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程意识_论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

【www.zhangdahai.com--素材及写作指导】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212013)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现有的教学困境,不仅与高等教育的功利化意识有关,也与教师自身课程意识的落后有关。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仅需要决策层面的政策引导,更需要教师自身从课程认同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上加强自我转变和提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课程意识
  在传统的西方大学观念中,大学是高贵的精神隐修院,往往承担青年精神成长的社会功能。随着近年来就业逐渐成为大学教育成效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后,当代中国大学似乎出现了人才流水线与市场订单培养的趋向。大学的市场化乃至功利化导致了大学课程设置的市场化和实用性。而一批传统的人文类课程,由于尚未有效地与现实、市场结合,逐渐走到边缘状态,这其中就有大学语文课程。统观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形势,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但由于行政方针解读的多方向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具体操作过程走进一种混乱状态,无论是课程地位、课程学时、开课范围都在逐渐萎缩。
  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除了上述教育环境的改变、经营策略的调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承担者――任课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的落后甚至缺乏。一门课程要得到新生乃至繁荣,不仅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有效支撑,更需要课程执行者如何从自身的角度去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从而确定课程自身的学科价值和教学规律。因此,转变教课课程意识就成为当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最为迫切的工作。
  一、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认同意识
  现今综合性的高等院校其实并没有职业的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的教师。通观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分配,往往有两类人群在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一是刚刚从事高等教育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在被主观认定其专业素养尚未稳定的前提下,相关院部会安排其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二是教学课时不满的教师,在一些院校,教师每学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课时的要求,教学量的达标与其职称评定、评优分配有一定关联,这就促使教师在专业课程不能完成其教学工作量时会暂时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由于这种独特的介入特征,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在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上出现了偏差。在第一种情况中,年轻教师在尚未完全掌握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的前提下,大学语文成为其逐渐成长、磨合的试验田。然而,作为一门以“语文”为内容的课程,需要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成熟的教学方法。除了淡薄的教学理念之外,导致年轻教师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时最大的弊端就是其教学心理。大多年轻教师往往会将此课程作为跳板,当其教学年限或经验达到一定程度,其专业课程会成为其教学的主项工作,因此年轻教师势必不会产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同意识,也不会积极去探索其课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课程认同意识的缺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师层面就缺乏热情,也缺乏一种课程事业心。在第二种情况中,出于追求课时量达标的现实目标,加上教师本身并不是职业从事大学语文相关教学,也导致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会从专业性上去思考教学和研究,不会对课程有归属感,自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课程认同意识。以此,大学语文教学在现实基础上往往变成年轻教师在科研能力未成熟和职称未晋升前的跳板,也往往变成资深教师完成课时要求的工具。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大学语文教学必然走向看似自由而实是不规范的道路,因此,从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情况看,大学语文教改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改变师资,促成课程认同意识的产生。
  解决以上问题,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形成固定的专业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就是学科归属的问题。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中强调,“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可以说,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在母语危机和人文危机的背景下逐渐为行政部门所认同。2008年,南开大学首次将大学语文教育作为高等中文教育的研究方向列入其博士招生计划。这应该说是大学语文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定位上的一个飞跃。但是,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应该界定在哪一门类中,应该归于文学类课程,还是归于教育类课程,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而这种学科归属的模糊带来的一个很现实的后果就是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学术性含量的否定,导致在现有的职称评审体制中,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无法以大学语文为学科去晋升相应的职称。于是,就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他们一方面从事具体的大学语文教学,而另一方面在科研上又必须选择别的学科来进行理论研究。因此要形成稳定的大学语文教学队伍,最关键的是确定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从而让每个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学科性质和要求的引领下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和研究。
