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安书教授治疗老年病调理脾胃学术经验探讨】 顿宝生教授治脾胃

【www.zhangdahai.com--就职竞职演讲稿】

  关键词:喻安书;老年病;调理脾胃;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14-04
  
  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进程,老年病患者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由于老年病具有多病共存,免疫功能减退,代谢失衡,伴多脏器功能下降,并发症多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等特点,至今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喻安书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长期致力于老年病防治研究,在中医防治老年病方面有较高造诣,推崇脾胃学说并融会贯通于理、法、方、药中,经验颇丰,现探讨如下。
  
  1 老年人先天之精匮乏,元气不充,重视脾胃,以后天滋先天
  
  导师遵循中医理论,深刻分析老年生理特点,重视脾胃在老年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始衰于五七,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始衰于五八,至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说明进入老年,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渐衰,元气不充,其根源为精亏。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老年人先天之精日渐匮乏,且难以再生,继而元气不充,脏腑功能虚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纳运的水谷精微可滋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正如《景岳全书•脾胃》所言:“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先天与后天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脾胃在老年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脾胃,以后天滋先天,先天促后天,方能祛病延年。
  
  2 脾胃受损是老年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年病的病因病机也有许多特殊改变,尤其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过度易致脾胃损伤,常生痰浊,痰瘀、水饮等病理产物,易致多种老年慢性疾病,临床常见气血亏虚,痰、湿、瘀血阻滞,气机紊乱等病症。老年病患者常一体多病或多脏同病,久病痼疾,易出现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并互为因果。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年五脏功能减退,阴阳气血渐衰,无力抗邪乃为发病之根。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健则五脏皆荣,脾胃弱则五脏俱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论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3 老年病辨治应注重顾护胃气
  
  “胃气”历代医家有诸多认识。如《素问•经脉别论》说:“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其即指胃的收纳、腐熟功能;《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泄。”指胃之气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其指脾胃消化功能。胃气强,即脾胃运化功能强,气血生化有源;胃气弱,即脾胃消化功能弱,气血生化乏源;《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胃气指脉象的特征,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脉象上应该有胃气,即脉来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整齐,反之则为一种逆象,预后不好。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导师认为临床上强调保护胃气对老年病防治、推断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老年病变之虚损有赖脾胃之气生化,且所施药物也需脾胃纳化以发挥疗效。胃气衰败,则百药难施,胃气乏竭,则气血之化源绝,诸脏腑经脉无所受气,继而恶性循环,病多预后不良甚则垂危。在辨证施治全过程中如何体现重视脾胃,保护胃气,导师常告诫:攻邪易,复正气难,胃气一虚,则病难却。在临证中,四诊要详查,仔细观察患者面色光泽和两目的神气、诊脉、望舌苔、问饮食等判断胃气盛衰,预测病情及预后。处方用药切记“勿伤胃气”,扶正宜用调补,循序渐进缓图之,使用补益滋腻之品,要防腻滞脾胃;使用温散之品,应防化燥伤阴;祛邪慎用峻剂,如急用攻邪,应掌握“中病即止”,使用苦寒泻下之品,需防伤脾胃以及用药剂量的把握等,无不体现了重视胃气的思想。
  
