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新阶段:2020—2035年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胡鞍钢

(1.清华大学 国情研究院, 北京 100084;
2.清华大学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 北京 100084;
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9)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所谓必然,就是客观认识存在的规律性[1]306。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我们又将如何遵循规律并实现科学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2]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大规律和三大发展,也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基本依据,更是展望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战略目标依据及其发展阶段依据。

本文以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新阶段为主题展开论述与探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根据党中央提出的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论述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基本依据。三是根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构想及阶段性部署,论述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四是根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为依据,认为在2021—2035年的15年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过渡时期”;
之后,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049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2078年,在改革开放100周年时,实现第三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发达国家;
到21世纪末,最终目标是完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铸就“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部署,即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20-21。因而,这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的宏伟蓝图。

中国已进入创新强国的新时代,需要精心擘划和设计制定富民强国的大战略。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全方位总体的战略部署和系统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专门指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5]。国家编制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时,是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量化目标。

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是什么?中国处在世界怎样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根据党中央的《建议》精神,并依此作为研究的基本依据和时代背景,对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开专题系统研究,量化分析发展目标和指标,以及实现路径和政策导向;
同时,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客观规律出发,对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远景展望,以定性分析与量化计算相结合作趋势性判断和预测,并进一步探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阶段依据。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1]300。对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相继进行了持续性的创新探索和理论总结

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是基于党的八大路线。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166他还认为,要通过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富裕的程度定量考察研究建成社会主义的“边”,即阶段性特征问题。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渊源[6]。这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无限的,也是有个“边”,关键是如何客观且全面地认识和分析这个“边”,以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从量变到部分质变(“边”)。这个“边”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从比较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到比较高水平的中级阶段,也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量变乃至到质变的进步性。

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并成为实现前两步走的理论基础。其依据就是,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前一个20年(1980—2000年)翻两番,在21世纪的前50年(2000—2050年)再翻两番,累计增长16倍。实际上,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已经相当于1980年的24倍[7]29。显而易见,这已明显超过邓小平同志的预期,同时也表明,中国将会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1)江泽民同志指出,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8],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建党100周年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就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基础。据统计,中国在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2000年的5.28倍[7]28,已超过了原定的预期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进入21世纪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21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0]622-623。这“两个没有变”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0]627。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在2020年的人均GDP相当于2000年的4.73倍[7]29,也已超过了原定的预期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2,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则必然会引起全局性、长期性、阶段性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惠及14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至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2。这比原定 2050年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前了15年,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的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问题上明确提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从历史依据来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1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1]。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总体战略设计。

一方面,这标志着到2035年,中国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另一方面,其理论基础就是向社会主义较高阶段的过渡论。所谓新时代,就是中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发展过程,既是基本完成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又是向中等发达阶段的过渡时期(3)这里借鉴了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文的提法,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一化三改”。[12]316,也是从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到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渡时期。由此,我们将其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在此“过渡时期”,中国将出现八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具有不同以往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8。这表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生了重大转化,既客观反映了中国基本国情重大变化,又将促进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变化。中国已经实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到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力的重大飞跃,不仅是经济生产力的重大飞跃,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跃进为世界中上位置,到2035年,将达到中等发到国家水平,而且城镇化率也达到了64.7%(2021年数据),到2035年,将达到3/4以上[7],同时还包括了国家科技生产力、民生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重大飞跃。

笔者认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是发展不平衡。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区域、城乡、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新时代,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存在极大的难度,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虽已覆盖全体人口,但实现均等化也还面临很大的困难。二是发展不充分。中国在许多领域和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如农业基础尚不稳固、农业劳动生产力相对低下、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等,这些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突出短板,亟待解决。三是发展不全面。从微观方面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4)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经济学大纲》和《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人的发展不全面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4多亿个人、5亿多户家庭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宏观方面看,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中国尚未实现城乡、地区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突出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发展不全面的问题。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始终面临来自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安全挑战,而安全是发展的前提(5)习近平主席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事实再次证明,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集团对抗只会加剧21世纪安全挑战。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中方愿在此提出全球安全倡议。[13]。为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并进一步升级为“六大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发展)(6)2010年8月,我们课题组为“十二五”规划研究提供了“六大发展”的基本思路: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贡献发展,安全发展,共赢发展。[14-15],充分体现出“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16]。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看,国家由“四个全面”到“五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统筹协调推进,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治国理政总方略和国内外大战略。这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舞台中心,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自变量和因变量,必须积极主动与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应当是相对均衡的发展、是更加充分和全面的发展,也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国家的全面安全,更是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贡献。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准确掌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既是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依据。

