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姗,朱 明

(苏州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325)

就业是大民生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1 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 万人。

此前教育部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 万人,预计达1076 万人,相比2021 届同比增加167 万人。而从2011 年到2019 年的近十年间,毕业生人数也才增加了174 万人。

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部分毕业生出现“慢就业”现象,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和高校的高度关注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倡导加强理论、注重应用、强化实践、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 肩负着将理论转化成生产力的重任,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是就业的重点人群。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意义重大②。

“慢就业”是近几年出现在国内社会讨论中的热点词汇,慢就业现象的主体一般指青年人,其中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慢就业现象尤为关注。国内高校一般以截至当年8 月31 日,毕业去向得到落实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也称离校毕业去向落实率)列入统计。

其中毕业去向包含就业、升学、创业、入伍等。

本文仅将在毕业当年8 月31 日后仍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作为“慢就业”群体,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案例学校就业工作现状

案例学校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地处江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地带,毕业生求职就业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

案例学校一般在毕业生毕业头年9 月开始对应届毕业生(后文简称“毕业生”)开展校园招聘会、宣讲会等就业推介活动,为毕业生发放毕业生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即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10 个月开始进入求职状态。

(二)问卷调查及就业现状

笔者于2021 年2 月26 日至3 月5 日期间,对案例学校2021 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现状问卷调查,获取样本2299 份,占该校2021 届毕业生生源总数的81.24%。

问卷第一题为求职现状,参与问卷答题学生可选择已落实毕业去向或未落实毕业去向。

选择已落实毕业去向学生接续回答毕业去向、求职途径、是否已完成信息上报三个问题。

选择未落实毕业去向学生接续回答未就业现状、未就业原因、现阶段的求职意愿三个问题。

参与问卷的学生有1534 人,选择已落实毕业去向的占比66.72%;
选择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765 人,占比33.28%。

未落实毕业去向学生的现状前三位分别为“求职中”“拟参加公招考试”和“考研”。

368 人选择“求职中”,占比48.1%;
128 人选择“拟参加公招考试”,占比16.73%;
83 人选择考研,占比10.85%。

其他分别为“签约中”“暂不就业”“拟出国出境”“拟应征入伍”“拟创业”。

74 人选择“签约中”,占比9.67%;
73人选择“暂不就业”,占比9.54%;
20 人选择“拟出国出境”,占比2.61%;
11 人选择“拟应征入伍”,占比1.44%;
8 人选择“拟创业,占比1.05%”。

“暂不就业原因”为开放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有:1.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目前未到考试时间。

2.准备研究生复试。

3.根据学校管理规定,目前暂不能返校,参加面试。

4.还未想好进入什么行业,找什么工作。

5.毕业论文/设计还没完成/实习中。

6.计划出国深造,受疫情影响,目前还在观望中。

结合问卷收到的答案,笔者对较有代表性回答的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得出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为积极性慢就业和消极性慢就业,积极性慢就业指有就业意愿,对就业有较高期待,不愿“将就”,毕业后因游学、反复备考、尝试创业、等待就业等各种方式暂时不就业的情况。

消极性慢就业类似外国“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现象,指既不就业也没有为求职接受教育或进修的年轻人,没有理由的“懒就业”或“不就业”③。

“现阶段的求职意愿”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按照“非常不强烈1”“不强烈2”“一般3”“比较强烈4”“非常强烈5”赋值,根据结果测量学生求职意愿强弱。

结果表明,在未落实毕业去向学生中,20名学生求职意愿非常不强烈,占比2.61%;
71 名学生求职意愿不强烈, 占比9.28%;
362 名毕业生求职意愿一般, 占比47.32%;
246 名求职意愿强烈, 占比32.16%;
66 名学生求职意愿非常强烈, 占比8.63%。求职意愿的加权平均值为3.349,说明在距离毕业前还有三个月左右时间, 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求职意愿普遍一般。

截至8 月31 日,案例学校的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3.48%,16.52%的毕业生在毕业2 个月后去向仍未得到落实,存在慢就业现象。

(三)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慢就业”原因分析

积极性慢就业和消极性慢就业原因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原因主要是客观层面,包括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

不同则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

社会层面,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客观上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另外受突发疫情冲击,一些外资、合资企业裁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些有意愿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处于焦虑观望中。部分用人单位有“名校情结”,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认可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歧视。

家庭层面, 案例学校城镇学生比例比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上文的就业调查中,有较大比例学生的求职途径为亲友介绍,反映出毕业生就业依赖性较高。

