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治未病”理论指导飞行人员健康疗养】 治未病理论

【www.zhangdahai.com--爱岗敬业演讲稿】

  1 “治未病”的提出与发展      追溯“治未病”一词的学术渊源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患?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转变的重要性。“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则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摄生防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
  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是欲病早治,如《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三是早期治疗,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等。《难经》提出了“治未病”的又一重要涵义,即治未病的脏腑。《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仲景则将前人“治未病”思想融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挥,使“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治未病”理论发展至今天,又赋予其许多新的含义。如体质学说的研究认为:每个人先天体质有异,是引起不同证型的基础,今人匡调元提出两纲八要辨体质[1]。笔者曾提出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医的无病有证进行积极的治疗,已达到治病于初始、消病于萌芽之目的[2],并且进一步提出建立“亚疾病”概念,以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入发展[3]。
  
  2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
  
  “治未病”虽然语言简要,但实际上这一词从提出到发展进而形成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科学的辨证观,并给予人们揭示疾病本质的提示。自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由微至著发展变化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以疾病而言,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是突然而起的,它必然要经过或短或长的隐伏阶段。也就是说,病理变化的信息量必须经过一个“蓄积”过程。当病变信息量较少时,人体一般从外观上难以看出明显的变化,感觉不到异常症状。随着信息量逐渐增多,可以表现出轻微的症状,这时虽有不适,但对人影响不大,常被忽略。目前的检测手段也常反映不出其异常变化,直至病变严重,才引起明显的全身或局部的典型症状,并且有客观数据可以检测,这时才是人们所说的“发病”,成为临床可以诊断治疗的疾病[4]。而“发病”前的全部状态均归属于“未病”阶段。显然这个未病阶段实际上不仅包括无病的健康阶段,还包括疾病的早期阶段、隐伏阶段。目前已基本得到公认的“未病”形态有四种,它们是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这四种未病形态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5]。“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即是未病之前先要预防,主要针对的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治病于初始,即是已病早发现、早治疗,主要针对的是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三是既病防传变,即是已发病后要重视未病脏腑的治疗,主要针对的是传变未病态[3]。我们称“治未病”为理论,更有学者进行研究而形成未病学,将其推至更高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包含着科学的辨证观,更因为它给临床实践赋予了真实的内容,并对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6]。
  
  3 “治未病”理论对飞行人员健康疗养的指导意义
  
  3.1 飞行人员健康疗养的目的。飞行劳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劳动,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安全飞行的前提和保证。飞行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疗养,其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疾病,以维护飞行人员的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并延长飞行年限,同时采取一切有利于调整生理、心理的不平衡状态的手段,达到预防疾病发生或抑制病理过程发展的目的;采取一切有利于消除飞行疲劳的手段,达到提高飞行耐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飞行人员健康疗养期间,不仅实施体格检查与健康鉴定,对疾病及时进行矫治,而且还要实施航空生理训练、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等,并进行心理保健、合理的膳食营养及生活管理等。由此可见,飞行人员的健康疗养不仅注重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矫治,更注重未发现疾病时的预防和保健。
  3.2 用“治未病”理论指导飞行人员健康疗养。
  3.2.1 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
  即使是健康未病态也要积极的预防和调理,在充分利用各种疗养因子和落实各项疗养措施外,结合中医体质学的观点,辨证分类,给予不同的预防调理方案
  3.2.2 落实治病于初始的方针。一是积极治疗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健康疗养的飞行人员是一个身体相对健康的群体,除少数飞行人员有较轻的慢性疾病外,多数飞行人员的身体无疾病诊断。但是,由于飞行劳动的复杂性及特殊性,许多飞行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身体上的自觉不适症状,或并无不适症状,但舌象、脉象却已出现异常改变,处于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这些多数属于中医的“无病有证”。 “无病”是指未达到目前有据可依的疾病诊断条件,“有证”是指中医“四诊”资料中可以找到异常证据,并据此可以辨证。笔者曾经观察过健康疗养的飞行人员的中医证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中医健康标准的飞行人员仅占健康疗养的飞行人员的19.3%,另外80.7%的飞行人员均患有慢性轻病或处于无病有证的状态。证型中主要有气虚、阴虚、血虚、肝郁气滞等型。气虚型以脾气虚为主,分中气不足、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等[7]。中医辨证靠的是望、闻、问、切。中医治疗以辨证为依据,在有可依的现代指征的情况下可参照指征,无可依的现代指征时仍能据证给于治疗,驱邪扶正,平秘阴阳,使身体趋向于健康未病态。因此对于健康疗养的飞行人员,除心理调适、体能训练、合理膳食等之外,还应运用中医的方法积极治疗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
  二是时刻注重强肾健脾。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盛能够提高人的应急应变能力和抗御外邪能力,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实则四肢肌肉有力并能充养先天肾。处于未病四种形态的飞行人员都应该时刻注重强肾健脾,以便进一步提高飞行人员健康疗养的质量,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消除飞行疲劳,提高飞行耐力的目的。
  3.2.3 用“既病防传变”思想指导飞行人员疾病矫治。要克服脏病治脏,腑病治腑的错误,积极治疗传变未病态。在飞行人员疾病矫治中,不仅要重视已病脏腑的治疗,更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重视相表里脏腑、将传变脏腑以及有生克制约关系脏腑的调治,以提高飞行人员疾病矫治的效果。
  总之,用“治未病”理论指导飞行人员健康疗养,使“未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都具有了真实的内容,特别在尚未能确立客观诊断依据的初期,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使中医能在疾病的更早阶段介入治疗,达到“治未病”之目的。把“治未病”理论引入飞行人员的健康疗养中,将减少飞行人员疾病的发生,提高飞行人员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消除飞行疲劳,达到提高飞行耐力,提高飞行工作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匡调元.两纲八要辨体质新论.中医药学刊,2003,21(1):108-110
  2王红梅.小议无病有证.中医杂志,2003,44(增):123-125
  3王红梅.“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中医药学刊,2004,22(9):1671-1672
  4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1332
  5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8
  6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7王红梅.健康疗养的飞行人员中医证型观察分析.西北地区第六届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2.12
  (收稿日期:2007-03-12)

推荐访问:疗养 飞行 理论 指导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aigangjingyeyanjianggao/2019/0323/3102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