(二)基本国情的重大变化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7)1978年,中国农业用地占世界比重10.8%,到2019年仍为10.9%。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AG.LND.AGRI.K2?locations=CN-1W。(8)1978年,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比重的22.3%,到2019年降至18.2%。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POP.TOTL?locations=CN-1W。的人口资源国情依然存在,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9)1978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占世界总额比重的2.4%,到2020年提高至28.7%。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GDI.TOTL.CD?locations=CN-1W。的经济社会国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78年,中国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均总国民收入位居第175位,处在世界后7%的位置上;
到2019年,中国在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中上升至第73位[7]208,处在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位置,从1978年的后7%上升至前38%的中上位置;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高收入阶段,到2035年,将进入世界各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前20%(前40位)的位置。因而,我们要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重大变化,以及在世界地位的显著上升,这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战略的基本依据。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重大转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中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指2050年),这期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中国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7]。目前,中国仍处在这一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总是停留在某一阶段上。2020年,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将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较高阶段的过渡期,即需要用15年的时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标志着,到2035年之后,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更高发展阶段,即中等发达阶段。从更长远地看,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进入社会主义较发达阶段,到2078年,改革开放100周年时,基本建成发达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1世纪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完成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铸就“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新发展阶段,成为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大趋势和不同历史阶段,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量变与部分质变、再量变与质变的客观规律。笔者可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论与唯物辩证法。

(四)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愿望和主线,但是现代化并不是一种模式和道路。尽管西方国家是世界性现代化的领先者,但主要是物的现代化、是少数人受益的现代化、特别是少数资本集团受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且不断地制造本国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地制造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制造各种战争(尤其是美国)。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模仿版或改良版,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版,其最本质的区别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化。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18];
到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4]20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4]20中国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现代化的后来者,学习并借鉴了苏联和西方的现代化,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尤为重要的是,不仅成功地自主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而且还成功地实现了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跨越式追赶,即“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19]。

按不变价格计算,201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相当于1952年的1 014倍,年均增速为10.9%,发电量相当于1952年的1 028倍,年均增速为10.9%,相从当于美国发电量的1.8%上升至170%(11)列宁曾设想,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页。,农业增加值相当于1952年的10倍,年均增速为3.5%,城镇总人口相当于1952年的12.3倍,年均增速为3.8%,均创下了世界记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100年找回来,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20]。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不断地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且这一创新本质就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4亿中国人民既是建设现代化的主体,也是共享现代化的主体。笔者可称之为,中国式人民现代化。

(五)明确“六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局限于经济现代化,而是多样的全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 (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1964年,1975年)[21],到“三步走”现代化战略(1987年)[17]16;
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总布局[22],到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概念,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0]274;
再到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国防建设是安全保障;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总体布局,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形成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国防安全的发展格局,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1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4]37-38,则为“六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体现需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5]。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集成版、升级版,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依据。笔者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

(六)明确“五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战略布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标志,是居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稳定系统,这两者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2020年之后,中国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成为核心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

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统筹协调推进作为更加完整的“五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六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中国与世界互动发展的总战略、大战略。笔者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大战略。

(七)迈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

从现代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角度看[24-25],笔者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历史发展轨迹及历史动因,以及如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创新者、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终结了近代中国急剧衰落的历史(1921—1949年),实现了从旧中国向新中国的根本转变,为进入新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创造了政治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准备成长期(1949—1977年),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人力资本基础以及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迅速成长期(1978—2012年),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实力、贸易实力跃居世界第二;
新时代则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盛期(2012—),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贸易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更大的台阶,进入世界前列和世界舞台中心[26-27]。

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地创新。不断创新是国家崛起的动因,而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以及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一个大规模创新、加速创新、全党全国全民全军创新的时代[28]。这就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中国创新集成”,从而就决定了现代中国发展生命周期的演变及进程。

中国从世界人口最大国到世界农业增加值大国(1997年)(13)按2015年美元价格计算,1997年中国农业增加值相当于美国的3.8倍。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AGR.TOTL.KD?end=2020&locations=CN-US&start=1960。,从世界制造业大国(2010年)到世界进出口贸易最大国(2015年),进而到世界经济最大国(按2017年国际元,2017年)(14)按2017年国际元价格计算,2017年中国GDP超过美国。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end=2020&locations=CN-US&start=2000。。笔者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创新集成。

