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65例临床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能治好吗

【www.zhangdahai.com--其他心得体会】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入住本院的新生儿中、重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5例。结论 本院新生儿中、重缺氧缺血性脑病多数有围产期窒息史并伴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经积极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病情重,死亡率高,并可导致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是新生儿时期伤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病情程度不同出现一系列不同表现。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的中、重度HIE 65例作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中度56例,重度9例;男46例,女19例;早产2例;体质量1 200~1 500 g 2例,1 500~2 500 g8例,2 500~4 000 g 49例, ≥4 000 g 6例;入院日期 72 h 2例。
  1.2 围产因素 宫内窘迫23例;脐带异常22例(其中脐带绕颈1~2周14例,脐带扭转3例 ,脐带过短和脐带脱垂各2例,脐带假结3例);羊水混浊12例 ;胎膜早破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胎位异常各5例;头盆不称和产程延长各2例;顺产19例、难产18例、剖宫产21例、不详7例;生后Apgar评分1分钟≤3分者2例,4~7分者21例,>7分者35例,不详7例,产室抢救23例。
  1.3 主要临床诊断表现 65例均有意识改变。兴奋者38例,抑制及嗜睡者25例,昏迷者2例,惊厥者4例;下颌震颤者19例;肌张力减弱者39例,肌张力增高者26例;肌震挛者3例;拥抱反射活跃12例,拥抱反射减弱39例,拥抱反射未引出14例;呼吸节律规则36例,呼吸节律不规则24例,呼吸暂停3例,呼吸衰竭2例;循环衰竭3例。症状持续时间≤3 d 17例,4~7 d 27例,8~14 d 16例,>14 d 5例。
  1.4 实验室检查 头颅B超异常改变60/63例;头颅CT异常改变22/22例,其中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例,颅内出血者1例;胸片异常改变30/45例,心脏轻度扩大6例;脑电图异常者2/2例。
  1.5 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35例,颅内出血13例,硬肿症3例,电解质紊乱10例,其中低钾血症2例,高血糖和低血糖各1例,头颅血肿7例,感染6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咽下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各1例。
  1.6 本组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镇静、保暖、吸氧、降颅压、脑细胞活化剂、抗生素、支持治疗法等,其中47例给予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2~3 d 6例,4~5 d 23例,6~10 d 10例,11~13 d 8例。治愈41例,好转22例,自动出院2例。
  
  2 讨论
  
  HIE主要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伤。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当缺氧为不完全时,大脑皮层矢状旁区及其下白质部分最易受损,如为急性完全性缺氧,则丘脑及脑干部神经核为主要受损部位,90%以上伴有神经系统损害。
  本组病例的病因中以宫内缺氧因素为主,宫内窘迫占35.4%,依次为脐带异常占33.8%,羊水混浊占18.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占7.6%,窒息占12%,产程延长占4%,提示我们应重视预防宫内窘迫及脐带异常等产前因素,使中、重度HIE的发病率下降。据国内资料HIE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病率为30%。本组病例并发症中吸入性肺炎占53.8%,颅内出血占20%,电解质紊乱占15.4%。HIE的发生主要与围产期窒息有关,有统计,由围产期窒息引起的占25%~50%,本组病例与国内报告结果相符合。因此临床上必须重视产前检查,及早发现高危因素,加强监护,积极治疗,产时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尽早处理产程,缩短宫内缺氧时间,从而降低HIE发生率。
  目前国内通常采用综合疗法:1.三项支持疗法:①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使血气和血液酸碱度在正常范围;②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使心率和血压在正常范围,保证周身各器官有良好灌注;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以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这是HIE综合治疗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治疗措施。2.积极控制惊厥和颅内高压,合并脑干症状并肝功能不良患儿可给予苯妥英钠治疗。3.应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如:胞二磷胆碱或脑活素、神经节苷脂。临床观察认为生后48 h内,最好24 h内开始治疗,可使患儿产生良好反应,整个新生儿期治疗便可顺利进行,按时达到阶段治疗目标。这是纠正脑细胞代谢障碍的最根本措施,也是防止神经细胞坏死的最重要措施。
  本组病例中47例进行了高压氧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明显缩短病程,与国内报告结果一致。高压氧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增加血液中氧的物理溶解量,使氧从毛细血管向脑组织的弥散半径加大,从而显著改善脑的氧供,还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纠正脑内血液分布失衡,改善病变区的血液供应,并使“关暗区”的脑细胞功能恢复,从而对脑部病变产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125.
  [2] 康厚乾,李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0(1):238.

推荐访问:缺血性 缺氧 新生儿 脑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qitaxindetihui/2019/0406/5799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