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上游鼠疫流行规律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

【www.zhangdahai.com--辞职报告】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185-1672(2007)-08-0724-04      摘要目的 通过对黑河上游西水疫区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的监测研究,进一步探讨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措施,科学准确地做好疫情的预测预报,为疫区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顺利施工保驾护航。方法对黑河上游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采取断面调查;1982-2006年系统完整地对西水疫区内的宿主、媒介以及动物血清等进行连续25a的规范化监测。结果共收集剖检以旱獭为主的宿主动物4298只,分离出鼠疫菌84株,检出率为1.95%。检验旱獭寄生虫和洞干蚤6003组,分离出鼠疫菌49株,检出率为O.82%。、从监测区内采集各种动物血清3246份,IHA阳性158份,阳性率为4.87%。源发于黑河上游西水疫区的人间鼠疫有3起5例。结论黑河上游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是:流行连年不断,每隔1年出现一次小的波动,间隔10~11年出现一次大的波动,动物鼠疫流行的年度变化基本上与宿主、媒介和动物血清的数量动态呈正相关,人间鼠疫发生纯属人类主动介入,与随机偶发相吻合。
  关键词 鼠疫;流行规律;探讨
  
  黑河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内陆河之一,发源于祁连山中段北麓,流经青海、内蒙、甘肃三省(区),全长821km,年径流量24.6亿m3,流域面积13万km2。以莺落峡、正义峡为界,分为上、中、下游。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三步曲”的奏响,我市水利规划中的8个梯级电站相继坐落在黑河上游的祁连山中。而这一地区广布着897km2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所以大批水电工程建设者进入,除打破了自然界的宁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为动物间鼠疫向人间传播创造了条件,变成了可能。为了抢抓黑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历史机遇,防止和杜绝人间鼠疫的发生蔓延,为确保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1982~2006年我市疾控中心鼠防队及时对黑河上游西水疫区开展了连续25年的系统监测,基本查清了黑河上游鼠疫疫源地的性质,动物昆虫种群结构,初步掌握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及分布范围,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1 鼠疫自然疫源地概况
  
  黑河上游自1974年发生人间鼠疫,与1975年从当地宿主动物喜玛拉雅旱獭体内检出鼠疫菌,证实了本地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通过查源,判定鼠疫自然疫源地有897km2,都分布在祁连山北麓的高寒湿润区。本区位于东经97°06′~102°17′,北纬37°28′~38°40′,地貌上以高山山地为主,海拔18005564m,多在2800m.以上,年平均气温8.96~9.43℃,年日照2907.5h,年降水量为380~435mm,年蒸发量1028~1747mm,相对湿度48%~79%,无霜期90~120d。在这种气候状况及地形条件下,该区由低到高分布有类似温带大陆性荒漠、温带草原、寒温带针叶林、苔原带、冻原带芽生物植被,植被茂盛,盖度在50%~80%,景观以云杉、灌木丛和草甸为主,垂直变化明显。主要牧草有针矛、禾草、芨芨、早熟禾、苔草、扁冰草、莎草科牧草、扁麻、马莲等。市疾控中心鼠放队自1982年开展系统监测以来,截至目前在本区域内已发现与鼠疫有关的啮齿动物2目7科31种及其它食肉动物3种(具体名录略),其中旱獭在染疫动物中比例最大,为该区的主要宿主。发现各种体外寄生虫7科19属69种(具体名录略),但作为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还是旱獭寄生虫,其中斧型盖蚤、谢氏山蚤系为优势种。现已从疫源地动物及媒介昆虫体内分离出鼠疫菌133株,判定阳性疫点104处,疫点海拔高度位于2000~4000m之间,在空间上95%集中在黑河上游东、西两支的寺大隆流域和西水流域,其余5%零星分布与其它地带。
  
