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制墨与中药关系的初步研究|中药京墨

【www.zhangdahai.com--感恩演讲稿】

  [摘要] 墨是中国一项重要的传统工艺,千百年来,中国制墨从利用天然材料到人工制造,原料从单一到复杂,经过了多次重大工艺突破,但自汉代以后形成的在制墨时添加各种中药材作为辅料的做法却一直保留至今,成为我国制墨工艺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也是从汉代开始,墨被作为中药使用,成为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本文对以药入墨、以墨入药进行了初步梳理,并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传统制墨;中药;以药入墨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012-03
  
  人工制墨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项传统工艺,在制墨工艺的演变中,最具特色的环节是在制墨过程中添加各种名贵的中药材作为辅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墨与中药的关系。事实上,文献记载表明,中国古墨同中药的确有很密切的联系,“以药入墨”、“以墨入药”在中国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1 以药入墨
  据《述古书法纂》记载,我国的人工制墨大致始于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但这一时期的墨,主要原料还是天然的石墨,直到秦以后才出现人工造墨。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人工墨实物,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墨块。而三国时期的韦诞是目前发现的有记载的中国制墨史上被最早提及的墨工之一,他留下了中国制墨史上第一份制墨配方,《齐民要术》[1]记载了这一配方:“……以真朱砂一两、麝香一两,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
  仔细分析韦诞的这份制墨配方可见,从韦诞开始,已经在制墨的时候添加朱砂、麝香等中药材作为辅料了。唐代以后,由于政府的提倡,文人墨客的讲究,朝廷开始设置墨厂、墨务官员,制墨取材、选料也多有拓展。为便于读者比较,下面以表格形式把文献记载中的部分制墨配方予以集中列出,见表1。
  从表1可见,尽管在不同朝代,制墨配方的变化很大,但添加各种中药材作为辅料的传统却一直保存至今,形成了以药制墨的奇特的中药它用文化现象。
  2 以墨入药
  长期的以药入墨,其实也伴随着以墨入药,这方面的记载既见诸于制墨典籍,也见诸于医家方案。药墨治病,早在晋代葛洪所著之《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多处记载,此后几乎历朝医书中都有以墨入药的记载,用途也涉及多种疾病,下面举几例:
  唐代孙思邈[2]所著《备急千金方》中,治胞衣不出方:墨三寸为末,酒服;治鼻中息肉方:细筛�底墨,水服之三五日,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方。
  宋代王衮[3]所著《博济方》中,安神丸:治小儿惊风、搐搦,可化涎、镇神;使君子两枚,以面裹于慢火中煨,候面熟为度,去面用之,水银一钱,结砂子,香细墨一钱、芦荟一钱、真熊胆一钱、辰砂一钱、腊茶一钱、天竺黄半钱、青黛半钱、蝎梢三七个、乳香一钱、龙脑一钱、轻粉二钱、寒食面一钱半。
  明王肯堂[4]所著《证治准绳》中,黑虎丹:治诸般风证;草乌(去黑皮)一两,生用;川乌(去黑皮、生用)、甘草各七钱半;麻黄(不去根节)、甘松、熟干地黄(�洗)、藿香叶、白芷、油烟墨(烧存性)、猪牙、皂荚、川芎、当归、何首乌、南星(生用)、僵蚕(去丝)、赤小豆、羌活、白胶、香木、鳖子(去油)各半两。
  从制墨史上看,据传宋代著名墨工潘谷就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以治疗伤口出血、便秘等。《春渚纪闻》[5]认为潘谷的墨还可药用:其小握子墨,医者云可入药用,亦藉其真气之力也。
  至明清两代,药墨开始广为使用,尤其到明朝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墨之药用进行了总结,从墨之释名、功效、使用禁忌、方剂等多方面给出了详尽记载,下面是《本草纲目》中有关墨的部分记载[6]:
  �脐墨,释名�月中墨、铛墨、�煤、��、锅底墨。时珍曰:大者曰�、曰锅,小者曰铛。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中恶、蛊毒、吐血、血运,亦涂金疮止血、生肌、消食积、舌肿、喉痹、口疮、阳毒、发狂、发明、卒心气痛、中恶心痛、转筋入腹、霍乱吐下、吐血、咯血、妇人逆产、产血不下、舌卒肿大、鼻气壅塞、鼻中息肉、�耳脓血、小儿口疮、手搔疮肿。
  (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卒、下血,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又(治)眯目、物芒入目(点摩瞳子上)。利小便、通月经、治痈肿、发明。
  集解:墨,松之烟也。世有以粟草灰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年远烟细者为佳,粗者不可用。今高丽国每贡墨于中国,不知何物合,不宜入药。�延有石油,其烟甚浓,其煤可为墨,墨光如漆,不可入药。时珍曰:上墨以松烟用�皮汁解胶和造,或加香药等物,今人多以窑突中墨烟再三,以麻油入内,用火烧过,造墨谓之墨烟,墨光虽黑,而非松烟矣,用者详之。
  附方:①吐血不止,金墨磨汁,同莱菔汁饮,或生地黄汁亦可。②大小便血,服好墨细末二钱,阿胶化汤调服,热多者尤相宜。③卒淋不通,好墨烧一两为末,每服一字,温水服。④痈肿发背,醋磨浓墨,涂四围,以猪胆汁涂之,干又上,一夜即消。⑤客忤中恶,多于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杀人,捣墨,水和服二钱。⑥飞丝入目、尘物入目,磨浓墨点之即出。
