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_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www.zhangdahai.com--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71例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老年组)和<60岁组(对照组),收集其性别结构、基础病变和临床特点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的比例及糖尿病、不典型症状者、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情况比较(例,%)
  
  组别n 非典型胸痛心功能Ⅲ~Ⅳ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死亡率
  对照组4010(25.0) 3(7.5) 9(22.5)1(2.5) 2(5.0)
  老年组3120(64.5) 8(25.8) 17(54.8)5(16.1)7(22.6)
  χ�2值11.18 4.47 7.87 4.19 4.88
  P值 0.05>0.05 0.05 >0.05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老年AMI的重要特征是早期缺乏疼痛或疼痛表现不明显,疼痛部位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而贻误治疗[2]。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年龄在60岁以上,尤其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高度重视,严密观察,不忽视任何症状与体征,以早期发现AMI的征兆。本组资料显示,老年组AMI患者中,有明确发病诱因和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2 护理
  3.2.1 加强监护 入院后1~2 d由专人护理,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对重者进行全面监测如肾灌注和微循环状态,记录24 h尿量。观察神志、意识,对外界反应和肢体活动情况,了解有无脑缺氧等病变,避免不必要翻动;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加重心脏负荷,诱发肺水肿。对疼痛持续1 d以上不能控制,心电图呈广泛前壁或前、后壁梗死,ST段显著抬高成单向曲线、心肌酶谱大幅增高者应高度重视。综合评估患者预后,做到预见性护理。接诊时准确记录发病、就诊时间及生命体征,协助医生筛选溶栓治疗适应证,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记录全导联心电图作为基础值,急查血清心肌酶谱、血常规、凝血三项等,建立2条静脉通路,确保溶栓药物顺利输入;备好急救物品如除颤器、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囊反搏泵及利多卡因、多巴胺等。
  3.2.2 吸氧及止痛 AMI所致胸闷、胸痛可兴奋交感神经,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扩大梗死范围,迅速止痛极为重要;首选吗啡3~5 mg重复皮下注射,或杜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有呼吸功能不全或休克时慎用,以疼痛完全消失为目的;发病后4 h应用冠脉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可有效缓解疼痛,抑制梗死范围扩展。吸氧可改善低氧血症,利于心肌梗死恢复,氧流量5~ 6 L/min,疼痛减轻后改为3~4 L/min,持续吸氧时间≥72 h[4]。老年人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原因,鼻黏膜易出血,给予鼻塞吸氧,患者易于接受,无明显痛苦,每日更换一次性鼻塞和湿化瓶蒸馏水。
  3.2.3 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平时有慢性病或老年性疾病的患者,多悲观恐惧,有孤独感或情感幼稚等特点,对痊愈信心不足,并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护理人员应十分尊重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在治疗的同时,耐心开导和安慰患者,使其消除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促进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信赖,取得患者信任合作。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社会心理因素对预后至关重要,运用弹性访客时间,让家属协助患者,解除其孤独感和情感依赖,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2.4 饮食及便秘的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半流质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荷;戒烟酒,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限钠盐摄人。长期卧床及排便方式的改变及镇痛剂使用,常发生排便困难,易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并发症,训练患者床上定时排便,给适量缓泻剂,必要时低压灌肠,对有并发症的患者排便时可在心电监护下含硝酸甘油片0.5 mg以保障安全。
  3.2.5 并发症的防治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为老年AMI常见并发症,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后24 h内,是致死常见原因;心源性休克相对少见,因广泛心肌坏死引起的低心排所致。护士应多巡视、严格床头和书面交班,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避免引起心衰的诱因,防止休克出现,密切观察使用血管扩张药物者的血压、心律和心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抢救措施。备好强心利尿药物,做好除颤和起搏的准备;严重心律失常可静滴利多卡因,能明显减少室颤,减轻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及顽固性[5]。
  3.2.6 休息与活动 第1周绝对卧床,病情严重、年老体弱或有并发症者延长卧床时间,第2周起,如病情稳定可在床上做轻微活动,第3周由护理人员监护下床站立或床边慢走,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不觉疲劳为宜。心肌梗死完全恢复约需5~8周,活动量应依疾病不同时期和程度而定。每增加活动量,应记录有无自觉症状、血压、脉率及心电图变化。对有心前区不适,收缩压下降,脉率110次/min以上,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或ST段偏移者考虑活动量过大[6]。卧床期间易出现消化功能失调、便秘、局部皮肤受压、下肢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要求床单元平整,按摩受压部位,被动活动,协助排痰等护理。
  3.2.7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抢救过程中患者可能会伴有意识丧失、频繁呕吐,应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鼻腔、口腔分泌物,保持口鼻腔清洁及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尿量变化及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心功能及血压变化调节输液滴数;重视患者的安全护理,患者烦躁不安时应给予上约束带和使用防护栏,防止坠床及保证患者舒适,牙关紧闭抽搐者,用压舌板裹上数层纱放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咀嚼肌痉挛时而咬伤舌头,工作人员动作应轻,避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抽搐而加重病情。
  3.2.8 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AMI发生 老年发病特点是病情重,起病急,前驱症状不明显,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密切观察病情,通过对患者的行为、功能、认知、情感变化,发现现存或潜在的症状,捕捉发病前先兆,凡患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疾病,有情绪激动、劳累、排便困难等明显诱因;突然发生胸痛、胸闷、上腹闷痛、恶心、呕吐、牙痛等时,应重视患者主诉,并预测将要发生的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AMI发生。值得指出的是,6:00~9:00和18:00~21:00这个时间段是老年患者发生AMI的高峰,此时正好是值夜班护士交接班时间,因人手少或忙于交班,患者发病不易被发现,应引起重视[7] 。
  3.2.9 健康教育 急诊入院的患者,由于发病急,全身状态差,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性情急躁,精神紧张,此时护士应多鼓励患者,介绍类似病情的溶栓技术成功经验,指导患者控制情绪和避免精神紧张。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仔细讲解,发放宣传资料;对文化程度低者,采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讲授,并教育家属配合工作人员避免各种不良刺激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细致耐心的向他们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应放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坚持运动、控制情绪,坚持用药,定期监测血压、心率,了解心肌梗死的知识,最终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 考 文 献
  [1] 加娜提,张向阳.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6):600-602.
  [2] 梁丽,蒋云,潘亚娜,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观察及护理.西南军医,2009,11(4):773-774.
  [3] 臧建宏.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1-112.
  [4] 张艳,金艳宏,王玲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6,7(3):41-42.
  [5] 涂俊,陈惠荣.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32.
  [6] 王玉玲,王社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5,11(1):20-21.
  [7] 黄连秋.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42例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教学.管理.护理,2007,4(2):691-692.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临床 老年 护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lunwen/2019/0410/6631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