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健脾化湿涩肠汤治疗慢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 健脾涩肠

【www.zhangdahai.com--其他演讲稿】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健脾化湿涩肠汤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26-01
  
  笔者采用自拟健脾化湿涩肠汤治疗32例慢性结肠炎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18例,女14例;年龄20~30岁6例,31~40岁15例,41~50岁11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a,半年~la15例,2~4a12例,5~10a5例。
  
  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泻,每日5~10次,便中带有少量粘液或发酵样、泡沫样及未消化的食物,部分患者大便带血,伴有程度不同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头昏等症状,舌质淡,或体胖大,苔白腻或微黄,脉沉细或沉缓无力。
  
  1.3诊断标准根据1990年全国第二次脾胃病福建学术会议诊断标准中有关慢性结肠炎的相关内容制定。(1)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腹痛半年以上;(2)常规检查,大便培养未见致病菌;(3)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细颗粒状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全部病例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治法健脾化湿,涩肠止泻。
  
  2.2方药自拟健脾化湿涩肠汤:焦白术25g,苍术、神曲、砂仁各10g,炒山药、炒车前子、茯苓各30g,黄连、陈皮各9g,广木香5g,泽泻10g,五味子5g。随症加减:久泻体虚者加黄芪、党参15~30g;黎明便溏加吴茱萸9g,煨肉蔻8g;泄泻日久,大便不能自止者加乌梅10g;便中粘液较多者加秦皮9~12g;小腹冷痛,下元虚寒加干姜10g,制附片15g;久泻中气下陷脱肛者加炒升麻10g,炙黄芪20g;大便带血者加地榆炭、炒大黄各10g。
  
  2.3煎服方法每日1剂,每剂药加大枣3枚,干姜2片为引。第1煎加水800ml,煎至约300ml,第2煎加水约600ml,取汁约300ml,2煎混合,分早、中、晚3次服用。每日1剂,10d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肠镜复查肠粘膜炎症大部分消失;有效:症状减轻,结肠镜复查肠粘膜炎症减轻;无效:症状无好转,结肠镜复查肠粘膜炎症无变化。
  
  3.2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愈率62.5%,总有效率93.8%,本组治疗时间最长3个月,最短20d。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56岁,因反复腹痛、腹胀,腹泻清稀或泡沫样粘液便1年,加重半月就诊,伴纳差,神疲无力,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无力。大便RT:粘液,白细胞(+);结肠镜提示:降、乙状部慢性结肠炎。曾在外院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稳定,病情反复发作。中医诊断:泄泻(脾胃虚弱,水湿不化);西诊:慢性结肠炎;治则健脾化湿,涩肠止泻。方药:基础方加黄芪30g,路党参20g,秦皮10g。上方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再服3个疗程,镜检复查正常,大便常规正常,再巩固治疗2个疗程,随访2年未复发。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摄人的食物和其他物质,在胃肠道消化后,有用部分被人体吸收,无用部分及消化残渣变成粪便排出。体内胃肠道各段的分泌与吸收功能有差异,胃至空肠分泌大量的消化液、酶、电解质等以保证消化的进行,并吸收营养物质和重吸收部分水分及电解质,回肠和结肠除吸收食物的分解物外,还重吸收绝大部分水分及电解质。当结肠发生病变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于出血,此时,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障碍,使分泌增加,食物不能完全分解,吸收量减少和胃蠕动加速而导致腹痛,腹泻。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其病因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虚失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为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论:“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泻痢作矣”。本方健脾化湿,涩肠止泻,方中焦白术、苍术、炒山药入脾胃二经,具健脾化湿之功效,脾胃健运、水湿得化,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泄泻得止;茯苓、泽泻、车前子入脾、胃、膀胱、小肠经,起健脾、分流水湿之效,即所谓利小便实大便;神曲、焦楂、广木香、陈皮、入脾、胃、大肠经,芳香化湿、理气止痛,健胃消食,温健脾胃而止泻;黄连人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五味子涩肠止泻。全方共奏健脾化湿,理气和胃,消食化积,涩肠止泻之功,使湿去脾健,中焦运化运动正常,则泄泻自止。
  
  (收稿日期:2006-11-20。)

推荐访问:疗效 健脾 观察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qitayanjianggao/2019/0423/912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