  从李时珍的记载可见,最迟在明代,医家用墨已经从理论上形成了体系,并特别指出了用于入药的墨一定要是松烟墨,油烟墨或其他种类的墨则没有药性。实际上,直至今日,在农村、山区等地仍有以墨疗病的做法。近来还有研究者指出,墨在古代的人工呼吸急救方面,也曾被作为辅助药物,以解肌发表,使被救治者迅速发汗,从而促使血脉畅通,兴奋呼吸和加速血液循环[7]。
  到了清朝,药墨的使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专门的药墨。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数清代制墨大家胡开文所制的五胆八宝墨。因其选材珍贵、配伍科学、疗效卓著而名声显赫,后人曾有诗专赞此墨: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清代药墨中另一种比较知名的是万应锭,采用儿茶、黄连、冰片、牛黄入药,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敷,因适用范围较广,被清代作为皇家专用药墨而载入《清内廷法制丸散膏丹各药配方》[8]。
  3 关于以药入墨和以墨入药的分析
  根据文献记载,制墨时加药,可以起到增黑、去滞、防腐、增加滑腻度等作用。明代的沈继孙[9]在其所著的《墨法集要》一书中对制墨加药的功效作了集中分析,详见表2。
  但是,古人对制墨加药究竟能否改善墨质,实际上一直存在争议,比如明代的谢肇�就对墨中加药持不赞成态度,他认为:古人书之用墨,不过欲其黑而已,故凡烟煤,皆可为也;后世欲其发光,欲其香,又欲其坚,故造作百端,淫巧还出;价侔金玉,所谓趋其末而忘其本者也。迨至清代谢崧岱[10]也认为后人制墨热衷于添加药物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他就对制墨时普遍添加麝香予以评论:入麝香者,不过欲炫其目先眩其鼻耳,墨之佳否何在此?品题者鼻先于目,必非知音,以香分优劣,岂不知入麝之极易?易耶,亦可谓不达于理矣。
  结合古人言论,加以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沈继孙的《墨法集要》对制墨加药的论述应当是比较科学的:用药之法,非惟增光、助色、取香而已,意在经久,使胶力不败、墨色不退、坚如犀石莹泽、丰腴腻理可爱,此古人用药之妙也。药有损有益,须知其由。且如绿矾、青黛作败,麝香、鸡子青引湿,榴皮、藤黄减黑,榛皮书色不脱,乌头胶力不隳,紫草、苏木、紫矿、银朱、金箔助色发艳,俗呼艳为云头。有用香药以解胶煤气者,但欲其香,不知为病,损色,且上甑一蒸之后香气全无,用之何益。惟入蔷薇露者,其香经久不歇……然欲墨之黑,一须烟淳、二须胶好而减用、三须万杵不厌,此不易之法不可全藉乎药也。
  沈继孙首先肯定了加药对墨质的改善作用:增光、助色、取香,并助胶力,保证墨色不退、保存长久。而且,他还明确指出加药有损有益,比如药加的过多会损坏墨色,还指出有些药加进去其实毫无用处,最后又明确指出:决定墨质高的根本因素还是在于烟胶优良、和制得法,而不能过分依赖加药。显然,沈继孙的论述是很科学的。
  而以墨入药的原因,似乎更容易理解,如上文提到的墨,制作时加入很多名贵药材,而且经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犀角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川芎、丹皮可使全血凝固时间及血浆复钙时间显著延长;牛黄、蟾酥、羚羊角、麝香、冰片、猪胆、金箔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等均有对抗或抑制作用。所以这些墨因其制作中加了药材而起到疗病之功用。
  因为制墨工艺与中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药墨文化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而目前处于一个自然衰退的情况,这是因为由于关系到人的健康,所以对于可入药的墨要求比较严格,普通工艺制备出的墨并不能达到入药的要求,必须精选松烟制墨并经过技术处理,而且,传统的制墨辅料都是较为名贵的中药材,这本身也对药墨的普遍使用有所限制。
  
  [参考文献]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399.
  [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卷3[CD]//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31.
  [3]宋・王兖.《博济方》卷4[CD]//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31.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76[CD]//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5.
  [5]宋・何�.《春渚纪闻》[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25.
  [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7[CD]//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24.
  [7]方芳.中国古代的人工呼吸急救历史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87.
  [8]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造纸与印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219.
  [9]明・沈继孙.《墨法集要》[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550.
  [10]清・谢崧岱.南学制墨札记[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收稿日期:2010-03-15)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中药 关系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ganenyanjianggao/2019/0416/7807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