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移位的感觉 [外侧小切口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肢骨外棵骨折]

【www.zhangdahai.com--转正述职报告】

  云南省宾川县中医院,云南 宾川 671600       【关键词】:肚骨外棵骨折;儿童;内固定;克氏针    【中图分类号】R72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75-01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损伤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自2002年2月-2007年2月,笔者采用外侧小切口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移位的肚骨外裸骨折38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l岁半~13岁,平均6岁。右侧23例,左侧15例。新鲜骨折32例,陈旧骨折6例。分型根据北京积水潭医院关于肚骨外棵的分型,I型,无移位骨折型49例,Ⅱ型侧方移位型13例,Ⅲ型旋转移位型23例,IV型骨折脱位型2例。手术时间均在1周内。
  1.2 手术方法 取肘外侧小切口,长3~4cm,沿肚三头肌和肱挠肌、挠侧婉长伸肌间隙钝性分离,显露肚骨远端骨折部。清理骨折断端之间血块和嵌插组织,断端显露清楚后远端凑近端,解剖复位后先用固定钳加压固定,再选用?准1.5~?准2mm克氏针2枚交叉固定。对于陈旧性外髁骨折,在刮除骨折断端之间的骨痴和纤维增生组织后,充分复位,若间隙犬须自体髂骨植骨,用2杖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长臂屈肘旋后位石膏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长臂屈肘旋后位石膏固定4~6周,术后2周拆线,4周后去除石膏托固定开始肘关节主被动伸屈锻炼,术后6~8周根据X片情况,决定取出内固定物。
  
  2 结果
  
   木组分别随访4月~3年,疗效评定参照李相民等[1]功能疗效评定标准,优26例,良8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达89.5%。
  
  3 讨论
  
  3.1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目前,骨折间隙大于2mm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这一理论己被广泛接受。笔者体会是对于间隙小于2mm的肱骨外髁骨折2周内应严密观察,一旦摄片发现骨折再移位应立即手术。
  3.2 内固定物的选择 从生物力学观点来看,骨折是由应力和机械能力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其中压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而张应力即扭转应力和剪切应力不利于骨折愈合。本组采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抵消了扭转应力和剪切应力,防止骨折旋转移位。另外,对于使用螺纹钉治疗肋骨外裸骨折,笔者一直认为螺纹钉的加压作用可能压缩髓板细胞而产生骨髓早闭[2]。
  3.3 手术操作要点 ①肘外侧切口应偏后,术中不用游离挠神经,木组术后无挠神经损伤现象;②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骨髓。克氏针表面光滑、横截面积小几乎对骨髓不造成损伤,术中应选用尽量细的克氏针,大多数用直径1.5mm的即可。对于骨折块较大者为增加固定牢固性应用直径2.0mm,并强调一次穿针成功;③骨折解剖复位可以肋骨滑车为标准。此入路无法直接显露关节面,由于肚骨外裸骨折常包括肚骨小头与肚骨滑车的挠侧壁,因此,术中可以从肚骨远端前侧直视观察肚骨滑车是否对合良好,如肋骨滑车前侧、远侧对合好,一般关节面即解剖复位;④陈旧性骨折术中应仔细辨认原骨折线,尽量保留骨折块上伸肌健附着部,清理机化组织时不要过分刮除骨折断端,避免发生骨折块缺血性坏死和骨髓损伤。
  3.4 肱骨外髁并发症 并发症包括骨不连、肘内外翻畸形、肱骨小头或滑车无菌性坏死、关节功能障碍,肱骨外髁生长紊乱等。临床上常见的是肱骨外保生长紊乱,患者无不适应主诉,肘关节功能正常,与健侧对比外裸明显隆凸,原因不明,可能与手术过程中外髁剥离、肱骨外髁骨折骨髓损伤有关。因此除去骨折本身创伤造成血运障碍外,手术过程尽量减少创伤,克氏针固定一次成功,保护骨断端血运。
  
  参考文献
  [1]李相民,洛长和,张宏志.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5例体会,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1991,6(4):228.
  [2]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
  (收稿日期:2009.1.2)

推荐访问:移位 骨折 交叉 固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zhuanzhengshuzhibaogao/2019/0330/4572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