。关于思辨能力的界定,过去曾一度被等同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并由此导致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片面定义,但这其实是对英文术语的误译。也正是由于这一误译而导致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对该能力的忽视与片面理解。孙有中认为思辨能力是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5]。文秋芳则认为应该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级来定义和评价[6]。任文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两个维度[7]。虽然未形成统一定义,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应从情感和认知两个维度界定思辨能力,都认同应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突出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依托实现外语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为外语教学研究不断拓宽新视野。

要想实现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就要在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对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深化改革意义深远,但是我们的传统外语教育却未能对思辨能力培养给予足够的关注。当然除了外语教学中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这一主观原因之外,还有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那就是,一直以来国内的外语教育主要是专注于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受此目标影响,外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进行句型结构的模仿,以及双语转换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这就将语言的习得与人文通识教育本该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割裂开来,进而导致对于学科训练和人文通识教育投入时间不足。

虽然外语专业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具体的实施路径却仍然停留在记忆、理解等初级思辨能力阶段。面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新常态,虽然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则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中严重不足”[7]。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现实语境下的话语实践能力欠缺,外语人才的综合素养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外语教学改革依然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能力”[6]。外语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简单进行替换,同时更应该对评估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评估方式的设计理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不切实际的拔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外还要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指导过程;采用持续性的形成性评价;制定评估标准,用以指导和评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日志、文件夹、写信等形式定期反思学习过程[8]。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9],必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外语教育以及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新文科建设对于外语专业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外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更应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10]。因此,外语教师更应积极关注新文科建设发展的最新动向,充分利用和发掘各种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主动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不断反思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在职场当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可持续竞争力。

首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教育教学应进一步将思辨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我们可以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与课程特点结合起来,设计出能够服务于批判性思维中情感倾向的培养、认知技能的开发、思维水准的提高,且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7]。外语教师应在学科交叉中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科学伦理道德、科技文明发展历史等层面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新工科、新医科进行进一步融合与交叉,从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等层面形成新的学科交叉,探索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培育研究焦点与热点,进而弥补自身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单一的不足。为迎接面向未来的人类新文明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教引领的研究借鉴和若干思考[11]。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将更大程度的惠及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改变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也将使得学科的体系架构发生变化。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对外语人才而言,不仅仅只是一次次的头脑风暴,而且也将深层次影响外语人才世界观和宇宙观,从而实现逐渐改变认知,提升思辨能力的改革与发展目标。

其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教育应该在凝练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习惯。学生的话语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的,同时语言又是思维能力向更好阶段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学科自信的基础上。外语教育教学近年来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上一度出现了“外语无用论”,并据此提出要取消外语教学。学生的学科专业自信也在就业竞争力不断下滑以及综合能力显弱的局面中受到不小的考验。随着国家“四新”建设的逐步落实与推进,以及多学科之间进一步实现交叉融合,外语学科不仅能从中获取新的研究范式、科技手段和学术视野,同时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掘自身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家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各行各业的对外交往离不开语言服务的支持。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和翻译等专业也正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坚持语言教学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有助于外语教学能够在新文科建设布局中站稳脚跟,逐步摆脱边缘化的困境。

再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从情感与认知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做出贡献。在新文科内部,随着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学科内部的壁垒将有望进一步消解,外语学科也将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受益。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动摇。外语教育更应该时刻牢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外语院校及学科。借助“三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和语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外交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仰,把握时代发展大势,自觉投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外语专业应充分发掘政论语篇之中的语言价值与思政价值,丰富传播渠道,采用贴近受众全体的精准表达方式,培养高素质外宣人才。

最后,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教育应坚持内容为依托,不断提升课程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新文科建设对于外语专业的建设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外语专业遭遇了信任危机,学科定位不清晰,育人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外语课程的学术价值与人文价值下降,外语人才的思辨能力欠缺,核心竞争力不足,诸多高校纷纷削减外语课程学分。但减少学分只是从表面上缓解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矛盾,并未能真正解决外语学习耗时低效的根本困境。同时也使得社会需求与外语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各高校削减外语课程学分,但另一方面却是高端外语人才存在巨大缺口,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多数国家得到积极回应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话语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能够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进而参与全球话语体系的建构。新文科建设对于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是政策的重大利好,但能否真正实现“大外语”、“重思辨”的发展愿景[12],关键在于外语课程的内涵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培育外语课程的学术价值与人文价值,通过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的建设引领外语人才培养新方向,真正实现外语人才的内涵式发展。

新文科是在新科技时代大背景下,立足新国情,对学科架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布局。相比较于工科教育而言,我国的文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落后,这也是新文科建设重点攻坚的改革目标。外语教育也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新文科建设的崭新布局中,精准定位,巩固发展成果,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但目前对标国家“大外语”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外语教育仍有很大差距,未来的改革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外语界对融合培养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了日益广泛的共识[10]。外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新文科建设的有利条件,建构以内容为依托,思辨为过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文科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4期)2021-11-05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1期)2017-03-15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5期)2016-07-11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1期)2016-02-22

推荐访问:思辨 教学研究 外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807/63649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