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积咳嗽:伤在肺,病在脾|小儿脾肺虚症状有哪些

【www.zhangdahai.com--慰问信】

  宝宝咳嗽,家长们最常想到的是肺的问题。但其实并不那么简单。中医历来讲究整体诊治,认为人体的各个脏腑和各种功能都是互相联系、彼此为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让我们从下面这则古医案,来看看调理脾脏功能在治疗小儿食积咳嗽中的作用,并一窥中医辨证之妙。
  
  
  【医案选录】
  
  月潭之女,年甫周岁,忽喘嗽交作,浑身发热。月潭以为寻常感冒,忽之,越日益甚。适余视其弟病,亦请一视,见其面发赤,身发热,喉中声如锯,臆断曰痰也。必乳母令睡时吃乳,兼膈间有火,故食为火壅而生痰,但得白玉饼两三枚则可矣。月潭令服之。热稍退而腹作胀,喘嗽仍旧。又请余视,以为已愈,细视之,两目昏闭,精神若无,喉间亦如故。月潭曰:看此形恐不救。余曰:何至此。乃视指纹,则红丝出风关,兼按其膈,则胸中作声漉漉然。顿悟曰:前以为痰,乃水也,必小便不利,眼泡虚肿,兼咳而作呕。乳母曰:是。遂开五苓甘露饮,令当茶饮之。次日,月潭邀同进城,问之,则小便十余次,腹减而精神作矣。因劝以再进一煎,两日如初。
  
  
  ――摘自清代医家王�《醉花窗医案》
  
  【白话医案】
  
  月潭的女儿,刚过一周岁,忽然交替出现气喘、咳嗽症状,全身发热。月潭以为女儿患的是普通感冒,并没有重视,但女儿的症状日渐加重。刚好王�前来为他弟弟看病,月潭顺便也请王大夫过去看一下女儿的病情。大夫看到患儿面色红赤,身体发热,可听到喉间如拉锯一样的痰鸣音。于是他判断,疾病是由痰引起的,应该是奶娘仍保留着在晚上小儿睡觉时喂奶的习惯,引起小孩消化不良,造成食积。小儿中焦膈间有热,因此食积易化火成壅而生痰,只需让她服“白玉饼”两三丸,便可以痊愈。月潭于是听从大夫的建议。
  
  患儿服食“白玉饼”后,发热消退,但腹部仍胀满,咳嗽和之前一样。于是再次请王大夫过来诊治,王大夫一开始以为孩子的病情已经痊愈,但仔细观察,发现小儿两眼昏沉闭合,精神不振,喉咙间的痰鸣音还是和先前一样。
  
  月潭说:“看这情况,恐怕病情较重,没得救治了。”王大夫答:“情况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于是观察患儿食指的指纹,只见红色的指纹超过了风关;再按压患儿的腹脘部,胸部可听到漉漉的水音。王大夫顿时意识到问题所在,说:“之前我误以为小孩的病是由痰引起的,其实是水饮致病。小孩肯定有小便不利,眼皮浮肿,还有咳喘时呕吐的症状,是这样吗?”奶娘回答说:“是这样。”于是王大夫拟“五苓甘露饮”为方,嘱咐家人抓药煎煮成汤给患儿服用。
  
  第二天,月潭邀大夫一同进城,大夫问起他女儿的病情,月潭回复说女儿服药后小便十余次,腹部胀满减轻,精神也好转了。大夫建议他再给女儿服多一剂药。两日后,患儿病好如初。
  
  
  【医案分析】
  
  人体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可以用中医的“五行学说”来解释。五行中,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子病及母”,故脾的病变会累及肺,同样,肺出现问题,日久也会阻碍脾运。
  
  本案中患儿以咳喘为表现,兼有腹部胀满等不适,故王大夫考虑,疾病根源应该是中焦脾胃出现状况,累及肺脏所致。但究竟病变机制如何,病理产物是什么?在案中,王大夫一开始的诊断出现了点偏差:因听到患儿喉间有拉锯样的声响,王大夫便认为,致病原因应该是津液代谢障碍的产物――痰。当得知患儿仍有夜间吃奶的习惯后,便作出了食积化火生痰的推断。
  
  因为,在中医学中,小儿 “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胃运化的能力弱,容易引起饮食停滞,产生疳症、食积、泻泄等症。《幼科发挥》中说:“太饱伤胃,太饥伤脾。”医案中患儿已过周岁,仍有夜间睡时吃奶的习惯。由于幼儿进食往往不知饥饱,夜间喂养对于小儿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依赖情结,因此容易乳食过多,饮食失宜,从而伤及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而小儿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故若有食积,日久则易化热;食积困脾,影响脾对水液的运化易生痰。痰热食积互结于体内而使腹部胀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痰热能使肺失宣降而出现发热咳嗽、气喘等症状。可是,王大夫在用了有化痰功效的“白玉饼”后,患儿虽热退,但仍腹部胀满,喉中有声如前。
  
  在第二次看病时,查体闻及患儿胸部漉漉的水音,并得知其有小便不利、恶心呕吐的情况后,王大夫意识到,致病因素不是痰,而是饮。人体的水液主要由脾运化,若运化出现障碍,则会形成水湿痰饮这些病理产物。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饮者也可出现喉间痰鸣音,故若不加细察,容易误认为是痰。但水饮由于质地清稀,故积聚在体内易有流动的漉漉声响;且水饮为阴寒之邪,水饮内停,会使中阳不振、膀胱气化不利,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易恶心呕吐、小便不利。通过这些症状可加以鉴别。因此患儿的病机主要是脾运受阻,化生饮邪,日久化热,饮热互结。王大夫明察病因后,再给予健脾利水、清热化湿的“五苓甘露饮”,小儿病就好了。
  
  
  【药方分析】
  
  
  白玉饼
  
  又名:白饼子。出自中医儿科经典医书《小儿药证直决》。
  
  书中记载,其主要成分为“滑石末1钱(1钱=5克),轻粉5分(1分=0.5克),半夏末1钱,南星末1钱,巴豆24个”。上述各药研末,制成药丸。主治“小儿痰食积滞内阻,致发惊搐、癫痫;或腹有癖积及夹食伤寒,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小儿腹中有癖,但饮乳者,及漱而吐痰涎乳食;小儿夹食伤寒、发热呕吐、嗳气、肚疼者”。
  
  本方为泻下剂中的轻剂,可用于体壮、有食积化热的小儿。方中半夏、南星燥湿化痰;轻粉性味辛、冷,能杀虫积;滑石味甘,性寒,能泻实热;巴豆泻下力强,气、血、痰、火、食等积结,皆可消除。各方配合,共奏清热化痰、利水消积之功。
  
  
  五苓甘露饮
  
  本方是在《伤寒论》中的名方――“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寒水石、石膏、滑石三药而成的。
  
  “五苓散”,由白术、泽泻、云苓、猪苓、桂枝五味药组成,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疗各种水饮内停的病症。方中重用泽泻,可直达肾与膀胱,利水祛湿,兼能清热。茯苓和猪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通阳气,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用,共奏化气、行水、解表之功。
  
  石膏清泄中焦,寒水石和滑石清利下焦之热。三药合用,能清中下焦之积热,与“五苓汤”合用,可使水道通利,增强清热利水功效。【111154】

推荐访问:小儿 咳嗽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weiwenxin/2019/0422/8923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