很多家庭可以为子女大学毕业后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基础,为大学生“慢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00”年前后出生的毕业生家长多为“70 后”,“70 后”家长受自身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影响,更支持子女注重自身个性发展和选择,毕业生因为有了家长的鼓励与支持,更会任性地做决定。

个人层面,毕业生没有很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部分毕业生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只有过五关斩六将,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才算找到一份正式的稳定的好工作。

因为部分体制内工作岗位在招考时有“应届生”及“毕业两年内未就业学生”的条件限制,使得这部分学生对“应届生”身份有执念,把进入体制内工作作为唯一的就业选择,以至于有部分学生一心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屡败屡战,这些学生看似积极求职但无形中也成为“慢就业”中一员。

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在求职过程中受挫,便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于“本科生”学历含金量低,一门心思在家备考研究生,导致近几年出现了“考研热”。

毕业生毕业后拒绝找工作, 花费两三年时间专心考研,不管这类学生最终有没有考上研究生,都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

这些学生其实是未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变化来改变就业意愿而成为慢就业中的一员。

消极性慢就业原因表现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持观望态度,沉溺于学生身份,不愿真正走近社会,像“大人”一样开始职业生涯。

随着时代发展,微商、代购、直播带货、旅行博主、美食博主等新职业不断出现, 一些学生受此影响与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同学相反,不愿意进入体制,甚至不愿意进入一个“单位”从事一份工作。

他们毕业后不着急投简历、找工作,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看热闹,想法多、行动少。

为了解决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慢就业”问题,院校应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部分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度不够,存在诸如“今天哪知明天事”的随遇而安心态。而高校,应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唤醒生涯意识,做好全方位的自我探索,即在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世界探索、生涯决策、行动方案、监督调整等方面做出正确认识④。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引下,做好职业准备。提升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加强与用人单位、资深HR 的沟通,了解用人单位除了专业能力外还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哪些其他能力。

通过举办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就业能力。

(二)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单元。日前教育部印发 《关于公布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指出在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中,一是要服务需求;
二是要重视质量;
三是要优化结构。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中进一步提到,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及时减少、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校专业发展的 “小逻辑”, 必须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 “大逻辑”。

高校专业设置的第一准则是社会需求⑤。

(三)提升学生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是处于专业学科内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专业身份的建构,即对“不可替代”和“与我同一”的身份认可度⑥。

对学生而言,专业认同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能,也深刻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态度。

教师应积极发挥在学生专业认知、专业学习、考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学校应将专业介绍、职业生涯指导定期化、制度化,在学生刚入学时召开全体学生会议或组织主题系列活动。

每个班级除本校配备的班主任和专业任课教师外,还应邀请本科相关专业教师、企业主管定期参与班级管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困惑,增强专业归属感,从而提升专业认同度。

同时,高质量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校企合作课程、注重实习实践的实效。

通过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让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有本科文凭,同时还有一定的职场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消除毕业生对职场因陌生而产生的紧张感,让其感到从“学生”到“职场人”是自然的过渡、是发展的结果⑦。

(四)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形势合理调整预期

受新冠疫情、经济结构转型等因素影响,毕业生求职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机遇。高质量就业不是看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薪资水平、 单位性质或工作地点等, 而是要立足长远看毕业生人岗适配性、是否满足市场及单位欢迎⑦。

作为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应指导毕业生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合理调整预期、明确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同时,深化“线上就业”工作机制。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结合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春季学期在校外实习的实际情况,线上招聘、线上调研、线上发布、线上指导、线上服务已成为高校目前最高效、最便捷的就业工作方式⑧。

高校应进一步挖掘线上就业优势,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开发优质的就业指导网络课程,提升网络就业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学校,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要进一步推动建设产教融合立交桥的使命担当, 多渠道、全方位地助推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

注释:

①李春花,胡玉洁.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02):193-195.

②王晓.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1(08):128-129.

③廉思.“尼特族”的群体特征及行为动机研究[J].人民论坛.2021(01):84-87.

④景毅.基于生涯意识唤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J].人才资源开发.2022(03): 68-70.

⑤俞杨.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 万,就业怎么办[N].中国新闻周刊,2022(3).

⑥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08):18-22.

⑦王文丽,付立娟.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36-40.

⑧李涛,孙煖,邬志辉.2021 年疫情背景下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何变化?——一项基于2021 年和2020 年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02):100-113.

猜你喜欢 意愿毕业应用型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我们今天毕业了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毕业季伙伴(2018年7期)2018-05-14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22期)2017-06-21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农村财务会计(2017年2期)2017-02-22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教育界·下旬(2014年5期)2014-06-30

推荐访问:成因 为例 应用技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0/65252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