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树突状细胞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中的意义:树突状细胞

【www.zhangdahai.com--领导述职报告】

  摘要: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中药可以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相关的免疫应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关联来分析树突状细胞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中的意义,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中医药;艾滋病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79-03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发展。自1981年首次发现该病例以来,人们对于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做了深入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目前已知的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可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DC也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是唯一可以启动初始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一类细胞,其激发T细胞增殖及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100~1000倍,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1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2~3]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整个淋巴或非淋巴组织,表型和功能各异。DC细胞经刺激后可表达MHC类分子,辅助分子CD�40、CD�80、CD�86及早期活化标记CD�83。根据来源不同,DC可分为DC�1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DC2淋巴样树突状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PDC)。DC�1表达髓源性抗原CD�11c、CD�13、CD�33,来源于CD�34+骨髓前体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其前体细胞为PDC�1,主要表面标志为Lin-、CD�4+、CD�11c+、HLA-DR+、IL-3R-、CD�45RO+、CD�1a+。DC2缺乏髓源性标志,与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主要表面标志为HLA-DR+、Lin-、CD�3-、CD�11c-、CD�4+、IL-3R+、CD�45RA+、CD�1a-。
  DC�1有很强的吞饮和吞噬能力,主要功能是针对细菌感染产生抗原捕获和提呈功能;经CD�40L激活能产生大量的IL-12,促使CD�4+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DC2的吞噬能力较弱,主要针对病毒感染产生Ⅰ型干扰素,同时它也具有抗原提呈和调节免疫的功能。DC2能刺激初始T细胞产生IL-4,有利于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DC�1和DC2的诱导分化直接影响Th�1和Th2的平衡。DC还能够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形成,与NK相互作用对体内病毒感染过程中免疫细胞表达和激活起重要作用。
  2树突状细胞与HIV-1感染的相互作用[4]
  HIV-1能否感染靶细胞,首先取决于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和吸附。DC有CD�4、CCR�5、CXCR�4等受体,能够感染HIV-1、HIV-2和变异的HIV-1。DC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dendriticcell-specificICAM-3grabbingnon-integrin,DC-SIGN)是C2类凝集素受体(C-typelectinreceptor,CLR)中的gp120结合受体,DC也可以通过DC-SIGN与HIV-1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可以稳定病毒,维持和延长病毒感染活性,而且体外实验表明,低滴度的HIV-1在没有DC-SIGN协助下并不能感染靶细胞,因而DC-SIGN还起着富聚病毒促进感染的作用。它可能代替CD�4成为MDC感染HIV-1的主要受体。
  HIV-1可以通过与DC-SIGN的结合,诱导某种相应的机制,破坏DC的功能,从而逃避免疫监视。HIV-1编码的蛋白Nef、Tat作用于DC,诱导DC分化及改编细胞表面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增强T细胞的招募和活化,从而促进病毒传播和复制,并在HIV的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DC-SIGN可保护DC免受大量病毒感染和抑制与病毒的融合。这种抑制作用很可能使内吞的病毒颗粒得到保存从而维持其长期复制能力,延长了HIV-1的感染性。抗DC表面DC-SIGN的抗体能抑制病毒与DC的黏附,阻止HIV-1的感染和传播。
  在机体抗HIV-1感染中,DC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DC�1可激活Th�1反应和CTL反应,DC2可针对HIV-1产生大量干扰素,这些机制在抑制HIV-1复制和清除HIV-1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HIV-1容易侵犯DC而使其功能受到损害,而且DC可能有播散HIV-1作为HIV-1储存库的作用。DC在HIV-1感染中的这种双重作用,导致了机体内DC数量减少及功能削弱。首先,感染初期DC促使T细胞增殖和CTL反应的保护性免疫使DC的功能逐步受到削弱;其次,HIV-1病毒库的作用,使抗病毒治疗疗效受到影响和病情迁延不愈。
  3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介于DC在抗HIV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治疗HIV感染,有人开始把目光转向恢复患者体内的DC功能上来。
