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www.zhangdahai.com--慰问信】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SOM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78耳)随访3个月~1年以上,治愈36例(73.46%),好转8例(16.3%),无效5例(10.2%),总有效率89.8%。平均治愈次数3次,其中9例仅治疗1次即愈。结论: 对SOM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防聋、治聋有重要意义,针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治疗方案的重点则是恢复和保护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复中耳通气功能。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018-01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发病年龄儿童比成人为多,病变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过程。发病早期如能得到适当处理,则疗效较好,如拖延日久则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不易恢复的病变,严重影响听力或继发感染而化脓,甚至有形成胆脂瘤的可能。有局部炎性递质的释放和咽鼓管功能受损引起的中耳积液是评价治疗结果、转归的重要依据。本人在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间收治49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并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男29例(35耳),女20例(43耳);年龄最大70岁,最小5岁,病程3d到3年不等。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内胀闷感,听力因低头或躺下而改善31耳,有耳痛29耳,耳鸣32耳,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2例,合并有慢性鼻窦炎病史、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6例。其中有3例腺样体肥大。鼓膜表现充血、内陷44耳,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琥珀色或黄色49耳,可见液平面或气泡7耳。电测听显示传导性聋35例:病程半年以上,表现为混合性聋14例。声阻抗表现为平坦型11耳,负压型45耳。
  1.2 方法:①用1%麻黄素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采用导管吹张法改善中耳通气,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先控制感染后再使用。同时采用微波透热理疗,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粘膜水肿消退。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②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自鼓膜前下方或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必要时定期重复穿刺抽液,积液为粘液或胶状者,可用α-糜蛋白酶(5mg)溶液先注入中耳少许,待5~10min后,再注入其余溶液,稍加压慢注,常可冲洗出多量粘液或粘胶液,每周2次。液体粘稠,穿刺抽吸无效者(本组12例)可作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液体,积液粘稠者,用透明质酸酶1000单位溶于1ml生理盐水中注入鼓室。分泌物粘稠,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或估计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内恢复正常者,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内径1~1.2mm的T形管或扣眼硅胶管)。通气管留置时间久暂不一,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即可取管。鼓膜穿刺抽液。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纯音测听正常,声音抗A型图。好转:自觉症状好转。纯音为,测听气骨分离20dB(0.5k,1k,2k)以内,声导抗As图。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纯音为,测听气骨分离20dB(0.5k,1k,2k)以上,声阻抗B型图。
  2.2 疗效:本组49例(78耳)随访6个月~1年以上,治愈36例(73.46%),好转8例(16.3%),无效5例(10.2%),总有效率89.8%。平均治愈次数3次,其中11例仅治疗1次即愈。
  
  3 讨论
  
  SOM是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虽然近三十年来进行了精细的研究,但它的病因学仍是有争议的。SOM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咽鼓管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异常,但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引起中耳积液的必须条件,咽鼓管功能障碍只对延长中耳积液的病理状态起作用,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相结合才是发生中耳积液的真正必须条件[1]。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已从SOM的中耳积液中分离培养出多种细菌、病毒和衣原体,因而认为SOM的发生与上述的感染因素有关。
  中耳炎从早期病理阶段向晚期病理阶段进展过程中,渗出液的性质潴留状态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炎性渗出液在中耳停留时间越长,形成肉芽组织的机会越多,且肉芽组织仅在渗出液积存和吸收的地方形成。为防止早期伴渗出液的中耳炎向慢性阶段发展,在肉芽组织形成之前,彻底引流中耳各处的积液至关重要。如能在疾病早期发现并予以适当的处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若延误治疗,则可发生中耳粘连、硬化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鼓膜切开置管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2]:①SOM持续4个月或更长,伴有长时间的听力损失或其他症状和体征;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反复发生SOM或SOM持续存在,无论听力如何均应手术;③患者有鼓膜和中耳结构的破坏。鼓膜置管后,鼓室内分泌物经耳道引流出,避免分泌物粘稠引起听骨链的固定,同时便于乳突气房的压力平衡达到正常气化。术后应观察引流管是否阻塞。本组病例中置管留置半年后拔出,观察3~6个月,检查见鼓膜愈合良好,无并发慢性中耳炎及神经性耳聋者。因此,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甚为重要[3]。SOM病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针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治疗方案的重点则是恢复和保护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复中耳通气功能。
  
  参考文献
  [1] 高静.分泌性中耳炎的感染因素及其致病机理[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5(3):135-138
  [2] 郑芸,孟照莉,王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摘要)[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4):190-192
  [3] 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35
  [4] 陆秋天.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J].广西医学,2007,29(1):62-4
  
  作者单位:618400 四川省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

推荐访问:中耳炎 分泌 临床 探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weiwenxin/2019/0309/434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