  4 灵活运用调理脾胃之法
  
  导师强调老年病的诊治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病证结合,详辨虚实寒热、注重调理气机。要知常达变,灵活运用不拘泥。调理脾胃并非独补,应补中寓泻,补泻兼顾、调理脾胃与他脏同施。
  4.1 益气健脾法 适用于老年久病体虚及脾胃气虚证者,症见食少、神疲乏力、食后腹胀、便溏,或少气懒言、口淡不渴等。治以益气健脾,代表方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4.2 疏肝健脾法 适用于老年病肝郁脾虚证。症见胃脘或胁肋胀痛,腹胀、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或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肠鸣矢气,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代表方柴芍六君子汤、逍遥散等。
  4.3 健脾化湿法 适用于老年病脾虚湿盛证。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治以健脾化湿,选用参苓白术散等。如兼见腹胀、渴不欲饮、或倦怠乏力,纳少,舌苔腻等,或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湿滞中焦证,治以健脾渗湿、宣畅气机,代表方三仁汤。
  4.4 健脾化痰法 适用于老年病脾失健运,湿聚痰饮证。症见咳喘,或眩晕心悸,胸膈痞闷,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治以健脾燥湿化痰,代表方二陈汤,温胆汤。
  4.5 健脾消食法 适用于老年病属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者,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体瘦,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虚弱等。治以健脾和胃消食。代表方六君子汤,健脾汤等。
  4.6 滋阴养胃法 适用于老年病日久阴伤津液不足证,症见咽干口渴,身热不甚或不发热,或干咳少痰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等,治以滋阴养胃,代表方沙参麦冬汤等。
  4.7 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老年久病耗气损伤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者。症见: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肢体浮肿,甚则腹满臌胀,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大或细弱,治以温补脾肾,代表方济生肾气丸等。
  
  5 治养结合,调理脾胃,养生延年
  
  饮食失调、劳倦失常、情志内伤等使脾胃虚损,升降失常,故有“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论述。导师着眼于老年病的病症特点,主张辨证论治同时,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方面综合调养,促进脾胃运化,增强正气,利于疾病康复,防止传变或复发,“四季脾旺不受邪”,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对老年病调养的指导,突出了膳食调养,药补与食补结合,要因地、因时、因人,视体质及病证合理选择施补,选择食物与服药之宜忌等;同时要慎起居,调畅情志,避免七情过极,气机逆乱,使脾胃受损,引发他变。
  
