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分析】

【www.zhangdahai.com--检讨书】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脑病。现收集196例我院近3年有明确病史的非外伤性、经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灶形态、大小及病理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96例均为CT扫描确诊,男125例(63.8%),女71例(36.2%);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61岁;50岁以上175例(89.3%),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的152例(77.6%)。CT装置采用西门子Emotion双排螺旋CT机,基线OM线上8 mm,层厚10 mm,层距10 mm。对较小病灶行2 mm薄层扫描。配美国柯达8150激光相机。临床症状与梗死病灶的部位和范围有关。由于梗死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最初24 h达到高峰,主要表现有头晕、头痛,部分病人还可有呕吐及精神症状,轻者一般症状不明显,重者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因此在无CT扫描条件下,临床难与小量脑出血鉴别。
  
  2结果
  
  CT影像显示196例腔隙性脑梗死大部分病例为圆形、卵圆形边缘清晰的小低密度灶,部分可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影。多发病灶85例(43.4%),单发病灶111例(56.6%),合并脑萎缩86例(43.9%);病灶直径最大16 mm,最小5 mm,介于6~15 mm之间165例(84.2%);CT值一般为10~25 HU。由于腔梗病灶小,占位表现无或较轻,一般仅有相邻脑室受压,多无中线结构移位。腔隙性脑梗死常好发基底节区,依次为豆状核、内囊、尾状核、丘脑、白质半卵圆中心、脑桥。
  
  3讨论
  
  3.1病理改变腔隙性脑梗死是脑腔隙的主要原因。脑腔隙在病理上是指脑实质内含脑液的潜在腔,其产生这种改变的原因很多,包括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病变和其他非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腔隙病变,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最为常见。文献记载为92%,其余腔隙占8%。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大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和内囊,丘脑和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室管膜下区。从解剖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于豆纹动脉、丘脑穿支动脉、基底动脉旁中央支等的供血区,它们都属于穿通支,闭塞多发生于穿通支的远端,因此形成腔隙性病灶较小,仅2~3 mm,有时不能被CT发现。
  3.2CT改变腔隙性脑梗死因病灶较小,有些不能被CT发现,能发现也较晚,多于48~72 h后才能见到边界不清的小圆形及卵圆形缺血灶,如穿支动脉根部发生闭塞,有时两个或多个同时闭塞,可造成大于15 mm的巨大腔隙,最大直径可达35 mm。
  3.3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患者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脂增高一直被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血压增高作用于小动脉及微血管壁,导致节段性脂质透明样变性,血液黏稠度增高,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流速度变慢,从而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形成小低密度腔隙影,CT值较低。由于梗死的面积小,发生部位不同,症状体征亦有很大差异,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偏身麻木、肢体无力。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确诊最为理想的检查手段是CT扫描,尤其是50岁以上,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者,临床上如有头晕、头痛或半身感觉运动障碍,应高度警惕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应进行CT薄层扫描,以早期作出正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收稿日期:2008-12-04)

推荐访问:影像 分析 脑梗死 腔隙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jiantaoshu/2019/0323/3037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