(八)从“先富论”到“共同富裕论”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主题来看,先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先富论”为主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在上亿人口贫穷大国中率先突破“贫困陷阱”,先是解决了11亿人温饱问题,而后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之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宏大目标,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进入“共同富裕”阶段,这标志着从“先富论”主题开始转为“共同富裕”主题[2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消除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简称MDGs)的目标,即贫困发生率比1990年减少1/2(15)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每人每日消费支出不足1.9国际元的低贫困线标准,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的66.3%下降至2002年的31.7%。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I.POV.DDAY?locations=CN-IN。,又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简称SDGs),消除绝对贫困,即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16)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每人每日消费支出不足3.2国际元的中等贫困线标准,中国贫困发生率从2002年的57.7%下降至2016年的5.4%,预计到2019年降至1%左右。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I.POV.LMIC?locations=CN-IN。。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之际,《建议》首次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标志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14亿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更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这不仅根本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模式与本质,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就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持续成功的根本原因和目的。笔者称之为,中国式共富现代化[30]。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问题。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既是长期实践依据的总目标,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的总目标。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战略,最初是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设想。当时,邓小平同志作出的这一前瞻性、全局性的设想,主要量化指标和基本依据就是,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即从人均1 000美元达到4 000美元,均为1980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价格,相当于人均GDP翻两番[31]。中国改革开放后,40余年来的发展和实践大大超过邓小平同志的战略设想,党中央也与时俱进提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指标。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做了分析,即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当时,中国突出的和普遍存在的景象是,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传统靠天吃饭、依赖手工工具劳作;
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1/4的状况,同时存在[17]10-11。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对照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初级阶段的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进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笔者从八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情依据。

(一)“人均居世界后列”基本国情的改变

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已经相当于1985年14.5倍[7]29,按美元与人民币现价汇率计算,人均GDP从1985年的294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10 435美元(17)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CD?end=2020&locations=CN&start=1991&view=chart。。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也由1990年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178位,处在世界后11%的位置上提高。到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73位,前进了105位[7]208,从世界后列上升至世界中前列,处在世界37.6%的位置上。按购买力平价(PPP)2017年国际元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从1990年的1 424国际元上升至2020年的16 316国际元,并首次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为16 189国际元),相对美国的人均GDP从3.5%上升至27.1%(18)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PP.KD?end=2020&locations=US-CN-1W&start=1990&view=chart。。预计在“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高收入阶段,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超过3.35万国际元,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2/5以上。这是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底子薄”基本国情的根本改变

1978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现价美元)占世界总额比重的2.4%,美国是中国的10.4倍,而到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到2020年,中国占世界比重已经提高至28.7%,相当于美国占世界比重(19.8%)的1.45倍(19)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GDI.TOTL.CD?locations=CN-1W-US。,按2017国际元计算,中国资本形成总额相当于美国的2.38倍(20)根据GDP(2017国际元)与资本形成率数据计算。,从“底子薄”转变为“底子厚”。预计到2035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仍在1/3以上,占世界总额比重在1/3左右,进一步转变为“底子强”,即日益强大的物质资本实力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三)“8亿人口在农村”基本国情的根本改变

中国农村人口从2000年的80 837万人降至2021年的49 835万人,而城镇人口从45 906万人上升至91 42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20.91%提高至2011年的51.83%,到2021年,已进一步提高至64.72%。全国尽管在2020年仍有流动人口3.85亿人,但大部分流向城镇地区,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城镇为主的社会。预计到2035年,中国农村人口比重降至1/5左右,常住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至4/5左右,接近202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比重(为81%)(2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URB.TOTL.IN.ZS?end=2020&locations=OE&start=2000&view=chart。。按不变价计算,中国农村人口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2000年的4.4倍,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每人每日收入从6.5国际元上升至28.4国际元,从略高于世界银行高贫困线标准(每人每日收入5.50国际元),已进入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水平标准(每人每日收入10~100国际元),到2035年,每人每日收入再翻一番,达到60国际元以上。同时,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降至2021年的32.7%,到2035年,将降至25%左右。

