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收听网络广播剧的行为现象分析——以猫耳FM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陈顺婵

近年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注意力分配的复杂化,使得“耳朵经济”成为新的媒介特性选择。“耳朵经济”弥合了人们在进行视觉消费时可能因需要占有的其他感官而导致的注意力缺失,让人们只专注于用听力进行信息的消费,使注意力更加集中。网络广播剧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产生于以社交媒体作为“强连接”的交往时代,以社交媒体为载体和传播链条,有着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和亚文化属性。猫耳FM是专注于ACG(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Games游戏)内容的二次元平台,而网络广播剧的受众多为青少年群体,所以猫耳FM中的网络广播剧收听现象凸显出亚文化色彩。针对猫耳FM的网络广播剧所形成的文化症候,用伯明翰时期的亚文化理论不能进行充分的解释,因此本文转用后亚文化理论,更多关注青年本身的研究路径,对这一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探析,试图分析当下青年群体收听网络广播剧的行为现象。

本研究以网络问卷为数据收集手段,问卷用于采集收听网络广播剧的群体特征信息,其中包含年龄、性别、学历、题材偏向和网络广播剧收听动机等。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是因为线下问卷调查会因地域限制而使调查的准确性降低,而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涉及的范围和群体更加广泛,可以获得更加精准的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的问题是笔者依据对网络广播剧文化的了解和在各个网络广播剧播放平台中的参与而设置,并通过问卷星软件对问题进行编辑后,进行网络问卷的发放、回收和统计。问卷发放群体的选择设定为收听过网络广播剧且对网络广播剧有一定了解的个体,因为只有对网络广播剧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出问卷中涉及的个人在收听网络广播剧时的心理活动以及网络和现实的联动转换。截至2022年8月7日,共计发放问卷322份,有效回收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为99%。

根据网络问卷的统计结果,从年龄和性别两个方面来看,收听网络广播剧群体的年龄分布范围主要是在18~25岁,占样本的54.04%;
收听群体主要聚集在女性群体中,占比为74.22%。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广播剧的题材泛属亚文化类,所以在受众群体中还会涉及个体的自身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出现不对等的情况,这也在此次调查中出现。

在受访者的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这一类别的数量最多,占比为52.48%。在此要进行一个说明,此处的学历并非受访者的最终学历,因为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群体涉及18岁以下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学历还未最终定性,且已成年的个体也并非在以后不会对学历进行提升,所以此处的学历只能作为调查时间内的限定性参考。

受众在收听网络广播剧时使用最多的媒介是手机App,占比达76.4%。这与受众群体的年龄分布大多处于18~25岁相符合,这一群体大多是驻扎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原住民,更多通过新媒介消费来进行娱乐。

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成长,习惯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和工作,熟悉各种信息技术以及应用服务。因此,他们收听网络广播剧的行为现象颇具代表性。

(一)流动场景:自由出入的情感收纳所

在亚文化研究的领域中,场景是指某种具有地域性和亚文化性质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客观世界中的实际存在,也可以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想象空间。场景是一个开放性的物理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自由出入,不完全受制于阶层、性别、种族等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与选择。在场景中,一切都是流动的,没有永恒的固定。人们就像是在咖啡厅般的隐喻空间中来了又走的顾客,几乎没有人对咖啡厅展现出留恋和不舍。他们只是短暂地停留,或带有情绪地交谈,或静静地观察周围,不久便又离开。每个人都匆匆来过,便去往下一个地方。而在这个空间中,情感是保留最完整的存在。

猫耳FM的网络广播剧涉及玄幻、刑侦、架空历史等多种类别,通过以网络小说为文本的结合,对准当前的Z世代,为这一群体描绘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此外,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又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如“狂欢广场”一般的可以放飞心绪、张扬个性的异度空间。当用户开始收听网络广播剧时,便进入了这一流动的场景中。在这个媒介为用户所搭建的虚拟现实的场景里,通过刺激用户的听觉,使用户处于一个置身于故事之中的想象空间里,用户的情感被他者控制和引导,甚至可以让用户产生虚拟的对话和体验,从而使用户的情感以无形的状态存在于这一空间。而网络广播剧的弹幕和评论模式的开启,使用户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将可以被看作“所指”的无形的情感转换成以文字表达的“能指”,让情感在这一虚拟场景中留下痕迹。然而,用户并不会长久地存在于这一场景中,它是媒介所创作的虚拟场景,当一节广播剧结束时,用户就会退出这一场景,回归现实世界,但是其在场景中留下的情感却被收藏。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就可以看出,用户表示在听广播剧时首选的互动方式就是在评论区评论,占比达到41.93%;
其次是在粉丝群里讨论和发送实时弹幕,占比分别为25.47%和24.53%。同时,有45.65%的人表示自己常在所关注剧集的评论和弹幕里活动。受众群体在收听网络广播剧时会有很强的画面感,也会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鸣。这种与角色产生的共鸣便是用户情感的无形表达,用户在其活动范围内进行互动之后,便将这一无形的情感转化成为有形的“痕迹”并被保留下来。此外,在这一流动场景里,用户的自由出入和场景的情感收纳功能配以当代网络社会的社交狂欢和快感消费,使用户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内心情感得以在虚拟世界中宣泄与释放。