  研究提示[5~6],DC数量与HIV-1的病毒载量呈负相关,DC2在病程早期下降,而DC�1在病程晚期才出现数量降低。Barmn等[7]研究发现,与未感染者相比,HI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MDC和PDC所占比例及绝对值均出现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还发现HIV感染者体内的MDC及PDC绝对值与CD�4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HIV-1感染者DC功能变化的原因目前仍不很清楚。原因之一可能是DC本身能够受HIV-1侵犯,病情进行性的变化导致DC数量的不断下降。对于HIV感染者来说,树突状细胞频率和功能的降低常常预示着机会性感染和AIDS期的到来。近期临床研究发现,HIV患者外周血DC数量下降和功能损伤从而影响着病程的进展和预后,尤其是PDC数量下降和功能损伤与疾病进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任何环节都是相关联的,在HIV感染的情况下,其复杂性更加难以想象,正是这种复杂的网络型结构,为中药抗HIV/AIDS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中药在任何一个环节介入,都可以使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其不平衡的病理状态,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的轨迹。树突状细胞是一组形态、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也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DC这种独特的免疫调节功能,是机体免疫稳定的平衡机制;但在病理状态下,DC上述特性及自身紊乱,又可成为免疫炎症性疾病,以及病原体与肿瘤等逃逸免疫监视的一个重要始动因素及病理机制。中药作为免疫调节剂,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无可能利用中药增强艾滋病患者体内DC的功能,增加DC数量,成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
  近年来,对中药促进树突状细胞功能方面的研究逐渐开展,骆殊等[8]用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中加入或不加入黄芪多糖,动态观察树突状细形态、数量的变化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学活性的不同,结果DC的数量在200ug/mL黄芪注射液干预浓度内各黄芪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数量均未发现明显差异。而在300ug/mL的黄芪组中,可见到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及其余各黄芪组为低。对照组及各黄芪组在细胞形态方面,除300ug/mL浓度时镜下观察到从d�4开始细胞减少,后期部分死亡,其余未见显著差异。在对于各组DC免疫表型的检测中,发现在黄芪多糖200ug/mL浓度内,对CD�1a、HLA-DR、CD�80、CD�86、CD�40的表达,有黄芪多糖干预的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黄芪多糖干预的DC的吸光度均高于未经黄芪多糖干预的对照组,并随着黄芪多糖剂量递增,OD值也呈递增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在体外诱导培养DC时用黄芪多糖进行干预可以促进DC的成熟及对T细胞的增殖反应。此外,淫羊藿苷(icariin,ICA)可刺激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DCs的分化和成熟,增强DCs的免疫学活性[9]。中药当归多糖(Angelicapolysaccharide,AnPs)、枸杞多糖(Lyciumbararumpolysaccharides,LBP)、灵芝多糖(Ganodermapolysaccharides,GP)、香菇多糖(Lentinan,LNT)、车前子多糖(SemenPlantaginisPolysaccharides,SPP)、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methytlpachymaram,CMP)、猪苓多糖(Polyporuspolysaccharide,PPS)等能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10~11]。
  除研究发现单味中药具有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的作用外,复方中药制剂也有可增强DC的抗原提呈能力。郑红刚等[12]采用中药肺瘤平膏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发现联合组比单纯化疗组:①治疗后的髓系DC数量及与淋巴系DC比值显著提高;②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均提高,CD�8+细胞数下降。何欣等[13]报道,采用温阳散寒补气养血中药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联合组较单纯化疗组:DC计数及与外周血单核细胞比值升高;淋巴结转移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杨莉等[14~15]报道,复方中药可使正常人DC的CD�83和CD�86表达明显增高,对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增强。并选择3组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的成熟组方,从体外研究复方中药对外周血DC分泌的细胞因子是否有调节作用,结果显示3组复方中药对DC分泌Th�1型细胞因子有抑制作用,而对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虽略有升高。研究资料表明DC通过分泌高水平IL-12促进Th�0向Th�1分化,从而产生Th�1应答和CTL应答,表现为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和细胞毒活性,即IL-12促进Th�0向Th�1分化起关键作用。3组复方中药对DC产生Th�1型细胞因子起到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弱Th�0向Th�1的分化,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另外Th2型细胞因子虽无明显增高,但有增高趋势,也就是说这3组复方中药通过抑制Th�0向Th�1的分化,促进Th�0向Th2分化,对机体Th�1/Th2的平衡进行精细调节,从而起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
