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与分析]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是什么

【www.zhangdahai.com--班主任工作总结】

  【摘要】 目的 讨论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体检发现宫颈病变的在我科检测高危型HPV患者73例,同时均进行宫颈刮片及阴道镜检查,对异常患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高危型HPV�DNA检测的敏感度为80.82%;宫颈涂片的敏感度为47.94%;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及阴道镜下病理检查的敏感度为94.52%。结论 联合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及阴道镜下病理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提高早期检出率,降低假阴性。�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恶性肿瘤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迄今为止惟一找出致病原因的癌症。子宫颈癌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简称HPV)引起的,HPV病毒可直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有十几年的潜伏期,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但宫颈病变可以通过对病灶观察和取样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人乳头瘤状病毒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已经成为早期诊断宫颈癌的综合方法。本文73例体检发现宫颈异常病变的患者同时进行宫颈刮片、高危型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对异常患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方法单独和联合筛查的敏感度,旨在探讨不同的检查方法和筛查方案在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的73例体检发现宫颈病变的患者,均进行巴氏涂片和高危型HPV�DNA检测,任何一项检查异常均在阴道镜下行多点活检病理检测。�
  1.2 传统巴氏涂片
  由妇产科医生用一个软木刮板,在宫颈处轻轻刮取采集脱落细胞,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处理后,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作出诊断。缺点:假阴性率即误诊率较高。�
  1.3 hPV�DNA检测方法
  用专用宫颈脱落细胞采集器进行采样。医护人员先以窥阴器或阴道张开器暴露宫颈,用棉拭子将宫颈口过多的分泌物擦去。取出宫颈刷置于宫颈口,单方向旋转4~5周以获得足量的上皮细胞样本,然后将宫颈刷头部放入洗脱管中,沿刷柄折痕处将宫颈刷柄折断,旋紧洗脱管盖,做好样本标识,保持洗脱管直立放置。本方法可以检测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MM4,低危型HPV6、11、42、43、44。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
  1.4 阴道镜下取活检
  对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有异常的患者,在阴道镜下对宫颈进行多点活检,进行病理检测作为金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1]。如何早期诊断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对于宫颈癌的早期预防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从1941年引入巴氏涂片作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以来,筛查人群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病率降低了70%~90%2],而未筛查人群的发病水平变化不大,而且,巴氏涂片的技术在过去50多年来却没有多大的改进,准确性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涂片取材方法、涂片制作、染色技巧、读片水平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假阴性的出现,使它的灵敏度远远达不到临床的要求。杨玲等3]报道巴氏涂片的敏感性为58.3%,本文研究的资料显示巴氏涂片的敏感性为47.9%,与文献报道相似。�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经证明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病因4],将检测HPV感染作为宫颈癌的一种辅助筛查手段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用于临床的PCR�反向点杂交法是一种新开展的HPV�DNA检测技术,能同时检测23种HPV基因型,直接提示感染HPV的基因型,包括18种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MM4和5种低危型:HPV6、11、42、43、44,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
  人乳头瘤病毒(HP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生殖道,从而导致尖锐湿疣以及宫颈病变,甚至可能引起宫颈癌的发生。从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到一般的宫颈癌前病变并最终发展为宫颈癌大约需要5~10年。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HPV分型检测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David M Eddy. Sereen for cervical cancer. Ann Inem Med,1990,113:214�226.�
  [2] Clarke EA, Anderson TW. Dose screening by “Pap” snears help prevent cervical cancer? A case�contol study. Lancet,1997,7:1�4.�
  [3] 杨玲,乔友林,李楠,等.子宫颈癌多个筛查试验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肿瘤防治研究,2001,28(4):253�255.�
  [4] Schiffnan MH, Bauer HM, Hoover RN, et al. Epidemiologic evidence showing that human papilkmavirus infection causes most cervical intraep ithelial necolasis.J Natl Canner Inst,1993,85:958�964.

推荐访问:宫颈癌 病变 基因 诊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banzhurengongzuozongjie/2019/0413/7256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