  二、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
  一门课程的成熟、完善、发展,离不开任课教师的课程自觉意识,同时也和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一方面是指任课教师能视课程为学术研究的载体,由此延生自己的学术道路,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能从课程原则、规律、内容和方法的角度自觉进行学术思考。良好的课程研究意识是促成课程走向系统性和科学化的重要条件,是提高课程品质的重要保障。
  通观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处于淡薄状态。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所收录的与大学语文相关的论文进行统计,2000年论文总数为66篇,核心期刊论文9篇;2001年论文总数是82篇,核心期刊论文6篇;2002年论文总数99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2003年论文总数107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2004论文总数125篇,核心期刊论文9篇;2005论文总数158篇,核心期刊论文17篇;2006年论文总数211篇,核心期刊论文27篇;2007年论文总数355篇,核心期刊论文35篇;2008年论文总数310篇,核心期刊论文14篇;2009年论文总数243篇,核心期刊论文21篇;2010年论文总数293篇,核心期刊论文29篇。从上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研究论文数量虽消长不定,但总体上是处于增长的状态,但这个数量和其他课程教学论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同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所占比例却非常低,并没有出现生长增加的趋势。再看论文的作者,通过不完全统计,发现现在从事大学语文课程研究的往往是在工科性、职业技术类的院校工作的学者或教师,很少有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撰写的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工科性或职业技术类学院没有中文专业,中文教师大多从事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公共课程的教学,而综合性大学往往具有中文专业或与中文相关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仅仅是一种“副业”,因而也就很难进入到其研究视野。
  要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不仅仅需要教师自身对于课程的主观接受和主动思考,更需要在大环境背景下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推进。我国当下的科研基金资助形式往往是偏于专业学术研究而弱于教育教学研究,这种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资助的金额上,同时也反映在不同机构的重视程度上。教师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对专业学术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得到科研支持进而职称晋阶,而教育教学研究在当下背景下并不很受高校教师重视,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因此,在大环境下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政策宣传和资金扶持,在小环境中加大对教学教育论文的重视甚至激励,都有可能激发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的热情,也会因此带动大学语文教师对于本课程研究的自觉行为。
  三、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
  创新是任何事物生命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来说,教师对于学科、政策的期待永远是被动的,唯一能够主动去掌握的是如何从根本上将这门课程上好,如何能让课程学习者认同大学语文课程,如何通过自身的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创新意识。
  通观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往往具有三个缺陷,就是重知识教学而轻思维训练;角度的单一性和陈旧化;方法的单一性和庸俗化。这些缺陷一方面使大学生内在的接受期待和课堂教学的单调呆板形成需求受挫,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过于熟悉而使之对课程缺乏基本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会推动学生走向课程的旁观者位置,甚至会走向教师的对立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倡课程教学原则创新,即大学语文教学要以合作的精神调协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和接受需求,从而形成一个声音共响的课堂环境。大学语文合作教学首先应遵循平等原则。大学语文课程往往是以单篇的文学文本构成的文学名著选本为载体(现有的教材大多是以文学选本的形式出现,如徐中玉版、王步高版)。学生以其原有的语言知识与文学知识基本上都能理解文本的基础含义,他们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来作出个性化甚至私人化的解读。这种课程教材的特点会使学生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基础。而使合作教学具备平等原则的必然性则在于学生内在心理的发展。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的过渡其重要的嬗变在于高等教育对学生自主精神和自由意识的潜在暗示和呼唤,如果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权威者的话,那么高校的教师就有可能成为学生怀疑和批判的对象,学生已经开始用属于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是非,用属于自己的声音去发表观点,这种内在心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是无法也不可能被忽视的。因此教师单一的传授或自我的表演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甚至成为学习批判的对象,自由阐释和平等言说是学生内在心灵最大的声音。大学语文合作教学另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开放原则。基于大学语文的教材性质,大学语文上的互动,大都是没有既定答案的,所有经过讨论而得出的结果都有可能是最真实的答案。教师的观念与学生各自的观念构成了对互动问题的开放理解,彼此互存。这种开放原则一方面使课堂教学获得一种自由活泼的风格,使学生对于课程的态度从厌恶走向亲近,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活跃思维和辨析选择,促使他们进一步融入课程教学而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应是简单传授具体知识和实际技能,而应是师生以课堂为空间,以文本为载体在平等而开放的场所去感知、思考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观念和母语意识”[2]。