(四)基本消除文盲人口,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本之国

中国人口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1%降至2020年的2.67%,基本消除了文盲人口,而大专及以上人口高达2.18亿人,高中(含中专人口)达到2.13亿人,两者合计达到4.31亿人[33],相当于美国总人口(3.29亿人)的1.31倍。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巨大成果,实现了从世界最大的“文盲充斥”之国到世界最大的现代教育之国,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之国、人力资本之国、人才资源之国的历史性转变与跨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丰富、最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优势[34]。到2035年,中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从2020年的85.2%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20年的91.2%达到9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20年的54.4%达到75%以上,大专以上人口从2.18亿人达到4亿以上,全面建成人力资本强国。

(五)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2020年,中国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健康指标率先达到OECD国家水平。2020年,中国婴儿死亡率已降至5.4‰,已低于OECD国家的5.90‰(2019年数据),到2033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将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7.5‰,已接近OECD国家的7.0‰(2019年数据),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6.9/10万,也低于OECD国家的18/10万(2017年数据)。到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人数达到48 07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到54 797万人,参保率为91%;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6 424万人,参保率在95%以上[33];
到2035年,城乡均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体人口全覆盖。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与“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优势。

(六)2035年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5]。笔者预计,中国人均GDP(2017年国际元),将从2020年的1.63万国际元到2035年超过3.35万国际元,中国人类发展指标(HDI)从2019年的0.761(高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平均值0.753)(22)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2010年的0.699上升至2019年的0.761,年均增速为0.95%,在世界的排位为第85位。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https:∥www.hdr.undp.org/sites/default/files/hdr2020_cn.pdf。到2035年的0.850以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7]的结论,是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的,也是正确的。笔者认为,当中国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2020—2035年,再经过15年的过渡时期,从初级阶段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结论,也是符合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的。

(七)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收入国家

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化角度看,从世界最贫穷的大国到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再到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23)笔者关于新兴经济体的定义,是指发展中大国GDP(PPP,2017年国际元)占世界比重超过1.0%。世界有10大新兴经济体,2017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6.4%、印度为6.7%、俄罗斯为3.2%、巴西为2.5%、印度尼西亚为2.4%、墨西哥为2.1%、土耳其为1.9%、沙特阿拉伯为1.3%、伊朗为1.1%、埃及为1.1%,合计占世界比重的38.7%。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end=2020&locations=1W-CN-IN-ID-SA-RU-BR-MX-TR-IR-EG&start=1990&view=chart。,即将从世界最大的中高收入国家升级为世界最大的高收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最大的中等发达国家(2035年)、最强大的现代化国家(2049年)。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农业增长(24)2020年,中国农业增加值(2015年美元价格)占世界总量比重为30.3%。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AGR.TOTL.KD?locations=CN-1W。、工业增长(25)2020年,中国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2015年美元价格)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6.1%。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IND.TOTL.KD?locations=CN-1W。、国际贸易增长(26)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4.7%。[7]206、科技创新[27]的最大发动机和贡献者,成为对世界发展作出越来越大贡献的高收入国家。

(八)从中国和平发展到贡献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与世界其他欧美日现代化强国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不是靠建立殖民地附属国(如英国)、对外发动战争(如日本、美国)强大起来,也不是靠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独霸世界[35],而是靠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大起来,是靠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世界。

总之,中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同时,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1]这充分表明,中国开启新的过渡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中等发达阶段的过渡时期,至少要花上15年的时间,用三个五年规划稳步过渡到这一更高水平的新阶段。

历史的经验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的教训也是值得汲取的。早在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还特别指出要完成这个任务,大约需要经过3个五年规划,就是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从1953年算起,到1967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3年,则为18年,且这18年中已经过去了4年),到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316-317。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已完成了三大改造,正式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6]12。

中国在经历了7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开始进入新的过渡时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渐进过渡到更高的新阶段——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需要用15 年时间、三个“五年规划”才能如期实现这一过渡。

“风物长宜放眼量”(27)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19日,见《诗刊》,1957年1月号。。中国式现代化基本趋势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到2049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比较发达国家,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2078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发达国家,即第三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21世纪末,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铸就“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现代化阶段世界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中华家教·幼儿版(2016年11期)2016-11-28彩世界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奇妙有趣的数世界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6年9期)2016-10-09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课堂内外(高中版)(2016年6期)2016-07-04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推荐访问:新阶段 正确认识 中国社会主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1/65266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