  6 典型病案
  
  病例1:患者陈某,男,66岁,于2010年3月8日初诊。半年前因纳差,皮肤黄染,消瘦。诊为“梗阻性黄疸”,曾住院3次,经西医保守治疗好转出院,曾服2个月中药,其中有大黄、茵陈、龙胆草等。吸烟40 a。欲服中药调理来诊。查肝功能相关指标高于正常:总胆红素26.7 IU/L,直接胆红素13.5 umol/L,间接胆红素13.2 umol/L,碱性磷酸酶117 IU/L,r-谷氨酸143.8IU/L,球蛋白36.7 g/L。诊见:消瘦,精神萎靡,面色萎黄,乏力气短,面痒如蚁行,口干苦,不欲饮,纳少,食后腹胀,尿黄,大便时干时稀,每日行2次,汗出,时咳,痰稠,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沉细。西医诊断:梗阻性黄疸。中医诊断:黄疸。辨证属脾虚肝郁、湿热留恋。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薏苡仁30 g,扁豆10 g,陈皮10 g,厚朴10 g,枳壳10 g,延胡索10 g,生地15 g,茵陈10 g,丹皮10 g,桔梗10 g,泽泻10 g,火麻仁20 g,百部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饭后服。2010年3月15日二诊:服药后感食量有增,面痒减轻,大便已减至每日1次,仍乏力,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予上方调整:柴胡10 g,白芍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薏苡仁20 g,莲子10 g,陈皮10 g,厚朴10 g,枳壳10 g,延胡索10 g,神曲10 g,麦芽10 g,谷芽10 g,桔梗10 g,泽泻10 g,竹茹10 g,甘草10 g。继服14剂。2010年3月29日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面色渐润,乏力气短减轻,纳可,舌黄腻苔退至中部,大便溏每日1行,面痒。续上方加黄连6 g,黄芩6 g,女贞子10 g,枸杞10 g。继服14剂。2010年4月22日四诊:面痒消,大便时稀,余无不适。续上方调整:柴胡10 g,白芍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薏苡仁20 g,莲米10 g,陈皮10 g,厚朴10 g,枳壳10 g,神曲10 g,茵陈10 g,猪苓10 g,甘草10 g。7剂。坚持复诊4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5kg,偶有大便溏稀。复查肝脏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总胆红素16.5 umol/L,直接胆红素6.1 umol/L,间接胆红素10.4 umol/L,碱性磷酸酶87 IU/L,r-谷氨酸43.7IU/L,球蛋白31.4 g/L。嘱控制吸烟,忌食辛辣燥烈食物。患者久病体虚,曾服数月大黄、茵陈、龙胆草等苦寒之品,使脾胃受损,纳运乏力,故以柴芍六君子汤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兼清热利湿,化痰祛瘀,标本兼顾,相得益彰,病得渐复。
  病例2:患者林某,男,76岁,于2009年9月12日初诊。吞咽不畅,咳嗽、消瘦3个月。在省外某医院确诊为“食管鳞癌”,欲服中药治疗。诊见:神疲乏力,形瘦面白,吞咽时咽喉及食管梗塞不舒,咳嗽,痰黄稠,气促,口干咽燥,不欲饮,纳差,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沉弱。BP 99/53mmHg,HR 49次/min。西医诊断:食管鳞癌。中医诊断:噎嗝。辨证属津亏热结,痰气交阻。治以滋阴润燥,运脾化痰。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5 g,麦冬10 g,花粉15 g,玉竹10 g,扁豆10 g,桑叶10 g,茯苓15 g,桔梗10 g,杏仁10 g,枇杷叶15 g,冬瓜仁12 g,薏苡仁30 g,神曲10 g,谷芽10 g,麦芽10 g,生地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2009年10月17日二诊:自诉服药后,精神好转,喉及食管梗阻感有改善,咳嗽、痰稠难咯,气促等症减轻,鼻干咽痒口渴,舌质红,舌苔白腻,脉缓。上方加泽泻10 g,栀子10 g,白及20 g,白花蛇舌草10 g,薏苡仁减为20 g,10剂煎服。2010年1月20日三诊:患者因与家人生气后,外感数日,现头昏,饮水时食管梗阻而痛,咳嗽、痰黄稠,大便干,2~3日1行,纳量减少,咽痒口渴,舌苔白腻,脉细数。治以健脾渗湿,宣畅气机。以三仁汤加减,方药:杏仁10 g,蔻仁10 g,薏苡仁20 g,厚朴10 g,法夏10 g,滑石10 g,通草10 g,竹茹10 g,白术10 g,茯苓15 g,桔梗10 g,枳壳10 g,延胡索10 g,黄芩10 g,百部10 g,甘草6 g。3剂煎服。继以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方药:柴胡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陈皮10 g,法夏10 g,扁豆10 g,枳壳10 g,延胡索10 g,夏枯草12 g,神曲10 g,谷芽10 g,桔梗10 g,泽泻10 g,火麻仁20 g,百部10 g,甘草6 g。5剂煎服。嘱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谈,有营养,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慢食;定期复诊。
  随访至今1年余,一般情况稳定。患者年高体弱,因食管癌,使正气更伤,脾胃受损,辨治中重视调理脾胃,以养胃润肺、疏肝健脾顾其本,增强抗病能力,兼化痰湿,疏理气机,使病情稳定。
