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13例临床分析:外伤性脑梗塞

【www.zhangdahai.com--读书笔记】

  外伤性脑梗死是急性颅脑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发病率不高,但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影响,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收治外伤性脑梗死患者13例,就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4~58岁。受伤方式:车祸伤8例,跌坠伤4例,打击伤1例。
  1.2 临床表现 无意识障碍8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5例,偏瘫11例,癫痫发作1例,面瘫3例,失语1例。本组患者均于伤后3 h~3 d作初次CT检查,9例行CT复查,结果是:伤后3 h内均无阳性发现,24 h内出现阳性11例,3 d内出现阳性2例。单纯性脑梗死4例,合并脑挫裂伤7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梗死灶发生部位:基低核区10例,额叶1例,颞顶叶1例,枕叶1例。
  1.3 治疗结果 全组均经非手术治疗。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价治疗结果:良好8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①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颅脑损伤急性期内,脑血管循环障碍及也可能存在的微血管的早期损害,而使脑深部动脉穿支发生痉挛、闭塞引起脑梗死;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使颅内压增加及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同时脑血管受压拉长扭曲、痉挛收缩致供血区缺血,引起脑梗死;③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下降,以及早期微血栓形成均影响脑循环,是内在的基本因素;④伤后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调,尤其是致脑血管痉挛的物质尤为重要。由于脑伤后许多促使血管痉挛的物质如儿茶酚胺(C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收缩性前列腺素(PG)、氧合血红蛋白(OXYHb)、过氧化脂物(LPO)以及钾离子均有明显升高。同时,受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失去屏障功能,通透性明显增加,则使血管活性物质5-羟色胺、氧合血红蛋白等得以直接作用在血管平滑肌上而引起血管痉挛。另外,血管内皮细胞还具有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及调节血管张力的功能。当内皮细胞损伤后,其舒血管与缩血管两种物质的产生失衡,其中,以血栓恶烷A2(TXA2)和内皮素(Endothelin)为主的内皮源性血管收缩因子(EDCF)占有优势,故使脑血管处于持续收缩状态[1]。
  2.2 临床特点 ①好发于儿童,且小儿疗效好,治愈快,预后佳;②好发于基低核区,因基低核区的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和前脉络膜动脉远离大动脉主干,细长迂曲,部分于大动脉成直角分支,吻合支少,且为终末支,栓子易于此处发生梗死,本组位于基低核区10例(83.3%);③头部损伤轻,而体征明显,且梗死症状出现的较晚,头颅CT扫描早期阳性率低(本组患者24 h内阳性占16.67%),故在损伤程度与体征不相符时,应想到此病发生的可能。进行动态CT跟踪,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2.3 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法据病情而定,多数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对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且颅压高症状明显,甚至脑疝形成者,应立即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脱水剂、能量合剂、激素、钙离子拮抗剂、促脑细胞代谢等药物,辅以针灸、功能锻炼、高压氧等治疗,多数恢复较满意,预后良好。
  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对本病的主观认识,进行全面、仔细的临床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进行必要地CT扫描(有条件者及早行MRI),进行相应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成.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73.

推荐访问:临床 分析 外伤性 脑梗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dushubiji/2019/0407/6157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