  
  2 宿主动物鼠疫流行规律的监测研究
  
  张掖市首次检出鼠疫菌是从喜玛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到的,此后开展的查源、拔源工作,实际上都是以动物间鼠疫的防治为中心内容的。自1982年在黑河上游设立西水监测点后,才开始开展系统的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固定监测区面积从起初的400km2扩大到现在的897 km2,流动监测区面积达到1925km2。在监测区内按0.5%比例分层抽样,每年5月和7月分男Ⅱ进行线密和点密调查不同景观内早獭数量,测得早獭密度平均为0.327只/H,某些局部最佳生境达到1只/H以上。
  根据表结果看,从捕捉的4298只动物中检出鼠疫菌84株,检出率为1.95%,其中旱獭在各种染疫动物中检菌构成比占97.29%,其它动物仅占2.71%,所以,说黑河上游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以早獭为主的单宿主疫源地。根据动物数量的年际变化和检菌率分析,黑河上游动物鼠疫流行的特点是:流行连年不断,每隔1年出现一次小的波动,间隔10~11年出现一次大的波动,2004年至今又进入暴发流行的活跃期。
  
  3 媒介昆虫鼠疫流行规律的监测研究
  
  1982~2006年我们在连续25年的监测工作中,从黑河上游捕捉的4298旱獭体上和18506个洞干以及在3个旱獭巢穴中,收集各种媒介昆虫41025匹,在数量构成上斧型盖蚤占绝对优势,谢氏山蚤和腹窦纤蚤深广亚种比例较少,其它蚤类属于偶然寄生。在25年当中检验旱獭寄生虫和洞干蚤6003组,分离到鼠疫菌49株,平均检出率为0.82%,不同年度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 正比,血清滴度的高低可直接反映了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强弱,所以流行病学指示意义很大。从动物鼠疫的年际流行上看,除1982年外,其它年份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情况基本相符,都表现为间隔1年出现一个高峰。
  
  5 人间鼠疫流行规律监测研究
  
  张掖市自1963年以来,发生人间鼠疫13起。发病20人,其中死亡16人。除1974年、1986年和1998年三起感染于黑河上游鼠疫疫源地外,其余均从甘肃省肃北县和青海省传人。这些病例的发生与民乐及沿山地带的农牧民长期猎捕剥食旱獭有关。现在黑河水电开发工程规模大,建设工期长,人口流动性强。加之野外作业,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一旦人间鼠疫发生,预防控制不力,其后果不堪设想。
  
  
  6 讨论
  
  张掖市动物间鼠疫流行连年不断,时而波及人间,并造成人类鼠疫流行,所以研究和掌握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是摆在我们鼠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通过25年的系统监测,我们已初步发现黑河上游西水疫区动物间鼠疫流行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即:动物鼠疫发生时,基本上都是以阳性疫点为中心,疫情象水圈波纹一样向周围扩散传染蔓延,若疫源地周围具有高山、河流阻隔,则流行范围受限,形成微小疫源地,表现为局部小流行,这样在年度变化上就表现出流行连年不断,每隔1年就会发生一次小的波动;若疫源地没有高山、河流等自然屏障阻隔或阳性疫点多处暴发,动物鼠疫的流行范围则会扩大,在某些地方会象水圈波纹一样交织在一起,出现大量的死鼠、死獭,表现出强劲的流行趋势,这样在年度变化上就会出现10~11年的一次大波动。呈现出这种流行特征的原因是:阳性疫点染疫动物发生死亡,其身上的疫蚤向周围游离,寻找并感染新的宿主动物。凡是感染鼠疫的动物大都会死亡,使疫区内的宿主动物密度急剧下降,流行逐渐减弱;凡是没有被感染鼠疫的宿主动物,又进一步繁殖,当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又会发生新的一轮流行,流行趋势逐渐增强;凡是疫区内的染疫动物全部死亡,游离的疫蚤又没有找到新的宿主亦自然消亡,则流行终止,疫源地表现为“静息状态”。
  黑河上游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则完全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如果人类不要主动进入疫区,不要乱捕食旱獭等染疫动物是不会感染鼠疫的。所以,今后我市防治鼠疫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强化政府职责、树立忧患意识;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的信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力度,熟练掌握鼠疫诊疗知识,建立疫情应急反应体系,及时有效控制动物间疫情,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蔓延。
  
  (编辑 张聘年)

推荐访问:黑河 鼠疫 规律 探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cizhibaogao/2019/0310/65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