(二)生活方式:仪式展演塑造文化身份的表意实践

后亚文化理论是以关注个体的体验和经验为主来解读青年亚文化行为的。在当代都市中,青年个体通过生活方式的展演来认同和重塑自我身份。而在以媒介作为社交传播载体的当下,“展演”通常是以媒介为表征,通过符号的消费、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来构建亚文化资本。在一种青年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既有的商品资源、青年个体的生活体验、青年所处生活区域的风俗与传统都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是青年综合运用上述诸要素的现实结果和青年消费偏好的显现。

猫耳FM的主要用户是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数字化生存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社交媒体几乎嵌入了他们所有的日常生活实践,因而他们自我生活方式的建构通常是通过社交媒体中的展演来进行。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广播剧的受众群体在进行互动时所使用的话术符号除了正常交流沟通的语言外,还包括emoji、原文摘录语句、用角色语气讲话以及颜文字,占比分别为55.28%、52.17%、51.55%以及37.58%。

在猫耳FM这一网络广播剧文化聚集地里,用户通过仪式展演来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呈现自身的生活方式。首先,基于猫耳FM深耕二次元领域的平台特性,这一平台的网络广播剧也带有与之相应的二次元文化表征。在用户的头像、ID以及评论区中,“(っ╥╯﹏╰╥c)”“(⋟﹏⋞)”“凶.jpg”等文字符号,以及ID名“想沈倦了”“人间理想薄景川”等符号,都具有明显的二次元文化风格。其次,他们还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范围特点的语言表达模式。在评论区中,很多评论都是“原文摘录”或“原著解读”,这样的方式联动了广播剧的文本内容,原文内容的跨媒介迁徙是这一群体生活方式展演的呈现。最后,在收听广播剧时,听众会同步网络广播剧的播放时间,进行定时收听并发送实时弹幕,与在这一场景中的其他个体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表明自身的文化身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6.34%的听众会定时收听广播剧并发送实时弹幕进行互动,有39.75%的听众表示自己偶尔会定时收听并发送弹幕。网络广播剧的听众群体通过这些生活方式,在媒介中进行仪式展演,实现身份认同。

(三)新式部落:赛博空间创造虚拟自由的文化共同体

“新部族”(neo-tribe)一词由米歇尔·马弗索利提出,指的是个体通过独特的仪式及消费习惯来表达集体认同的方式。更多时候,新部族是一种基于感情、共同趣味等聚集在一起的松散的情感部落。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赛博空间,基于亚文化而形成的群体组成了一个新式的部落,在这一新部落中,他们的聚集共创了虚拟的文化共同体。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文化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基于共同或者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定势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一种特定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反映在组织层面上的有机统一体。精神契合与情感认同是文化共同体所强调的,它可以给处于这一共同体中的人一种“家”的感觉,并通过情感这一纽带给其中的人一种归属感,使成员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并相互肯定。然而,后现代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呈现出分散化和“幽灵”化的社交模式。个体不会长久地聚集于这一部落中,但处于新部落里的个体在共时情况下会有极强的情感链接,因而展现出一种既紧紧相连又可能随时消失的“撕拉”状态,此处将其称为“自由的文化共同体”。

猫耳FM网络广播剧的创作主要依托网络文学,很多网络广播剧的听众都是其原始文本的爱好者与关注者,网络广播剧的出现使这些听众将关注焦点从文本游移至有声平台。在这些听众以网络广播剧为主体聚集的过程中,形成了后亚文化新部落的表征,即呈现出一个虚拟自由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虚拟自由的文化共同体中表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场域的流动性、社交的纯粹化和情感的共享性。通过对猫耳FM网络广播剧的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在收听某一广播剧时可以在评论区或弹幕区发表评论或实时弹幕,展开赛博社交。他们有时候并不需要处于共时状态下或某一现实地点中,他们可以通过在赛博空间中留下的情感表达符号形成心理共鸣,从而采取一致的行动。用户收听的某一主题的网络广播剧就是维系这一部落的情感纽带,在这一部落中的个体在得到了共同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他人认同时,就会因属于这一共同体而产生对该共同体强烈的情感依赖和成员间的认同,变成如初级群体般的存在,并可以在其中积极互动时获得情感能量。共同体中的成员将链接某主题的网络广播剧并视此为这一群体的“神圣物”。为了拥护这一共同体符号的“灵韵”,成员们会通过长期的自我规训形成部落内统一的部落成员遵循准则,例如拥护作品版权、拒绝剧透、自愿“氪金”消费广播剧内容、自愿为广播剧增加流量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受众收听网络广播剧最大的原因是自身是原文爱好者,占比达41.93%;
在收听网络广播剧时大概率会遵守这一圈子的规则,占比达39.13%。此外,这一虚拟自由的文化共同体不像传统的宗族部落一般有严格的成员进出准则,对于以某主题的网络广播剧为主的文化共同体,其成员是可以自由进出这一新式部落的。例如,当《魔道祖师》网络广播剧上线时,其原始文本的粉丝或新来的听众会跟随着每一集的更新在这一部落中“进进出出”。当这一网络广播剧完结时,听众又会因其结束而离开这一部落。不久后,可能又会有用户重新听《魔道祖师》,再次进入这一部落,成为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或是为了重温剧情,或是为了重新获取历时节点中追这一剧集时所拥有的情感体验。