  病例3:患者田某,男,78岁,于2010年3月8日初诊。近1月来,口渴多饮,纳多,大便干结难解,每日1行,盗汗,面赤,小便黄,烦躁易怒,眠可。患高血压30 a,糖尿病7 a。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BP124/76 mmHg,空腹血糖6.8 mmol/L。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辨证属肾阴亏虚、阴虚火旺。治以滋阴泻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处方:知母10 g,黄柏10 g,生地15 g,枣皮15 g,丹皮10 g,茯苓15 g,泽泻10 g,沙参15 g,花粉15 g,麦冬10 g,白芍10 g,怀牛膝10 g,桔梗10 g,薏苡仁20 g,桑叶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适当控制食量,控制体重,忌食膏粱厚味,宜清淡、含粗纤维食物。2010年3月15日二诊:患者自诉口渴减轻,大便仍难解,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继上方加枳实6 g,厚朴10 g,火麻仁30 g,郁李仁30 g,黄连10 g。3剂煎服。2010年3月20日三诊:大便干,解时乏力,治以益气养阴润下,方药:黄芪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生地20 g,麦冬15 g,玄参10 g,沙参15 g,枳实6 g,火麻仁30 g,郁李仁30 g,桔梗10 g,淮牛膝10 g,黄连10 g,薏苡仁20 g,甘草10 g。5剂煎服。2010年4月2日四诊:多饮减轻,便秘改善,但解便仍觉得乏力,黄腻苔明显退去,上方继服5剂。
  患者年老阴亏,津液不足。津亏肠燥,传导失职,而致解便困难,治以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并未用大黄,恐苦寒太过损伤脾胃。导师告诫老年病攻邪应谨慎从事,攻伐易,复正气难。即便急下,要中病即止,攻中有守,祛邪而不伤正。
  病例4:患者许某,男,80岁。于2011年1月20日初诊,6个月前因下肢疼痛,诊为“下肢静脉曲张”,“2型糖尿病”经某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至今身体虚弱,欲服中药调理。患糖尿病10 a,一直注射胰岛素,服拜糖平。症见:面色无华,肢软懒行,乏力声低,气短懒言,下肢皮肤紫黑、干燥、甲错、麻木疼痛,口干多饮,多食,眠差,畏寒,大便偏干,耳鸣,舌质暗红,边尖可见瘀点,苔白,脉沉弱。BP 109/89mmHg,P 95次/min。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辨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黄芪15 g,白术10 g,党参15 g,茯苓15 g,柴胡10 g,生地15 g,赤芍10 g,白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三七粉(另包,冲服)10 g,葛根15 g,桑枝10 g,怀山药15 g,山茱萸15 g,丹皮10 g,远志10 g,夜交藤10 g,甘草10 g。水煎服,7剂,每日1剂,嘱适当控制食量,尽量多活动。2011年1月31日二诊:服药后乏力、气短、睡眠均有改善,余症同前。上方去桃仁、红花,黄芪用至20 g。10剂水煎服。2011年2月14日三诊:患者精神好转,下肢皮肤紫黑略变浅,疼痛稍有减轻,空腹血糖14 mmol/L,口干多饮,耳鸣,头晕,二便调,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白,脉沉弱。以上方调整:黄芪10 g,白术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生地15 g,赤芍10 g,白芍10 g,当归15 g,天麻粉(另包,冲服)10 g,葛根15 g,桑枝10 g,伸筋草15 g,秦艽10 g,怀山药15 g,山茱萸15 g,丹皮10 g,天花粉15 g,沙参15 g,麦冬15 g,枸杞10 g,甘草10 g。6剂水煎服。2011年2月21日四诊:左腿外侧出现水疱1 d,流黄色液体,无发热,餐后2 h血糖19 mmol/L,患者拒绝住院,要求继服中药。辨证属热毒壅盛,湿阻瘀滞,治以清热解毒,利湿祛瘀。予人参白虎汤加减。方药:生石膏(另包,先下)30 g,知母10 g,粳米10 g,苏条参15 g,怀山药15 g,莲子10 g,白蔻仁10 g,柴胡10 g,黄连10 g,黄柏10 g,生地15 g,天花粉15 g,桔梗10 g,泽泻10 g,木通10 g,苦参10 g,紫草10 g,甘草10 g。6剂水煎服,配合“百多邦”局部外用。2011年3月3日五诊:腿局部溃口流液已干,皮色变浅。以上方加黄芪15 g,5剂煎服。2011年3月14日六诊:左腿溃口已结痂,皮肤变浅,可在室内自行慢走,餐后2 h血糖稍降(15.2 mmol/L)。调整方药:黄芪15 g,白术10 g,党参15 g,茯苓15 g,柴胡10 g,生地15 g,白芍10 g,花粉15 g,玉竹10 g,桑寄生10 g,淮牛膝15 g,枸杞10 g,杜仲10 g,丹参10 g,甘草10 g。5剂水煎服,随诊。
  患者年高体弱,消渴气耗阴伤,日久入络,脉络瘀阻,热毒蕴积故下肢痛,进而发为痈疽。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顾其本,气血渐充,兼活血通络,清热解毒而获良效。
  (收稿日期:2011-04-06)

推荐访问:脾胃 调理 探讨 教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jiuzhijingzhiyanjianggao/2019/0424/9283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