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华沃土,耕耘美丽中国 耕耘在红山古玉的沃土上

【www.zhangdahai.com--会计个人工作总结】

  2004年,《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和《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研究篇》二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四部关于红山文化古玉器著作专著问世,犹如一枚集束炸弹,抛向了红山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此,人们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红山文化研究学者――刘永胜。
  1955年,刘永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母亲无力养活一家人,就被同母异父的大哥接到了鹤岗。为了填补家用,他高中没念完就下了煤矿。年纪弱小的他,承受着一般人承受不了的体力劳动。但他从不叫苦,因为他必须为贫穷的家庭出一点力。可谁知天不从人愿,在一次事故中受了轻伤。伤好之后的当年,他参军入伍,当了一名野战军战士。退伍后他又回到鹤岗,在鹤岗二轻局当了一名宣传报道干事。勤奋加富有灵性的刘永胜,凭着一股自学精神,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脉络,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电台上,在鹤岗,俨然成了一个“名人”。
  一次,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到鹤岗选拔记者,事先,他们先从学历、文笔等几个方面框定了一个范围。经市委常委会讨论,推荐了两个人。新华社的领导经过考察,一个都没有相中,就准备起程回哈尔滨。这时,市委宣传部长跟他们说:“我们这还有一个人,名叫刘永胜,不符合你们定的条件,但他的文章写得好,从发稿的数量来说,在鹤岗没有人能比得上。”这倒引起了新华社领导的兴趣,决定留下来见见这个年轻人。他们把刘永胜找来,先给了出他一个“命题作文”,考考他的写作能力和反应能力。他很快就把“作业”完成了,思路清晰,干净利落,新华社领导十分满意。就这样,他成了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驻鹤岗的地方记者,他的工作也由二轻局调到了市委政研室。
  一个没有受过新闻专业专门训练的“草根”,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杀入了新闻行业,成了一名骨干。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先后任职于《东北经济报》《工人日报》《中国市场经济报》《中国经济时报》等记者站,先后担任过记者、主编、站长等职。由于业绩突出,后来,他正式调进《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这些我国顶级媒体的身份,让许多人眼红。可在2000年,刘永胜竟出人意料地办了“内退手续”,离开了《人民日报》记者站,那是因为红山文化。因为当他接触红山文化之后才发现,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仅靠业余是远远不够的,一边当记者,一边搞红山文化研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他决定摆脱一切与红山文化无关的事情,一门心思地来从事红山文化的研究。
  自从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研究著作及理论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汗牛充栋。但专门从事红山古玉器文化内涵的研究,并且成系列成体系地进行研究,应该说刘永胜是第一人。刘永胜从研究红山古玉器入手,可谓执了红山文化的牛耳。因为一提到红山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件造型优美的C形玉龙,它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标志。玉器是人们认识红山文化的入门向导。
  刘永胜与红山古玉结缘,实属偶然。
  说起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对当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1994年,刘永胜任职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那年9月的一天,他在外地采访,一位朋友拿了几件玉器,让刘永胜给看看是什么年代的,干什么用的,有没有价值。可那时在刘永胜的头脑里,玉是一张白纸,他拿着这几块玉,十分尴尬,难为情地说:“我找人给看看。”
  刘永胜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找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文物局的古玉专家,两位专家先后拿着这几件玉器,翻过来调过去地看,看了半天才说:“这是红山文化古玉器。”当向专家求证探索古玉器承载的深层次宗教内涵时,二位专家说:国家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在这个领域才是行家。为把握起见,他们把刘永胜介绍给了中央民族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吕大吉。吕先生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红山古玉器,并说这是十分珍贵的古玉器。当时,吕先生刚刚完成了《史前宗教文化》系列巨著的编撰工作,书虽然完成了,但仍有遗憾,那就是对古玉器的论述,因实物太少,谈得极不充分。他对刘永胜说:“红山古玉文化内涵领域的研究是个空白,你有时间的话可研究研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刘永胜迷上了红山古玉。打那以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能够动用的资金,都用在了红山古玉上。所有红山文化的遗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凡是出现红山古玉的地方,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时,他还拜访了许多红山文化研究专家,收集了大量的红山文化著作和论文。这时他发现,摆在面前的虽然是一枚红山古玉,但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块玉,它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要想啃下红山玉研究这块硬骨头,光靠热情、干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基础理论装备。面对着庞大的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工程,对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刘永胜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从1994年第一次接触红山古玉,到2004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前后只用了10年时间,之后其他三本专著又陆续跟进,使刘永胜的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形成了一个系列。
  许多专家曾这样评价他的《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这本专著,就其内容而言,属于考古与博物的专业领域。通过具体撰写,我们发现它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如古玉文化与宗教研究,虽然它本身是考古与文博的学科,但在研究中必须运用与深入涉及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古文知识。所以,它又交叉到古汉语文学科领域。又如古玉造型、纹饰、沁色等鉴识研究中,必须应用美学与工艺美术领域的知识,由此它又涉及到美学、艺术、音乐等交叉学科。如此等等,在全书研究与撰写过程中,大容量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实属必然,多学科必须最终整合归结在古玉文物研究这一特殊对象身上,因此说,这部专著填补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术空白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对红山古玉的研究,刘永胜都运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比如在《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中,对螺蜗形玉器的论述,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作者先是考证玉的产地,然后分析它的沁色,这属于考古学的范畴。通过对玉器形制特征的分析,由螺联系到累祖,由蜗联系到女蜗,由动物崇拜、宗教崇拜到先祖崇拜,让人们看到了这件古玉器上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信息。通过对纹饰的分析,让人们看到了“在螺体表面,还运用了平行凸棱纹与隐回纹,使玉器犹如注入了生命活力一样,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接着又分析这件玉器的磨工技术,这又属于工艺学的范畴。可见对红山古玉文化的研究,没有多学科知识的储备,是根本不行的。
  玉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许多古遗址中都不同程度地出土过古玉器,但像红山玉器形之多,功能之多,数量之多,则是很少见的。其中表现出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天体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也是不多见的。从出土的红山玉来看,有乐器、佩饰、随葬器、冠饰、仪仗器、军徽、印信等,这种丰富的器形实属难得。另外它表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纹饰美、曲线美、韵律美、创意美等审美内涵,也都是出类拔萃的。正因为红山古玉器有了这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才会让刘永胜着迷,才会让他放弃一切,集中精力专门从事红山古玉器的研究。因为刘永胜在红山古玉器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被内蒙古民族大学请去做专题学术报告,并先后被吉林师大东北文化研究院特聘为客座教授,被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分院和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特聘为教授,有的大学担任课题研究任务,为黑龙江大学考古专业、黑龙江江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讲授了红山文化古玉器专题课……根据刘永胜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还后晋升为文物研究员和教授两个领域的正高职称。
  一个没有受过考古专业专门训练的“草根”,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杀入了考古界,并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四本关于红山古玉的研究著作,在我看来,够专业的了,够系统的了,够完备的了,应该划上一个句号了。可刘永胜却说,关于红山古玉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前面只是一个浅层次的介入,真正的分专题系列研究才刚刚开始,必须继续研究下去。我们期待着他更多的新作问世。

推荐访问:沃土 耕耘 古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huiji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19/2244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