  危剑安等[16]观察中药艾灵颗粒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9个月,髓系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频率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9个月,淋巴系来源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频率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从治疗前低于健康对照水平恢复到治疗后健康对照水平。治疗后9个月IFN-α均值升高,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艾灵颗粒可能在一定程度恢复MDC和PDC频率,升高PDC分泌IFN-α的作用,提高感染者免疫功能。
  上述研究表明:中药可以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对HIV感染者来说,树突状细胞频率和功能的降低常常预示着机会性感染和AIDS期的到来。因此,对于HIV感染者,DC可能是中药影响免疫功能的关键所在。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领域,应开展中药影响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与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艾滋病涉及两个方面,病毒和艾滋患者(免疫)。现代医学重病毒,中医学重患者。艾滋病毒能破坏免疫系统,抗艾滋病药自然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恢复。但有的学者认为抗艾滋病毒药治疗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功能,也有的则认为它可增强细胞免疫,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宿主免疫系统行使抗艾滋病毒活性。感染HIV长期不进展者,虽未经任何治疗,但免疫系统仍未受损,主要是得益于免疫系统的作用。中医的优势在整体、在患者、在辨证论治、在正气(现代指标是免疫),应该是通过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免疫功能的提高。免疫系统范围大,研究难度也很大,不如艾滋病毒,研究对象集中在一个病毒,便于入手和深入研究。任何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因素,有可能是中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靶点,所以,DC可能也是中药影响HIV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靶点之一。
  参考文献:
  [1]SteinmanRM.Thedendriticcellsystemanditsroleinimmunogenicity[J].AnnuRevImmunol,1991,9:271.
  [2]SiegalFP,KadowakiN,ShodellM,etal.Thenatureoftheprincipaltype1interferon-producingcellsinhumanblood[J].Science,1999,284:1835~1837.
  [3]BuentkeE,D’AmatoM,ScheyniusA.Malasseziaenhancesnaturalkillercell-induceddendriticcellmaturation[J].ScandJImmunol,2004,59(5):511~516.
  [4]史毓杰,江振友.HIV-1感染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179~183.
  [5]GrassiF,HosmalinA,McllroyD,etal.DepletioninthebloodCD11c-positivedendriticcellsfromHIV-infectedpatients[J].AIDS,1999,13:759~766.
  [6]FeldmanS,SteinD,AmruteS,etal.Decreasedinterferon-aproduc-tioninHIV-infectedpatientscorrelateswithnumericalandfunctionaldeficienciesincirculatingtype-dendriticcellprecursors[J].ClinicalInnunology,2001,101:201~210.
  [7]BarronMA,BlyveisN,PalmerBE,etal.Influenceofplasmaviremiaondefectsinnumberandimmunophenotypeofblooddendritiecellsubsetsinhumanlmmunodeficiencivirus1-infectedindividuals[J].InfectDis,2003,187(1):26~37.
  [8]骆殊,邵佳.黄芪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66~69.
  [9]单保恩,潘晓明,赵连梅,等.淫羊藿苷促进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成熟[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16(4):325~330.
  [10]高林林,吴晓英.中药多糖抗肿瘤作用与树突状细胞关系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5):69~70.
  [11]阮旭东,欧阳学农.中药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8):2221~2223.
  [12]郑红刚,朴炳奎,林洪生.中药肺瘤平膏合并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的影响[J].中国肿瘤,2008,17(2):113~115.
  [13]何欣,朱婴,黄立中.温阳散寒补气养血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6,16(11):1308~1310.
  [14]杨莉,李艳佳,刘京生.复方中药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干预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7):606~608.
  [15]杨莉,戴二黑,刘京生,等.复方中药调节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1):102~104.
  [16]危剑安,刘婧,王福生,等.艾灵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3):235~237.
  (收稿日期:2011-01-11)

推荐访问:树突 浅析 在中 艾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lingdaoshuzhibaogao/2019/0424/9296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