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与思考: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意思

【www.zhangdahai.com--信访维稳公文】

  今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但对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国内外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一些主流的看法,如在批判性思维研究方面公认的权威人士罗伯特・恩尼斯的看法。他提出,若要给批判性思维下个定义,应强调它的实用性。他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这就意味着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就要在处理问题时仔细考察证据,包括支持和反对这一观点的所有论证。
  而这种罗伯特・恩尼斯言及的批判性思维却是我们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常常忽略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批判性思维训练。
  往常我们的历史教学总是局限于单一的、视若权威的教材中,这容易导致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尝试围绕具体历史事件,给学生提供各种说法不一、相互矛盾的文献资料,以弥补日常教学的不足。
  如:在讲授“三元里抗英”这个历史事件时,给学生提供如下史料:
  材料一、广东按察使王庭兰在战后不久写给福建布政使曾望颜的信中称:1841年5月30日,英军从越北越秀山一带撤军,取到泥城回英舰,三元里等处一百零三乡民众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数百人,斩兵目二人,围困英军。义律请广州知府余保纯弹压。余保纯私自出城解和,民众逐渐离散。
  材料二、靖逆将军奕山对此曾上过三道奏折,说法完全不同。第一次奏称(6月13日):他曾命城西北、东北各乡团勇首领,分路搜捕,结果“杀死汉奸及黑白夷匪二百余名,内夷目二名”,并称南岸义勇斩英军头目一名,可能是伯麦。第二次奏称(6月22日):5月30日,英军在城北唐夏乡(三元里西北)焚掠,义勇与之相战,斩英军先锋霞毕及士兵10余人。第三次奏折(8月6日):5月28日,大雨冲没在城北抢掠的汉奸和英军100余人;三元里等村义勇砍毙英军先锋霞毕及士兵10余人。
  材料三、当时担任水勇头目的林福祥,于1843年写道:1841年5月30日,英军经由三元里往牛栏冈方向抢劫,由于林祥福事先与各乡约定联防,三元里等80余乡数万民众将英军包围,歼敌200余人,后由余保纯解围,英军方得出围回归。
  材料四、时在两广总督祁幕府的梁廷�于道光末年出版的《夷氛闻记》中称:由于英军的暴行,当地举人何玉成柬传各地,三元里等90余乡聚众数万人“率先齐出拒堵”。英军出战,民众佯退,诱至牛栏冈围歼,斩伯麦、毕霞。英军被围困而不得出,义律派人求救于余保纯,余保纯奉命进行劝解,民众始退去。
  材料五、刊于1872年的《南海县志》称:1841年5月28日和29日,英军分扰三元里等处,民众愤甚,“歼而瘗之。”5月30日,英军大至,前来报复,民众十余万与之相战,斩其头领,歼敌数百人。5月31日,民众继续战斗,余保纯前往劝谕,民众离散。 见梁绍献等纂:《南海县志》,1872年。
  材料六、《道光洋艘征抚记》称斩英军将领波麦、霞毕,歼英军200人至300人。
  
  如何厘清迷雾,寻找历史事件的真相?我要求学生除了要敢于大胆质疑外,还要做一个“侦探高手”,仔细甄别史料,认真考察证据,以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当学生面对这些相互矛盾的史料,我要求他们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查找出处。指的是在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前先鉴别材料的来源,把来源作为对材料理解的参考途径。第一手材料有可能来源于目击者情绪化的、带有偏见的、有缺漏的诠释,而二手资料又会带有编者的偏见。对于学生来说,读到的材料有可能是对过去的歪曲映像。当学生意识到材料出处这一点时,史料才可能被充分的理解和评价。
  在这六段材料里,我首先要让学生要分清楚哪些文献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哪些属于第二手资料?通过背景介绍,学生开始意识到这些史料的作者除林福祥外,都未亲身经历三元里事件,王庭兰、奕山、梁廷�等人当时都在被英军围困的广州,对三元里发生的一切都只是道听途说而已,这些二手资料不无编者的偏见;而《南海县志》所记又是作者在30年后的调查采访,失真度更大。
  第二,求证资料,即让学生把不同材料中发现的信息加以联系、比对,发现彼此矛盾和相似之处。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对材料的判断,甄别历史时间的真伪、对错和是非。因此,有关三元里抗英事件的真相仅凭前面这些中方的记载,我们还是无法判断谁正确谁谬误,究竟是史实还是传说。所以我告诉学生,要找到历史的真相,必须要对照英方记载。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下列一段英方文献资料:1841年6月3日,英国陆军司令郭富从广州撤往香港的途中写下给印度总督的报告,称:5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他在城北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后之三、四英里处山脚下集结列阵。他遂率军进攻。对方且战且退,随即又聚合反攻。由于大雨,英军的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且战且退,随即又聚合反攻。由于大雨,英军的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之肉搏。郭富下令撤退,对方因作战不利亦后退。回到四方炮台后,他又发现有一个连的马德拉斯土著步兵未归,即派海军两个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击枪前往救援。救援英军发现该连被数千民众包围,开枪驱散民众,救回该连。5月31日清晨,郭富派人通知余保纯,若不停止此类行动,将中止先前达成的停战协定。余保纯前往劝解,民众撤离。
  通过中英文献参考对照,有关三元里事件的事实得到部分的厘清,学生得出了一些基本史实:一、三元里等地的民众于5月30日首先集结,准备一战;二、三元里等处民众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有既定战术;三、英军因为下雨等气候原因作战不利,遭受损失;四、5月31号民众包围四方炮台;五、由于余保纯的劝解,民众撤退。
  而关于英军伤亡人数,我又给学生提供了英方的文献资料:
  材料一、郭富的报告,5月30日的三元里之战,英军共有5人死亡,23人受伤。
  材料二、麦华生的回忆录,在作战中,第26团里有3名死亡,11人受伤,第37团有3名死亡,31人受伤,此数再加上毕秋,共计7人死亡,42人受伤。
  材料三、宾汉的回忆录称,第37团有1人死亡,15人受伤。
  这些说法也不一,但大致可以认定英军伤亡人数为5至7人,受伤为23至42人。而中方的文献却有歼敌10余人、100余人、200余人、200余人、300余人乃至748人之多,尤其很多论著又以200余人为多数.通过中英文献资料印证,学生认识到这些说法全无可靠的依据。
  另外,在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我还希望能够促成学生一些精神特质的形成,如:勤学好问、信赖理智、心胸宽广、适应性强、公正评价、诚实对待个人偏见、谨慎判断、乐于斟酌、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有条不紊、不懈查找相关信息、专注于探究学科所允许的精确结果等。当学生拥有这样精神特质后,批判性思维就成为学生的习惯。诚然,要形成这样的精神特质很难,但是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具备这样精神气质的学生才更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潜力,也才可能选择终生学习历史这门智慧之学科。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华东师范大学情报研究所等编:《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探索》,百家出版社2005年版。
  [5]杜维运著:《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李宏图:《回归历史――谈历史学特性与能力培养》,载《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
  [7]《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讨》 叶小兵《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3期

推荐访问:批判性 思维 实践 思考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xinfangweiwengongwen/2019/0316/1754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