  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也可以表现在教材创新上。现在高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众多,作为通用性的教材也很多,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这些影响度高和使用范围广的教材在体例上往往有两种:一种是以主题的方式分类,这以徐中玉版《大学语文》为代表,一种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分类,以温儒敏版的《高等语文》为代表。但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分类,其最终都是以单篇文章为载体,以一种文选的形式来反映其体例。因此,选什么样的文章为大学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问题,也因此衍生出众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讨论,如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选文的经典性和创新性等。其实,就具体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给予学生最大的困惑或者说学生反馈来的最多的意见就是选文与基础语文教育的重复。在已有的讨论中,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有两个主要理由:一是尽管与基础语文教育课文重复,但高等教育教师在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的前提下可以对其进行更多元的甚至更创新的阐释,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选文重复会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丧失对课堂的兴趣,加之任课教师也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对学生熟悉的选文作深入的挖掘,因此选文重复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热情,反而会加重大学语文边缘化的趋势。二是选文的经典性问题也是值得深入反思的。确实,在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洪流中,经典文学成为文学史最璀璨的符号,也是文学史魅力的主要来源。但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只是文学长河中最响亮的主唱,而真正支撑文学发展乃至文化流变的是普通文人的合唱。因此,经典作家和作品代表某一时代文化与文学的高峰状态,其他类型的作家和作品确实也是这个高峰产生的平台和基础。经典作家和作品确实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乃至教育意义,而所谓不经典的,或者普通的作品也依旧具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就大学语文课堂来说,在既有的阅读史和教育史中未曾熟悉的作家和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更能引起他们注意和好奇。如,我们在介绍中国传统政治发展时,可以引入一些诏书,如汉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在讲授传统文人精神时,如果引入一些古人的自荐书,如东方朔自荐书,这些别致的文章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神。它们尽管不是常见大学语文选文的对象,但其课堂价值或者说其所产生的课堂效果并不亚于经典性的作品,而且它们很具有新颖性。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在兼顾经典性的前提下,一定不能忽视教材的出新求变,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堂才可能从死气沉沉中走出来,使其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还可以表现在实践内容的介入上。大学语文课程很重要的精神是培育和提升学生对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感知能力。如何提升其感知能力,除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形式、如文本联想引导等,还可以加入实践性内容。也就是说,大学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被局限在狭小的教室空间,而可以拓宽教学环境,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二空间,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更生动的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学生通过接触更生动的社会和自然空间,就有可能在历史真相发生地去感受文化和文学的深沉内蕴。如,可以进行区域文学调查,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产生的民间地域,去了解民间文学的生成机制,同时也掌握野地调查的原则和精神;可以在文本解读时,通过登临观览来引导学生获得与文本创作主体相似相近的视野空间和心灵境界,从而尽可能使阅读者和创作者之间产生沟通和共鸣,这比在物质教室更具有教学效果。当然,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其实还可以引入文学创作环节,尽管文学创作内容往往由应用写作和普通写作课程来承担,但古典文学创作却是当今文学课程罕有关注的领域。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曲赋的创作好奇和热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学的体认和接受。
  总之,一门课程的命运,不仅仅掌握在决策者的制度、政策、扶植和引导上,更掌握在课程执行者的内在认同、研究、创新中,只有通过课程执行者自身课程意识的改造乃至改变,才能使课程在政策薄弱甚至缺失之时获得前行的元气,才能让教学对象产生亲近接受之心,也才能获得决策层面过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6.
  [2] 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1):35.

推荐访问:语文教师 意识 课程 大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sucaijixiezuozhidao/2019/0318/2203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