(四)亚文化资本聚集:次元破壁缔造声优偶像

亚文化资本由桑顿提出,他表明亚文化资本标志着持有者身份的价值形式。同时,桑顿还指出亚文化体系里的媒介不仅作为象征性商品或区隔的标志而存在,还定义和传播着文化知识。亚文化资本富有和贫瘠之间的区别与媒介的参与有关。在后亚文化视角下,媒介在亚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对于亚文化的传播不再被视为主流文化对其的收编,反而是促进了亚文化对自身的宣传。

网络广播剧在兴起之时没有如今这般的商业平台和专业设备,其只是基于网络文学爱好者的自我兴趣。他们“为爱发电”,与共同的爱好者用手机或简单的设备进行广播剧的录制,并发布在贴吧、LOFTER、B站等平台,免费给爱好网络文学的粉丝收听,用最低的成本抒发创作者的创作情怀。2010年前后,资本关注到这一领域,发现网络广播剧的受众都是基于其原始文本,即网络文学,而网络文学又拥有大量的受众群体,所以资本开始入驻网络广播剧这一领域。网络广播剧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模式逐渐转向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付费模式也应运而生。猫耳FM被B站收购后,得到了更多资本,为更多专业化剧集和专业CV(Character Voice,角色声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经济和技术力量的加持下,配音演员的角色和身份被改写,处于幕后的配音演员开始转向“前台”,参加各种商业活动,实现了声音特质与身体实在的融合,变成了拥有完整形象的人。同时,CV在幕后网络时期所获取的流量积累又帮助其顺利地打开了粉丝消费市场。这一闭环模式造就了具有造神特性的声优偶像生产模式。对此,网络广播剧听众群体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93%的人大概率会因为CV去听一部剧集,也有33.54%和24.84%的人表示自己偶尔会或大概率会去参加CV线下的粉丝见面会或相关广播剧CV的线下活动。可以看出,经资本搭桥,CV从线上的网络世界走进了现实中的客观世界。粉丝为了靠近这一圈子里拥有最多亚文化资本的人,也在现实世界中展开追星模式,让CV如明星偶像一般成为某一群体、某一范围内的“神话”。

以猫耳FM网络广播剧的CV为例,他们大多是早先网络小说的爱好者,出于兴趣,将纯粹的视觉信息获取转变为听觉信息获取。因为他们从最开始就存在于这种二次元文化中,所以他们是具身化般的存在,在其中的长期浸润使他们获得了关于这一文化的特有经验、知识和技巧。这一点是可以区别于新来者的。与后伯明翰时期的亚文化群体特性不同,资本的入驻并不能直接影响和侵夺他们在具身化体验下所获得的“品味”,所以资本就与其合作,将CV所拥有的亚文化资本转化成实在利润。在这一过程中,CV在保持自身的“品味”之时还宣传扩展了这一文化,二者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抵抗式关系,而是“均势妥协”般的合作关系。这一合作便成功助推了声优偶像的出现。例如,杨天翔和刘琮两位声优出现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时,上千名粉丝举着应援手符吸引注意力,尖叫和欢呼淹没了大半个会场。这并不是在某个偶像演唱会上的景象,而是在一个二次元盛典——COMICUP23魔都同人展的广播剧《默读》的声优见面会上。

数字时代,个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进程都离不开数字媒介的参与。当代青年群体作为与时代同步的成长者和未来的希望,被赋予极高的期待。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给予肯定:“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本文通过分析当代青年群体收听网络广播剧的行为现象,对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化行为进行展现,以期促进成年群体对青年群体的理解和认同。在成年群体对青年群体进行了解之时,也可以扩大网络广播剧这一“新事物”的传播范围,由此将当代青年文化的关注热点与当前主流文化进一步融合,使青年不再被看作与主流文化对抗的边缘群体,从而促进我国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和行为方向的积极引导,发挥青年群体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广播剧亚文化共同体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广播剧还有前途吗?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传媒评论(2019年2期)2019-05-20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中国广播(2018年10期)2018-12-22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时代人物(新教育家)(2017年10期)2017-12-18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传媒评论(2017年10期)2017-03-01

推荐访问:广播剧 为例 收听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21/65748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